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残雪小说开题报告定稿.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667922
  • 上传时间:2018-03-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1.1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灵魂的炼狱——论残雪小说对人的生存本相的探询学院名称:文法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061学生姓名:+++一、选题的背景、 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逐渐被引入中国,在西方兴起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 意识流小说等及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先后被译介绍到中国,中国文坛上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马原、莫言、残雪、格非、余华等先锋小说家纷纷以前卫的创作姿态,抛弃以往文学的旧模式、旧观念, 突破一切传统, 对文学的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直面人性的深渊,演绎各种新潮主张与文本实验先锋小说由于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文学表达方式始终与社会和大众的保持着一定得距离,在继一阵短暂而喧哗的欢呼之后,许多先锋作家先后改变写作策略,先锋小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残雪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当今中国文学的版图史上可谓最执着、最有毅力、 也是走得最艰难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充满着阴冷、恐怖、怪异的气氛,犹如一个被诅咒的狰狞的人间炼狱, 在她那些诡异莫测的文字面前,我们曾经一度失去言语的能力。

      残雪能坚持走到今天, 并呈现出如此活跃的创作力,这在中国的文坛上无疑是种奇迹面对残雪和她的文学作品,在历经一段诧异的缄默与谨慎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及对当今文化和人的心灵的冲击残雪自1985 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污水上的肥皂泡》在一家湖南的小杂志《新创作》发表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二十多年对于残雪来说,文学是一种即兴写作,是来自作家对内心的情绪的积累,通过残雪文本显现出来的那些无可回避、无章可循、毫无逻辑、 丑陋怪异的特征的叙述背后,被唤醒的是人的灵魂深处被压抑的某种潜意识的存在在残雪笔下,所有的人物和背景都超越了传统世俗意义上的美与丑、善与恶, 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是我们灵魂的或者某个瞬间的侧面她所追寻的“纯文学”创作、“新实验小说” ,一方面表现出一种虚无阴暗的消极指向,另一方面, 又传达出一种雄健凛冽的原始生命力,营造了一种致命的模糊的诱惑正如有评论家所描述的那样“残雪是谜,是一个现代艺术之谜,也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和世界本身的哲学之谜”作为一个现代派作家,残雪尽可能地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世界,直面人的自身精神,将那个隐秘的本我放在危机四伏的生存困境中,不断地加以拷问,促使其生命力的爆发。

      残2 雪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是梦与现实的交融,超越了个体生活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是人类世界的一种未实现的、可能存在的境遇, 残雪以一种特殊的自我反省主动地进入到人的心灵的深层世界并运用一种让笔先行的特殊的写作方式使其再现,描绘了一种“不可能持续而正在继续的东西”,从而照亮人的思想,邀请人们踏上一个新的旅程在很大程度上,残雪的小说是种发问,研究残雪也就是研究残雪所提出的问题,省视人内部灵魂的风景、对人的存在和欲望进行反省和探寻,这正是研究残雪的魅力所在残雪在其早期作品《山上的小屋》、 《苍老的浮云》 、 《黄泥街》 等得以发表并引起文学界短暂一时的巨大反响之后,又发表了 《历程》 、 《天堂里的对话》、 《新生活》 、 《思想汇报》 、《末世爱情》 、 《从未描述过的梦境》以及长篇小说《五香街》(即《突围表演》) 、 《爱情魔方》 、 《最后的情人》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近几年来,除了继续撰写小说,坚持不懈的创作之外,还花了大量精力研读西方大师莎士比亚、卡夫卡、但丁、博尔赫斯和中国的鲁迅、余华等人的作品, 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评论, 并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城堡》 、 《解读博尔赫斯》 、 《地狱中的独行者》等多部评论集。

