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社会学ppt.ppt
43页第一章 人口社会学简介,第一节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口的双重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 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 (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何谓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一)人口社会学的跨学科性 (二)人口社会学需要实践出真知,(1)何谓人口? (2)人口社会属性表现为哪三个方面? 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政治制度,1,2,第二节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口社会学研究方法介绍 (一)人口统计方法 (二)人口比较研究方法 (三)人口的历史分析方法 (四)人口的民族志方法 二、研究方法的挑战和反思 (一)后现代理论和技术发展 (二)解构主义和后现代意识 (三)实践的逻辑,(1)何谓职业的性别隔离? (2)何谓自变量,因变量?,3,课后阅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 讨论题目 4月3日(星期四)7-8节 运用就业率,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以及“职业性别隔离”看我国是否已经实现“男女平等”?,4,第二章 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国外人口社会学思想史 一、早期国外人口思想史 (一)古希腊的人口思想史 柏拉图:“小国寡民”的城邦政策,适度人口; 亚里士多德:控制人口数量,土地和财富人口增长 (二)宗教人口思想史 禁止避孕,任意地中止妊娠或离婚 阿奎那;马丁/路德的人口思想 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思想史 (一)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思想,亚当/斯密的人口思想: (1)人口与劳动分工 (2)乐观的人口思想 (3)发展并非无止境 具有经济决定论的色彩,5,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两个前提(两条原理): ①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级数: ①人口是呈几何比率 (即:2,4,8,16,32,64,128等)增长, ②食物供应呈算术比率 (即:1,2,3,4,5,6,7等)增长 两个“抑制”:“积极的抑制”“预防的抑制” 三个命题: ①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会坚定不移地增长 ③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 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基本观点: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 (1)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产生相对人口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3)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影响4)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毫无困难地对人的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视人口为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社会体,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为阶级属性7,三、 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早期人口社会学思想 斯宾塞:受达尔文思想的影响 杜蒙特:人口社会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提出著名的“社会毛细血管” 涂尔干:将人口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 (二)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吉登斯:将人口置于社会结构论的中心 汤普逊: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人口学派,杜蒙特分析人口变化的三个途径? 何谓“社会毛细血管” 学说?,汤普逊的社会学视角: 1.人口增长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 2.综合的方法研究人口问题 3.人口数量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4.人口与资源的关系8,(二)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戴维斯:当代人口社会学的先驱 摩尔:生育行为处于社会制度的控制之中; 人类生育行为绝不是简单的生物性生殖 结构主义理论对人口社会学的深刻影响 (1)人口依其资源状况进行交往活动 (2)人口的行动受到结构限制 二战后各种人口专题研究得到发展 例如:索维的《人口通论》 后现代理论对人口社会学的影响,9,第二节 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 一、中国传统人口思想 (一)增值人口观:孔子和墨子 (二)适度人口思想:商鞅和韩非子 (三)限制人口思想:洪亮吉 二、近代人口思想 梁启超和严复的人口思想 三、现代人口思想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四、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1)掌握人口数据是关键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 (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晚婚晚育,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增税,四个孩子增重税。
10,第三章 生育制度,第一节 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 一、生育概念与测量 (一)生育力和生育率 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二)生育测量 粗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 二、生育模式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 (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从自然型走向了人为的控制型 (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和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变化,11,三、生育制度分析 何谓生育制度;生育观念;生育规范;生育的物质设备 (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的分析: 戴维斯和布莱克《分析框架:社会结构和生育率》; 邦加兹模型 (二)生育规范: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三)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避孕工具的普及和避孕知识的增长 (四)生育意愿研究: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不同 (五)影响生育的经济研究:经济学家贝克尔和社会学家依斯特林 (六)影响生育率的政治力量:资源和社会平等;政府作用;意识形态,12,第二节 中国生育模式研究 一、中国生育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中国生育模式及其转变的动力机制 (一)传统高水平生育模式的动力机制 (二)中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点 (三)中国低生育率产生和变化的动力机制,13,第一节 死亡模式与死亡率 一、死亡模式与死亡率分析 (一)死亡统计 1.死亡人数统计:属地原则;属人(属籍)原则 2.粗死亡率:反映实际人口死亡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在6‰—35‰ 3.死因死亡率: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以十万分表示。
