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优秀课外阅读材料七校园生活大一生活30年素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25485435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6.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大一生活30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活经历了30年的变迁让我们沿着那些校园里的关键词,去重温大一生活的演变轨迹行李:繁重—简单—繁重70’s 热水瓶、碗两三个、脸盆、脚盆、小收音机、被子、枕头、被单、蚊帐一床80’s 热水瓶、毛巾、鞋、蚊帐、眼镜、箱子、被子、饭盆、脸盆,四季的所有衣服和一大包家乡自制的咸菜90’s 带几件换洗的衣服、鞋、袜,两手空空就去报到基本生活用品由学校统一配21st 花花绿绿的床上用品都由自己买,脸盆要用Hello Kitty,生活用品也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才好风铃、电影海报、IKEA的台灯和维尼相框,没有这些饰品怎么行?行李有整整五大箱,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笔记本电脑最沉的是书,包括大学英语四级的书都捎上了还得抱个保人搞的毛绒熊读书:从理想到自我70’s 刚从牛棚或农村回来的六十多岁的老讲师拿着“文革”前的教案给学生上课是很常见的大家多有酸溜溜的笔名:卧龙、孤松、常青藤、千里马……班里同学啥兴趣的都有:探究宗教的,设法进入监狱采访的,研究气功和中医的……大场面热热闹闹,小环境里各自为政。

      80’s 1987年文化热,上大学立志要读完《鲁迅全集》或者某某全集大学读书、买书是社会的道德观念看的大多是《傅雷家书》、《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人还读卢梭的《忏悔录》,读完时几乎全抄了一遍90’s 最喜欢刘墉的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基本上都没落下此外一些旅游杂志和国内外经典小说也会偶尔看看,外加忘记了名的N多小人书21st 选自己爱看的书,古典文学,王国维,余秋雨的散文,还有许多国外名著还有西方流派的作品比较非主流吃饭方式:从饭票到刷卡70’s 食堂打饭,每顿半斤饭票,伙食费每顿六角左右三餐肉和油都很少,馒头五分一个,豆浆两分一碗刚进入大学是每月32斤饭票,男生很多来自贫困家庭,饭量很大,饭票普遍不够当时饭票在校园里是世界通用货币:补鞋、换瓜子、洗被子80’s 食堂里有数十个大圆桌子,一个班的学生或是相熟的老乡围站在同一张桌旁吃饭,食堂的凳子与学生的比例是1:10食堂最好的菜是溜肉段,一份三毛五分钱,那肉段大部分都是肥肉,难吃的很大部分日子,与土豆炖白菜为伴,有好事者题联曰:土豆白菜高粱米,硕士博士研究生,横批是乐在其中90’s 那时候学校食堂,已经能用IC卡了,食堂分山下层,有钱的偶尔去楼上开个小灶。

      为了能率先吃到饭,大家每天上课都必带饭盒,下课后叮叮当当冲向食堂,剩下一位同学负责把书包带回寝室大家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吃饭时必看中央台的新闻21st 大一,乖乖吃食堂大二,转战小饭店,后来忙了,常常在学校超市没一份垃圾食品取代,大三,像快客、好邻居这样的便利店就是食堂大四,就要上班快要有钱啦,于是大家天天下馆子,边吃边展望日后的发展大计网络:熟悉到陌生90’s 90年代初的大一新生一进微机室就拿出搞科研的态度研究DOS系统,而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少有机会进机房的1994~1999 网络开始在大学校园中普及,部分幸运的大一新生也开始尝试第一次浏览网页、聊、上BBS灌水2000~2020 大一新生已经不是网络菜鸟,但网络选课、共享教学资源绝对是第一次亲密接触男生们开始日夜奋战在“石器时代”、“传奇”的游戏平台上,女生们则热衷于日韩电视剧看《蓝色生死恋》哭个稀里哗啦2020 网游“魔兽”让大学男生们欲罢不能,在和网瘾抗争的同时,大一学生终于可以利用网络做更有意义的事:上传自己的照片、视频作品;建立个人网页;开一家自己的网店社交:交往半径从小到大70’s 大学生都是衣着朴素、根正苗红的老实孩子大一新生乐于与工人老大哥和农民老大伯讨教生产知识。

