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茂名市水口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8页广东省茂名市水口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13. 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14. 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3. 通感,写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特点 14. 这段文字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结合题干提示“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香”是从嗅觉角度写的,“歌声”是从听觉角度写的,这就是通感手法。
结合“渺茫”分析可知,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特点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点睛: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如本题“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段内容主要写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等,写荷塘上的月色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把一个如诗如梦的月夜描绘得犹如世外桃源,宛如也纯然像作者般“超脱”了,脱离红尘俗世的凡嚣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姜晓云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
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
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相关链接: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B. 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C. 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D. 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C. 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 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E. 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9. 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参考答案:7. A 8. AC 9. ①钱基博先生学行最大特点就是“广博”②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③钱基博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推行爱国精神④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把自信这种精神贯穿其人生7. 试题分析:A. 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无中生有8. 试题分析:B项错在以整体代部分,应是“许多学生”“有些大师”D项“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曲解原意E项“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和原文信息不完全相符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9. 试题分析:本题是分析和总结传记主人公的人物品格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人物事迹的把握分析总结,①钱基博先生学行最大特点就是“广博”②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③钱基博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推行爱国精神④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把自信这种精神贯穿其人生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橘子日?芥川龙之介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
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
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