
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功能探析.docx
16页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功能探析 李沛 刘水Summary: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度的提高,望城皮影的传承困境有了一定的缓和文章依托于长沙望城靖港皮影艺术馆,并以望城皮影传承人朱国强制作的皮影为例,从人类学考察的角度,探寻长沙望城皮影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其文化价值和内涵并从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构图形式、色彩特征、节奏特征三方面进行艺术特征探析,探究影人服饰图案的装饰与象征性等艺术功能研究认为,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丰富了皮影人物服饰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望城地区的民俗艺术气息望城皮影艺术在其影人服饰图案的解读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傳承Key: 望城皮影;文化价值;服饰图案;艺术特征;艺术功能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heritance dilemma of Wangcheng shadow puppetry has been alleviated to some extent. The research work is based on Changsha Wangcheng Jinggang Art Museum of Shadow Puppetry. Researcher took the inheritor of Wangcheng shadow puppetry ZHU Guoqiang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Wangcheng shadow puppetry in Changsha and analyze its culture value and conno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Meanwhil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stume patterns on puppets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composition form, color features and rhythm features. Besides, the decorative and symbolic artistic functions of costume patterns were explored.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costume patterns of Wangcheng shadow puppets enrich the expression form of the figure costumes, and embody the folk art atmosphere of Wangcheng. Wangcheng shadow puppetry art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inherited in the process of costume pattern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Wangcheng shadow puppetry; cultural value; costume patterns; artistic features; artistic functions皮影戏在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存在了两千多年,最初记载是:汉武帝由于痛失爱妃李夫人,终日愁眉苦脸、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突发灵感,用纸做成李夫人影像,涂上颜色,给影像装上木杆以便操控,等到晚上搭好舞台,点上烛光,恭请汉武帝落座舞台前观看,武帝看完之后心情愉悦,自此皮影戏便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望城皮影入选长沙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不少学者以皮影戏为载体探讨其艺术特征,如《长垣吕氏皮影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初探》[1]将皮影从渊源、剧目内容、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析,有利于皮影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望城皮影传承人朱国强撰写的《望城皮影戏》[2]于2015年被收录在《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论文丛书》中岀版,该著作从历史源流、制作工艺、演出程序、题材内容等方面对望城皮影戏进行详细介绍,为后人研究望城皮影提供很大帮助但专门以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展开研究的学术论文依旧很少,如《江汉皮影中影人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设计分析》[3]本文以望城皮影为载体,探究其影人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和艺术功能,以一种历史性与时尚性相结合的多维视域对望城皮影艺术进行综合解读,以此探寻这项流传至今的民间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空间1 长沙望城皮影概述1.1 望城皮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湖南有句古老的民谚:“浏阳的鞭子、河西的班子所谓“河西的班子”就是指望城皮影戏[4]望城皮影源自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推断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有史可寻大约在四百年前,明清时期较为盛行,民国时期影戏班子就有百余个。
据田野考察期间皮影传承人朱国强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望城皮影的盛况是:艺人刚把戏唱完,就有好几个百姓来抢艺人的胡琴、喇叭、箱子等,每一家都争着要艺人唱戏如今望城现存的坚持在用最古老的方式演出皮影戏的艺术家仅有五、六人而已,且年龄都偏大,又无后人愿意继续学习,望城皮影一度陷入濒临失传的局面望城皮影反映了湘中东北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它的形成与地理位置、历史变更等因素息息相关望城东临浏阳,南连株洲,西至宁乡,北到汨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望城风俗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民风民俗相互融合,有极大的包容性,从多方面反映望城人民的信仰和生活习惯望城皮影作为望城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望城人民的情感寄托所在,有着很深的文化研究价值1.2 望城皮影传承人对影戏的坚守与维持昔日的望城艺人将皮影戏玩得风生水起,民间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祭祀还愿都会请皮影艺人唱上一台戏来招待客人,曾被望城人亲切地称呼为“千年卡通”如今望城尚存皮影剧团寥寥无几,只在遇红白喜事、寺庙还愿时才能维持演出,每场演出200元左右,艺人经常需要开车往返几十里夜路,迫于生存和经济压力,许多皮影老艺人都选择转行,后生中愿意学习皮影戏的人更少,望城皮影的断代现象令人担忧。