      残雪小说发展至今天,不论是其小说的艺术创作形式,还是其作品的风格特征、主题意蕴乃至对传统小说的突破、颠覆上都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尽管国内评论界的残雪的评价贬褒不一,残雪的文学作品也并未从“小众文学”发展成“大众文学”,获得更多期待中的肯定和认可,但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创作阵地,以特殊的方式和最纯净语言的勾勒描绘人性中永远无法治愈的神秘的灵魂世界,期待同谋者出现残雪现今出版作品集近100 部,声名遍及海内外,可以说,“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唯一一个几乎无保留的被欧美世界所至诚接受的中国作家”,在国外获得了很大的赞誉残雪作品在美国、 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有被翻译出版美国的《纽约时报》 、英国《时报》、日本的《朝日新闻》及《读卖新闻》等都有发表文章介绍残雪, 并给予很高评价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残雪,一直存在着“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或许是因为残雪的创作理念和她小说中出现的大量的“以丑为美” 的景物描写, 违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原则, 残雪的作品在国内并未出现相应的叫好的局面面对残雪所创造出的如此怪异陌生的文学作品,评论界曾一度站到沉默责问的立场上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80 年代,除了唐俟的一篇批评 《真的恶声》 第一次将残雪的小说直接指向对人性复杂性的开发层面与高度上之外,大多数评论者似乎只局限于“懂”与“不懂”、 “美”与“不美”、 “现代”与“非现代”等表层问题的讨论, 评论的范围大多集中在对《公牛》、 《苍老的浮云》 、 《黄泥街》、 《突围表演》等作品的解读和阐释上,缺乏总体性研究和综合性评析。

      自90 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对残雪的研究评论相对较为冷静与理性,对残雪研究的也大为阔朗,愈来愈多的学者开3 始正视和研究残雪,出现了一些新的视域和动向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残雪从小充满叛逆色彩,一直以来,她就以一种一般人不可理解的热情的执着坚持着那种在理性钳制下进入非理性写作的自动写作方式,让笔先行, 用她所创造的世界去反那个世俗的世界 “我写的不是外在的东西,都是挖掘潜意识的小说我的刁、说就是跟别人不同我写的所有的题材都是灵魂的故事,不是直接写外面的东西,从《黄泥街》开始”,残雪在面对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的采访时如此回答台湾学者施叔青曾指出:“女作家残雪,作品所呈现的世界更是错乱的、分裂的、对迫害的臆想,那种焦虑、惊恐使人想起挪威画家蒙克的《哭泣》等作品,同时属于濒临崩溃的心理状态,残雪的小说世界绝不属于正常人的思维和秩序” 这正是残雪小说奇妙而又令人困惑之处尽管长期以来关于残雪作品的评论和研究一直徘徊在主流文化批评的边缘,但这二十多来来, 也取得了一定得成就据不完全统计, 自 1985 年以来关于残雪的研究述评共达200多篇,几部关于残雪的文学观、访谈录、评论集出版问世,如萧元主编的《圣殿的倾圮——残雪之谜》,残雪著的《残雪文学观》、 《为了复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罗璠的《残雪与卡夫卡小说比较研究》等。

      此外, 在残雪作品被翻译最多的日本也出版了由近藤直子主编的《残雪作品评论集》 近几年来,关于残雪的研究,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观点,对残雪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戴锦华教授在《残雪:梦靥萦绕的小屋》一文里谈到:“残雪的小说世界似乎在不断提示着某种进入其文字迷宫的路径”,而在这些昭然若揭的路径的背后又似乎是条绝路或者死路,在残雪所描绘的社会地狱景观中“救赎”被明确告知不在与无妄尽管残雪的作品有 “非政治” 、 “非社会化”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残雪的作品存在着某种“颇为清晰而事实上极难拓清的社会指向” , 对于外部世界而言, 残雪小说亦可看成是对“权力与微观政治”的隐喻与暗示胡辛在《我爱她们——以另一种方式论女性》一书里指出:残雪极像一个野泼的顽童, 极其乐于撬开人的心灵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垃圾堆,以此来展现那个 “荒诞时代的丑与恶——只有猜忌动乱黑暗冷酷和仇恨”的畸形的病态社会, 描写那条存在历史长河中的“黄泥街” 但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残雪以同时代人罕见的角度与深度在书写‘政治’,不过那并非经典意义上的宏大的社会政治,而是日常生活的微观政治中的权利倾轧”,残雪文本所体现的关于社会政治并非“还原为现实寓言的可能,而是无所不在的微观政治及权力、迫害的多重形态与不断反转”。

