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2231171
  • 上传时间:2018-06-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德)海因里希··伯尔伯尔一、一、导入: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 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 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 随者…… 二、作者介绍:二、作者介绍: 1、德国作家,1917 年出生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 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 6 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4、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作品有《火车正点》 、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等 三三 正音正字正音正字: 威风凛凛 lǐn 颠簸 bǒ 吞噬 shì 赫然在目 hè 搪瓷 táng 镜框 kuàng 襁褓 qiǎng bǎo 径自 jìng 玫瑰 guī 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 1 在对小说进行分析时,要先弄清楚这故事的基本要素在对小说进行分析时,要先弄清楚这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地点、人物) 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2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 “我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1) 、到底受了什么伤? (2) 、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 五、讨论探究:五、讨论探究: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 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 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 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2、、 “我我”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我”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我”对于侵略战争缺乏认识,“我” 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的受了重伤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 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我”去的,“我”被狠狠地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 灰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含义:含义: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暗示纳粹德国 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作用:作用:(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2)是对我处境的讽刺;(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4)从而表达的反战的主题 4 4、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 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 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为下文我对学校的确认作铺垫,突出艺术学校的特征 2、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的学生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 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 3、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的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同时会给人 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5 5、小说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小说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

      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 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 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 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 惑也感染了读者 六、写作特点:六、写作特点: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 用是什么?用是什么?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 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 见 七、比较阅读:七、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的遭遇》》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1、主题比较:、主题比较: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 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 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 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 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 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 痛苦的记忆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 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2、人物命运比较:、人物命运比较: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 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 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 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 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 索科洛夫是悲伤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 “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 索科洛夫知 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 到为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3、表达形式比较:、表达形式比较: 虽然都用了“自白”的形式,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 《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中的“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八、我们的祈祷:八、我们的祈祷: 时至今日,枪声还在不断从伊拉克、从阿富汗、从世界的不同角落传来让我们拿起 笔,写下我们对和平的祈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