望城皮影传承人朱国强(艺名:重亮),家传第五代传人,出生在皮影世家,15岁就跟随父亲开始学习皮影戏,到现在与皮影戏已有40年的感情,他经历了皮影戏最辉煌、最令人矚目的时期,也经历了这门手艺不被人关注的落寞时代2019年2月,笔者前往靖港古镇进行田野调查期间,朱国强先生向笔者介绍了工作室保存的清朝、民国时期皮影及他本人制作的皮影田野考察结束后,笔者对朱国强工作室保存的各个时期的皮影人物服饰进行了总结分析(表1)由此可见,服饰是皮影戏塑造人物、推进剧情的重要手段,在望城皮影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望城皮影戏有以朱国强和何志明为代表的两支队伍尚存,这个集多种文学艺术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虽学习难、收入少,但仍有传承人在坚守2015年,朱国强被评定为望城皮影长沙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朱国强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和侄子也开始专注学习皮影艺术,国家政策及各路学者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使望城皮影戏的传承重新看到了希望;2016年,在党中央关于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望城县宣传部文化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皮影传承人朱国强自筹资金在望城区靖港古镇创办靖港皮影艺术馆,对后人学习和研究望城皮影提供了很大帮助。
2 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是望城皮影艺术特征的首要载体,同时通过服饰图案来深化皮影人物形象,这种存在形式深刻反映出服饰图案和皮影紧密的联系它依靠皮影为载体,以影人附属品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从各个角度将皮影的特征表现出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望城皮影生动活泼,极具当地特色而影人服饰具有象征性的图案出现在特定的皮影人物上时,与该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结合便能发觉它们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才使望城皮影艺术蓬勃发展至今这种利用图案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正是望城皮影能立足于民间的主要原因,也是皮影艺人走进大众,感受生活后的成果,让这些难以描述的文化和艺术通过皮影的形式呈现出来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承载了皮影人物的个性特征,并具体通过形式特征、色彩特征和节奏特征体现出来因此,笔者通过对朱国强工作室保存皮影和靖港皮影艺术馆馆藏皮影的归纳分析,以及与朱国强先生围绕三方面艺术特征进行的探讨,作了归纳整理2.1 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构图形式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遵循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构图原则,以对称、饱满、均衡为主要形式,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对幸福、美满、吉祥的向往及望城地区的民俗审美特点,符合望城地区民间大众向往幸福圆满生活的美好心愿。
笔者通过归纳整理后认为,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构图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1)对称式,图案以对称轴为基准,左右两边对折能完全重合;2)散点式,图案一般为不规则植物纹样或几何纹样,散落在服饰上,增强装饰感;3)中心式,图案以中心点为主,向四周发散,主体位置很明确,重点突出如表2所示,望城皮影人物武将穿着服饰甲胄上的图案采用对称式的构图形式,图案以中线为基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构图饱满,对称的狮子头图案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更显武将的威风;望城皮影人物普通百姓穿着服饰折子上的图案采用散点式的构图形式,图案纹样为植物纹样,线条简洁,散落在服饰上营造出绚烂的视觉效果,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且体现出普通百姓对于多姿多彩生活的向往,呼应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追求美满的主旨;望城皮影人物军师穿着服饰八卦折子上的图案采用中心式的构图形式,以太极为中心,八卦图环绕在周围,排列有序、主体突出,这种直截了当的构图形式符合民间大众的审美追求2.2 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色彩特征望城皮影图案的色彩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发展变化,由最初的无颜色到使用黑白两种颜色再到多种颜色的使用,色彩以中国传统“五色”为标准,即红、黄、青、白、黑[5]。
传统五色的各个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文化寓意,红色视觉效果强烈,是忠诚、喜庆的象征;黄色是大地之色,但受历史影响成为了众色“尊首”,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绿色用于人物面部时象征着草莽、残暴,但用于影人服饰中则象征着稳重、平和;白色代表阴险奸诈;黑色代表勇猛、正直望城皮影受五色观的影响用色大胆,色彩纯正艳丽,且对比强烈[6]考虑到灵活性和成本等因素,朱国强先生制作的皮影主要以纸影为主,纸影是在两层纸板的中间夹上一层有颜色的塑料纸,纸板随灯光打在荧幕上呈黑色,镂空的部分随灯光打在荧幕上便是白色[7];而牛皮制作的皮影则是将皮子削薄之后在皮子上进行上色,为了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皮影艺人都是在牛皮的正反两面进行上色以使皮影的颜色更加饱和笔者通过归纳整理后认为,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色彩基调主要分为两种:1)冷色调,以绿色、紫色、黑色为主体色;2)暖色调,以黄色、红色为主体色如表3所示,望城皮影人物小兵穿着服饰排习上图案的色彩基调为冷色调,主体色为绿色、白色和紫色,这几种颜色明度高、纯度高,配合使用让画面更具民俗审美情趣;望城皮影人物武将穿着服饰甲胄上图案的色彩基调为暖色调,主体色为黄色、白色、红色和绿色,色彩构成丰富,打破了单一的色彩形式,体现了俗语“红红绿绿,图个吉利”所表达的民间大众对红绿对比色的喜爱,画面感染力强。
2.3 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节奏特征望城皮影影人服饰图案的节奏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人服饰图案中重复出现的纹饰元素,通过规律的排列形成简单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为影人服饰增添了基本的韵律感,表现出连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