      在残雪看来, 作为一个现存社会的女性,在艺术的体验上更有优势,因为她对生命的体现更少受到传统的污染如果说残雪是一个“女性主义者”,这并非是她有意从女性的观点4 去描写女性的思想和感情,而是同作为一个女性,她所传达出来的女性对生命的体现与“女权主义” 不谋而合 尽管, 很多学者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挖掘残雪小说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关注其笔下怪诞的女性角色和潜在的性别意识,将残雪的作品看作是对传统女性美学的反叛, 例如,任一鸣认为残雪的作品存在着一种矫枉过正的偏激感,是对传统女性美学的大胆反叛,残雪“以自身一整套意象、句法、叙事特点,颠覆了既往男性话语中心所指定的女性小说的文体样态” 然而,残雪并非狭义的女权主义,我们很难从狭义的女性抒写的层面上去阐释残雪, 残雪的作品不仅触及女性的生存境遇, 还以女性的视角对人类存在进行审视, 从潜意识层面挖掘人物的生存本相,是“超越女性”的书写如荒林认为,残雪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与张爱玲们从肉体出发揭示女性生存困境构成另一端风景,“她回到女性被囚禁的灵魂内部发出声音,不是塑造一群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而是在无世俗形象的混沌潜意识中,留下女性‘自传式’灵魂探索者的足迹”,残雪的《天窗》 、 《天堂里的对话》等作品传达出人类对“灵魂的孤独无助和渴望打通时空交流对话的形而上思想”。

      围绕着难于阐释的残雪,越来越多的学者更乐于把残雪小说看作是一个关于“自我”,关于“存在”的寓言,将其作品视为对自我存在意识与生存困境的变形示现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 “残雪的小说是‘文革’后文学创作中非常独特的存在她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魔般的世界,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丑恶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在她的作品中纠缠在一起,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学者冷旭阳认为“残雪小说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和拉美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 他用弗洛伊德的“意识流”着重分析了残雪小说《苍老的浮云》一文所蕴含的巨大的象征和力量,指出“小说中使用了许多梦境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思想和被压抑的情感”, “涌动着一股由自由联想和感觉意识形成的潜意识暗流” , 指出文本中的人物身上存在着的“变态的人性”和“双重人格”相类似的,易晓莉在《悲剧性存在境遇中的执拗和超越》一文里指出残雪通过自己的小说表现了对于人的存在的看法,她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人们生存境遇的某种真相以及面对这种真相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残雪小说与余华、鲁迅、 艾略特、 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认为残雪小说体现了现代人精神上的“荒原”,有类似于鲁迅“狂人日记”式的呼喊,是一曲关于人的生存处境的阴郁之歌。

      如彭文忠在《灵魂自啮的内部风景——残雪与鲁迅的比较研究》一文里指出“残雪以一种鲁迅式的‘冷眼’察探一切生存的美与恶,极力探索灵魂内部的风景,表现出强烈的自审意识而罗璠在《残雪与卡夫卡小说比较研究》一书中则从残雪与卡夫卡小说的叙事之维、寓言美学之维、 哲学之维以及性别之维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在此书当中, 罗璠指出残雪与卡夫卡小说通过相似的叙5 述意识表达了对存在的一种可能性的思考和探寻,残雪和卡夫卡都用怪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的梦靥世界, 残雪一方面延承了卡夫卡文学在人的自由境遇中呈现出来的恐惧和死亡意识的传统,一方面又创造性地以梦幻形式来编织主题的恐惧意识和死亡意象综观近几年来文学界对残雪文学的评论和阐释,尽管着手的角度有所差异,阐释的重点不同,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看到了残雪小说所展现的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询、对人的存在境遇的梦靥描绘 残雪有意地让自己处于一个“不知道” 的状态描绘人面对异化的世界所产生的各种意识, 让灵魂开口说话,这是一个不断重复又不断消失的传说,是人性中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 由于某种原因,永恒不破的忧郁成为他们共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