4.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人口社会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5.标准化死亡率:消除因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所产生的死亡差异 6.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可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摆脱了年龄构成的影响,综合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第四章 死亡制度,14,(二)死亡界定及分析框架 1.死亡: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生命过程的终结,表现为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及脑电波消失 2.两个与死亡相关的生物概念: (1)极限寿命 (2)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人口统计上的概念,如何解释极限寿命和寿命之间的差距? (1)生物角度 (2)社会角度,15,二、死亡模式 何谓死亡模式? 人类死亡模式的变迁特征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特点: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 表现: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预期寿命极低; (二)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特点: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 表现: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高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 195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死亡模式分化, 1950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16,三、死亡率分析 (一)死亡率的年龄格局 (1)死亡率的年龄格局 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 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
(2)年龄格局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0-10岁的婴幼儿死亡率由高向低迅速下降 第二阶段:大约10-35岁死亡率处于低水平或缓慢增加 第三阶段:大约35-90岁死亡率加速提高 第四阶段:大约90岁以后死亡率缓慢增加 (3)何谓U型模式; J型,当社会的死亡率年龄格局与其生物学格局出现差异时,将如何寻找原因? 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的差异反映的死亡率阶层差异存在着哪些特征?,17,(二)死亡率的性别格局:女性具有存活优势 (三)死亡率的阶层分层: 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有较高的死亡率; 社会地位越高的人的寿命可能越长 (四)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比发展中地区和农村人口更愿意,也更有条件使用医疗服务 (五)对死亡差异的解释和社会政策取向: (1)物质论或剥夺论 (2)文化论或行为论 (3)多元论,18,四、死因分析 (一)死因分类:医学意义和社会角度的分类 (二)死因分布: 不同历史时期的死因分析;不同发展类型国家之间的死因分布状况 (三)实际死因 “实际死因”与 行为选择 (四)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 风险参量是指威胁生命的各种危险 (五)新的挑战,社会角度的五大类死因: 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外源性死因);退行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内源性死因); 妇婴疾病引发的死亡;外因死亡(非正常死亡);其他(如地震引发的死亡),现代社会的风险: 现代生活方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战争;社会治安;艾滋病;剧烈的社会变迁,19,第二节 中国死亡模式分析 一、中国死亡模式演变的历史 (1)中国是个高死亡率的国家; (2)人口预期寿命低; (3)死亡率的高低直接与社会政治动荡高度相关 二、对中国死亡模式的研究 (一)中国人的死亡率差异 从年龄上;从性别角度;从职业;从文化水平,从收入 (二)死因分析 (1)内源性死因占多数; (2)外援性死因存在差别; (3)社会性或外因性死因值得关注。
20,第五章 人口迁移,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一、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1.何谓人口迁移? 2.世界通行的三种统计方法: 3.人口迁移数据的来源:人口普查,人口调查,人口登记 4.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迁移的数量,方向,距离三个层次 迁入率、迁出率、 总迁移率、净迁移率 5.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21,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迁移者研究 1.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人口迁移的微观理论) 对于迁入者的选择性的3种解释:参见105页 2.迁移者网络理论(社会网络) 移民的乘数效应 3.迁移者整合理论 两个基本理论假设 (二)移民文化研究 1.移民的文化冲突理论:源于资源的有限性 2.移民的文化适应理论:(1)改变自我;(2)重建生活环境和文化 3.移民的身份认同理论:决定族群成员身份的关键:归属与认同,22,(三)迁移规律研究 1.推拉理论 两种动因:居住地有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有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 人口迁移的力量主要有:生存因素和人为因素 “中间障碍”包括了三方面因素: 目的地,原居住地和两者之间一系列的中间障碍 2.人口迁移的过程理论 (四)国际人口迁移研究 1.国际人口迁移类型理论(两种类型) 生存型人口迁移; 发展型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 ①具有地区性结构特征; ②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结构特征 ③具有政治性结构特征; ④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 ⑤女性移民人口有增多趋势; ⑥高素质移民在增加,这些中间障碍又可以归纳为四类因素: 与迁移者原居住地有关的因素; 与目的地有关的因素; 介于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障碍因素; 迁移者个人因素;,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五大迁移流组成,23,生存型人口迁移,24,发展型人口迁移,25,3.人口迁移的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世界经济是如何用结构性链条 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结起来。
4.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 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26,三、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势 全球化时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1.加速化; 2.多样化; 3.全球化;4.女性化 何谓全球流散 全球流散的5种类型: (1)受害者类型; (2)因殖民的流散; (3)跨越时空而维持的强烈的族群认同; (4)与生活在流散地区的同一族群成员之间具有团结感; (5)与寄居社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 (6)对多元化寄居社会有潜力做出有价值的和创造性的贡献27,第二节 中国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一、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 中国人口迁移按历史时间顺序简单分为六个时期 二、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 (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存 (二)人口迁移规模有所增加,但相对凝固性未根本改变 (三)以发展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 (四)迅速增长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