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师教科研论文: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49371027
  • 上传时间:2018-07-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93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师教科研论文: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师教科研论文:小学数学中高年级 导学问题设计策略导学问题设计策略摘要:为顺利实现小学与初中学习的有效衔接,我县在小学中高年级尝试采用前置性学习,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导学问题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向导,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其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数学教学中导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关注知识的迁移点、发展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盲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问题导学设计策略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县在小学中高年级课堂开始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明确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从操作层面提出“三先三后”的显性要求:即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评XX 年暑期,我们提出“问题导学”的教学构想,并在县内多次开展研究活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提高,学习状态有了根本的改变问题导学” ,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学”上做足文章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导学问题一般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组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二是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这一点在概念教学中尤其重要) ;三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即围绕文本中例题的重点与过程展现不够充分的地方设问;四是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

      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谈谈导学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一、导在新知迁移点“为迁移而教”是教育领域十分流行的口号,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理念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法则等等,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比如,五年级(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 1007-478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2)学一学预习例 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48 页“练一练”第 1 题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这组导学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 ”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二、导在知识发展点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生活实例的支撑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实例,并通过相应的观察与操作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形成概念例如,四年级(下册) 《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吗?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 22~23 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 ,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

      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进行了铺垫三、导在自学关键点就教材例题而言,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引领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例题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追问,把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比如,五年级(上册)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 1,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自学课本,思考:18 表示的是什么?用 18÷2 求的是什么?试着将例 1 的表格填写完整2)想一想你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列举吗?比如说画图3)算一算计算每种情况下面积的大小,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4)试一试如果换成是 24 根栅栏,你能像书上这样列举吗?在这道例题中,正确理解 18 根 1 米长的栅栏与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要“一对一对”地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就要先求出“长与宽的和” ,即用 18÷2上面的设计,着力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的策略来列举,同时,通过变换题目数据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满足学生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再比如,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 2,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

      思考:“最少订阅 1 本,最多订阅 3 本”表示什么意思?它包括哪几种情况?(2)试一试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把例 2 第一种思路的 7 种不同的方法列举出来吗?(比如说借助文字、符号或图形)就这个例题而言,准确解读“最少订阅 1 本,最多订阅 3 本”的意思是关键正确分类是“一类一类”地数出来的前提其次,教材并没有把例 2的第一种思路完整地列举出来,而提醒学生个性化地进行列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例题的重点与难点之处,并尝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自然就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交流会变得顺畅,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容易理解与把握知识四、导在理解盲点处教材往往是对动态知识的静态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往往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东西也正因这种“固化”的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我们最好能设计系列性的导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教材文本,理解文本比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 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的?书上第一张表格是从 1 个 3 人间列举的,这时 2 人间的 10 是怎么得到的?3 人间为 2 时,2 人间的后面怎么画了道横线?3 人间为 3 时,怎么算 2 人间的间数?你能继续往下列举吗?(2)想一想。

      如果从只住 1 个 2 人间想起,你会吗?在书上的表格中填写好3)试一试如果住宿的人数改成 24 人,这时可以全部住 3 人间吗?可以全部住 2 人间吗?这时又该怎么列举呢?自己试一试这道例题的列举过程,教材回避了只住 2 人间或只住 3 人间的情况,因为 23 人单纯住 2 人间或3 人间都不满足题意,因而在列举的时候是从 1 个3 人间开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只住某一种房间的情况却是客观存在的当住宿人数变成 24 人后,我们的列举就应该从 0 个 3 人间开始再说用表格来列举,如何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每个数据又是如何思考并计算得到的,也是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盲点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使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展开摘要:为顺利实现小学与初中学习的有效衔接,我县在小学中高年级尝试采用前置性学习,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导学问题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向导,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其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数学教学中导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关注知识的迁移点、发展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盲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问题导学设计策略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县在小学中高年级课堂开始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明确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从操作层面提出“三先三后”的显性要求:即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评。

      XX 年暑期,我们提出“问题导学”的教学构想,并在县内多次开展研究活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提高,学习状态有了根本的改变问题导学” ,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学”上做足文章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导学问题一般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组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二是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这一点在概念教学中尤其重要) ;三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即围绕文本中例题的重点与过程展现不够充分的地方设问;四是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谈谈导学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一、导在新知迁移点“为迁移而教”是教育领域十分流行的口号,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理念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法则等等,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

      比如,五年级(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 1007-478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2)学一学预习例 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48 页“练一练”第 1 题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这组导学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 ”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二、导在知识发展点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生活实例的支撑。

      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实例,并通过相应的观察与操作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形成概念例如,四年级(下册) 《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吗?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 22~23 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 ,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进行了铺垫三、导在自学关键点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