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303840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摘要】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基础 而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 观对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我 们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进行思考,获得对这一问题更深入的认识和 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大学生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 社会环境的过程大学生是社会文化群体的一部分,是接受过各类形式高等教 育的人同时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代表着先进的文化知识潮流每个人都需要经历适应社会的过程,对大学生来 说尤为重要大学生长期处于学校这个象牙塔里,社会阅历浅薄,对社会认知 不足,但是社会对于大学生、包括大学生对自己都有较高的期望,所以在适应 社会过程中有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一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角度出发,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实践观,认识实践,调整自己,调控实践,达到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状态。

      一,剖析现实状况,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 社会变化迅速、竞争激烈、价值多元、选择多样,在人际复杂的环境中, 大学生面临着适应发展的压力与困惑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适应问题 实际上就是完成从书本到实践,从理想人格、期望环境水平到现实人格、真实 生活水平的过程大学生需要掌握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顺 应时代潮流和环境的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能 力 而现在大学生在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理想信念淡薄,缺乏集 体主义观念;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文化素质较差;缺乏 适应社会的信心;认知能力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心理比较脆弱,适 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常发生心理失衡;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有些大学生 陷入一种迷茫状态,以无聊、压力大为自己的代名词,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 事有些大学生不善自主安排,有效利用时间,不重视学业,大部分时间打发 在娱乐消遣上就业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一个最基本途径,但是近年来,大学 生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这 个现象的出现也不能排除很多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和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 力的缘故。

      二,正确认识实践,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把握世界的活动,也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 践活动处于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上,它既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也是有意 识有目的的活动大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应清楚地认识到实践的这一特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有意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学习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对社会 的适应是一个实践活动,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离开学校, 获得工作之后才开始的任何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都会表现为一个过程,都会 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实践 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时,应该为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明晰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要如何去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马克思说,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 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 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 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 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 ”1 所以大学生适应 社会需要了解社会以及社会的变化,了解社会工作状态,正确地认识自我,了 解自己的能力特点与不足,不断去完善自己,为自己适应社会制定一个合理的 发展规划而不是盲目随波逐流,逆来顺受。

      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入学前完成了人生初始社会化过程,入大学后进入人生预期社会化过 程,为即将走入社会做准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环 境要求,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自己的预期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地完成青年中后期的 社会化课题,进一步完善自我意识,强化角色意识,培植社会品德和法治素养, 提高社会生活和工作能力,达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乐群、学会学习, 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从‘准社会人’到合格社会人的转变”2 如甘永祥 在《社会青年学》一书中把适应分为两种适应,无意适应和有意适应认为无 意适应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别人的教化和社会的熏陶,参与了社会化 过程有意适应主要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大学生适应社 会应该更加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有利于个人目标的 实现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实践也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都具 有社会性而人是总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 人所具有的抽象物,而在其现实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关系在 交往实践中形成展开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共在, “只有在共同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主要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 人自由”大学生适应社会也是要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为社会发展做 出自己的贡献。

      当下大学生的对社会的适应最主要面对的也是人际关系的适应 每个人都置身于社会关系中,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每个人之间相互对立又 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而人际关系不是上天赋予的,也不是只一味 依靠他人创建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形成 如果一个人身处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能够让他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干扰,不 仅拥有好心情,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 1000 多名大学 毕业生进行分析,发现“智慧” 、 “专门技术” 、 “经验”只占适应社会成功的 25%, 其余 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4 可见,积极有效地和别人交流,往往更 容易被他人认同,被社会接受,不仅生活工作心情舒畅,还能为自己创造更多 的发展机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良性循环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实 践,明确人际关系在社会适应中的地位,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合理建立人际 交往关系 现代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在动态的社会适应过程中, 会有各色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矛盾、多种多样的难题大学生不能以远离现 实脱离生活的姿态去面对,或者是有了社会适应经验的点滴积累而满足,这样 不利于适应社会,更不利于在社会中取得成功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 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 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

      5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环境在改变, 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学会应变,不能将人际关系拘泥于“校园模式” ,将人际关系过分理想化、平等化、无功利化,这种过分理想化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是不 利于社会适应的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不要太强调自我,也不要压抑自己去迎合 别人,而是要学会包容,包容各种人,这是适应社会的前提 三,调控实践,兼顾认识、方向的调整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 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 ”6 其实,人通过实践改造了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 了人自身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7 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 把自己的目标设定,情感价值等对象化到客体上,使客体依从人的意志而改变, 这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而在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对客体的理解会更 加深入,人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时思维和行动也不免烙下环境的印记 人的实践活动使得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社会适应也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 现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深入社会, 检验思维,运用知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一 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8 活动。

      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我们会带着自己的目标 和主观愿望,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因素,这些目标和愿望不一定能够 实现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曾经说:“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 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 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而且也受着 客观过程的发展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这种情形之 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 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地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 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8 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矛盾和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矛盾在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时候,我们需要合理地依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目的,实践活动必须 既合主观目的又合客观规律展开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必然会有理想和现实的 落差,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方向我们仍然应该勇敢地 面对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接受社会教育,改变行为方式,校正错误认识,磨 砺精神意志 在适应社会的实践中,不能一味强调自己主观理想而不顾实际,但也不能 过分看重社会和他人取向,而造成唯唯诺诺或者圆滑世故。

      依据现实状况调整 方向指的是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或理论,并依此作为实践活动的 导向大学生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接受正确理论的指导,避免出现“人际关 系世故化,思想观念功利化,价值取向从众化”9 的过度社会化现象 大学生需要适应社会,同时也要改造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双向性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 需要达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也需要凸显人性,张扬个性在大学生社会化与 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中,人与社会都得到了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