      进工厂、下田地成了他们扩大朋友圈的好机会80’s 大学生们更加自我,崇尚以文会友很多新生热衷于创作诗歌投到报刊或校内刊物,并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敬候仰慕者来信逢年过节,系里就会举办歌舞晚会,台上台下不乏一群群腼腆的大一新生们90’s 大一新生在学校的告示板上贴出自己的《新人报到宣言》,列出自己喜欢的电影、书籍美食俱乐部”、“亚洲歌迷会”这样新奇的社团组织也是交朋友的好地方当然也有人会在黄昏背着吉他去操场,遇见几个同样爱好音乐的就能组建一支乐队21st 一条发错的短信也许就是认识新朋友的chance,网络上匿名的网友也算是朋友中的一员重要的是,今天的大一新生的交往圈已经不再局限在象牙塔里,他(她)可能是一名闪客、拼客或是晒客也说不定通信:笔耕不辍到滔滔不绝80’s 以写信为主,邮票八分,外地信两角;宿舍里没有;给父母打只能打到工作单位90’s 在当时是奢侈品,call机也很稀有,一般把联系方式记在本子上,去学校的磁卡亭打,后来每个寝室装上了一部201,有的学校宿舍之间可以免费打,让同学们大呼过瘾21st 抛弃座机,完全作业换成了家常便饭,有的人一年就换了仨书包:大块头变成小家伙70’s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背着用帆布缝制的书包,不少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

      自制的布书包又大又结实,必须能装下厚厚的铝皮饭盒,而且书包里还有一样特殊的东西:远方的带有初恋滋味的书信80’s 皮包开始成为当时最时尚的大学书包,但基本上都是人造皮革,并非真皮,男生大致统一为黑色,女生为深红色90’s 五颜六色的双肩背包、单肩挎包开始风靡这些书包的共同点就是大,这样才可以装下大开本的英语书,A4纸打印的课件以及各种小物件—校园卡、购书卡、口香糖和钢笔等等21st 现在很多大学生上课书都不带,更别说书包了取而代之的是U盘一个,有时还需要移动硬盘出马,它们成为最新、最现代化的“包”选课:没有选择到太多选择70’s~80’s 没有什么选择余地,课程表和高中时区别不大,只是休息时间比较多而已90’s 选修课开始成为大学里的新名词一时间像心理学、第二外语这样的课程立刻成了抢手货,学生们终于有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再期望在某某选修课上认识个帅哥美眉,选修课一片美好2000~2020 选修课开始实现网络化,大一新生登录学校的网站系统查课、选课,然后看自己是否中签热门课程总是人满为患,想抽到完全要看运气和人品2020~2008 近年来很多高校与时俱进,实行“套餐式”选课模式,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学科专业方向组成若干个课程组合。

      而且在很多城市开始试行跨校选课,真正实现了“有福同享”理想:集体主义到自我实现70’s 对于恢复高考最初一批大学生来说,最大的愿望是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把浪费的光阴补回来,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当时年轻人的口号是:“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去哪里放光辉!”80’s 80年代的大学新生是思想前卫的一代,他们戴着墨镜、穿着喇叭裤走进校园,热衷于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他们最大的理想是拥有自由的空间,实现自我似乎每个人走信仰着“世界是我们的”90’s 在毕业后包分配的环境下,90年代的大学生是非常轻声的大学新生的目标更加现实:享受生活,接受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发财梦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成了大学新生最喜欢的一句口头禅21st 今天的大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要面临日后激烈的竞争,从大一开始,举要考虑就业、考研、创业等诸多问题如何在竞争残酷的社会生存下来,活得精彩是他们考虑最多的现在大学生信奉的是:“21世纪人才最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