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解说词.docx
7页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第一集《雪泥鸿爪》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 结幸福生活的秘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乘风归去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 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37 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 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 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公元1056 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 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 第一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 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 文豪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 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 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 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公元1071 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 哀怨与痛哭。
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找出 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差官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 来,押往京城受审公元1079 年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 苏东坡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获救于才华贬官黄州 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更多 王安石,他也托人带话给神宗,说这个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曹太后生病期间, 神宗去探望的时候,曹太后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个兄弟都是宰相之才,赶紧把他放 了大家的这种援救,也等于给神宗一个台阶下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 任团练副使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 飞鸿踏雪泥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第二集《一蓑烟雨》公元1080 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前路迷茫,苏 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 折之地诗人“变”农民开垦荒地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 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 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 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面对逆境,苏东坡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苏东坡一点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 但生活的困境,却对他步步紧逼所幸苏东坡有一个朋友,他叫马梦德当苏东坡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马梦德竟然千里 迢迢赶来,与苏东坡同甘共苦从宋代到现在,假如说他(苏东坡)的这个粉丝有成千上万,这个马梦德是第一个,头 号粉丝刘小川语)马梦德出面找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说苏轼家里非常的困难看你能不能给点地他种 徐君猷爽朗地答应下来,就把黄州城内,废弃掉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马梦德向官府请领的这块地,苏东坡一见倾心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 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1 年,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有时,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 笑。
皇帝他可以陪,普通的百姓、农民,甚至乞丐他也不见外,也可以平等交往,在他的眼 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那是真正的对人的大爱日暮时分,劳作归来,过城门时,守城士卒都知道这位老农,是一个大文人,但不知道 他为何沦落至此,有时候还会拿他开几句玩笑,苏东坡总是泰然处之,笑而不语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 和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 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 “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第三集《大江东去》公元1082 年,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黄州,在公元1082 年之后,发生了奇特的转型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 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知识分子在宋代,突然面对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政治舞台宋代,皇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的,北宋的士大夫——那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始终都知道要约束皇帝,要帮助皇帝成 为圣君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意于词的创作。
在他看来,唯有帮助圣上成为明君的策论,才 是文章的“正道”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开始了词的写作苏东坡逐渐意识到,与策论不同,词不是为 朝廷、为帝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的大江东去浪漫与豪放齐飞当时词坛的霸主是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的词在当时被万人传唱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是被正统文坛轻视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真正的与诗一样,成 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在日本东京,有一座汤岛圣堂,它被称为日本的孔庙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这里都会 开办一次苏东坡文学讲堂这个宋代文豪,在日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词人的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这样的意境超越时空和疆界而在时间的另一头,苏东 坡也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惊涛拍浪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笑容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头鲜红如丹,因而得名赤壁公元1082 年, 苏东坡在赤壁前,写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但正因这份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 在千万人的心头回旋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进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于豪迈词句里,仍然埋藏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细腻之笔,也为苍茫的历史,增添了动人的青春之美。
清风明月豁达与自由同在公元1082 年,七月十六,苏东坡与几位好友,泛一叶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 那一晚,人世间的所有喧嚣都退场了,他们的视野里,只剩下了月光水色,还有临江独 立的赤壁酒过三巡,一个叫做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箫呜咽的箫声如泣如诉,苏东坡不禁黯然 神伤,他问杨世昌为何吹得如此悲凉第六集《南渡北归》 苏东坡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惟有江 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 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苏东坡的一番妙语使朋友们豁然开朗,大家又开始举杯畅饮,不知不觉,夜色越来越深, 大家横七竖八地睡在船上,直到天色大亮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展区,古老的东方文明吸引着各国游客驻足但有些人难 免失落,这里并没有展出他们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那是一幅描绘苏东坡《后赤壁赋》 的画卷在写完《赤壁赋》的三个月后,苏东坡再一次夜游赤壁而这一切,都被栩栩如生地呈 现在了纳尔逊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卷上苏东坡独自一人,登上赤壁高崖,对着夜空长啸一声于是苏东坡回到船上,任小舟在大江中随波逐流。
时近半夜,举目望去,四面茫然,恰巧一只孤独的仙鹤横越大江,一声长鸣,掠过小舟 而去苏东坡问道士的名字,道士低着头并不回答苏东坡恍然大悟:“那只横越大江的仙鹤, 莫非就是您?”道士回头一笑,苏东坡陡然惊醒打开门窗去看,除了清朗的月光,什么也 没有在黄州的这段岁月,是苏东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期公元1082 年,他的诗词、散 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苏东坡历经荣华和苦难之后,在死亡的边缘获得了重生对苏东坡来说,黄州不再是一 个困苦的流放之地对黄州而言,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第四集《成竹在胸》 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苏东坡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 公元1082 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 能吃冷食苏东坡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他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寒 食帖》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恍然无知直到看见乌 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悄然飞过,他才想到这一天是寒食节书画艺术古今文人争相收藏 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终于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 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18 年后,这幅《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的手上,他挥笔写下题跋 黄庭坚的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 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有一家名叫荣丰斋的书法教室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 上课临摹《黄州寒食帖》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日本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东坡迷”,在京都这个古老的城市,便住着一位 公元1082 年,年轻的画家米芾,从遥远的湖南来到黄州拜望苏东坡 那一次相聚,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拿出一张宣纸,叫米芾贴在墙上,自己面壁而立, 悬肘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苏东坡用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 除了喜欢画石,苏东坡也爱画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有一次,米芾发现苏东坡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而是一笔从底部画至竹梢,就好奇地问: “为何不一节节分着画?”苏东坡回答:“竹子生长时,哪里是一节一节长的呢?”公元1083 年,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后,苏东坡见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临皋亭下的江水不舍昼夜,一晃,四年过去了,就在苏东坡把黄州当作自己的故乡,决 心做个安然的农夫时,他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
昔日政敌相会金陵把酒言欢公元1084 年的春天里,苏东坡收到了调离黄州的一纸诏令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中的悲苦、艰辛、安慰与幸福都推到了极致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创作几乎都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