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论文.doc
4页论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引言:近几年,环境生态问题渐渐成为专家和百姓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过去什么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等热点话题备受关注,如今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问题也逐渐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长期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永恒的话题内容与分析: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我们称之谓生态平衡但是,就人类来说,如果因人为因素,人的生活环境遭到污染,或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就会受到威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了解的加深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恶劣环境给予人身的危害也日益受到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已经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课题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空间随心所欲的改变环境,扩展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现在所意味的,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筑物的堆积,而缺少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就算人类最有智慧,最有能量,但终究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自然界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人在自然界中,有其应有的位置,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如果太过分了,过分到依强仗势,唯我独尊,恣意妄为,不顾一切,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短视殊不知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我们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大量的事实摆在眼前:动物濒危,森林锐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化学疾病频繁……怎样才能挣脱这种困境呢?我想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关系,把位置摆正而帮助我们摆正位置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学我们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我们对大自然不能采取掠夺的态度,而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调整好人类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正视当前环境问题的种种现实,摆脱物质富裕而精神贫乏的困惑,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可能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但无论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努力去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而且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如今的人们更渴望绿色,晶莹的蓝天和深沉的黄土地孕育出清新透亮的绿绿色这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生命之色看群林便染,万山青葱,那一片片绿带给我们的尽是欣欣向荣的美感绿色生态,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
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生态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在 21 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保质量标志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呼唤绿色生态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呼唤绿色生态,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倒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变革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或许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城市化如今已经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等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建设起来的城市绿色生态建设,可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充分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具有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
在保证生态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要保证长期的生态健康和后代人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源中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同其他的规划有两点区别它的规划时间一般超过 20 年(总体规划的年限) ,为长期的发展指明方向另外,生态城市规划比起其他的规划所涵盖的内容更广泛中国的生态城市方法反映了最需解决的两个方面—经济和生态,目的是为寻求经济和社会利益,长期的生态健康和资源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问题会在生态城市的讨论中变得越来越来重要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等具体案例分析:自然生态破坏是我国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因矿山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特别是露天开采,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污染环境,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采矿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导致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存采矿,尤其是露天开采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和破坏森林植被与自然景观,有的矿山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地质遗址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基础工程设施保护区及城镇周边等,严重影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重要的基础工程设施的保护和城镇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善某些采矿业如对建筑石料、石灰石、水泥配料和砖瓦用粘土等矿山资源的大量开采,与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矿山固体废料的不合理遗弃堆放,导致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的矿山废碴,随雨水冲刷,造成污染转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不当的采矿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破坏、良田毁坏、水土流失、侵占土地、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等,严重影响重要基础设施及其它资源的保护等,也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制约了资源效益与环境、生态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1、树立社会文化和经济开发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观资源3、树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4、明晰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5、制定合理的政策来控制生态恶化参考资料来源:1、现代环境艺术 邱长沛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 翁剑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