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作业(三年级数学).doc
5页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研究课题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设计者姓名蒋辉云所在学校荔园南校所教年级三年级研究学科数学联系13715176312电子邮件497217508@.com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本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通过“认识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不仅充实了学生在“空间和图形”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在探索中进行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象,有利于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①从实例引入“周长”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利于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更能促使学生自觉的将已有生活经验注入到概念的获得过程,并丰富概念②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方法不同,不仅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而且使得公式探索的过程更丰富,更具挑战性③不规则图形和拼组图形周长比较、计算、估计等,为学生提供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层次获得发展④通过开展围一围、摆一摆、评一评、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3、课题介绍本主题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认识周长的含义第二阶段: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第三阶段:探索不规则图形和拼组图形周长计算的方法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生活中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好数学的愿望,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增强与同学间的交往、合作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且能初步的进行自主学习,能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学习,进行一些操作活动此外,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完成该主题学习过程中的测量与计算。
但是,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所获得的体验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对于不愿主动开展学习的学困生来说,那第一步是围绕他的兴趣与困惑,开展学习,并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铺垫●对于已经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并有主动探索知识愿望的学生,需要通过较为深入的观察和沟通,了解他已有的状态和可能的不足,这样在他进入到相应阶段的时候,能够及时予以支持●对于已经拥有相当能力的学习者,我们可能需要思考如何创造空间,使得他能够有创造性的个性表现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 周长是什么?2.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不规则图形计算的方法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达成以下目标:1.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看一看”、“围一围”、“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认识周长2. 通过实际活动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用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小棒围成相应图形并填写表格,根据表格当中的数据,研究探索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并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根据正方形的特征,利用知识迁移,直接推导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 通过实际的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和计算,发现拼组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根据猜想他们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猜想,说明推算的理由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每个专题都会让学生制作相应的手抄报,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时期的活动体会,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己、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六、资源准备信息化资源:教学课件、媒体素材(文本、图片、音频)常规资源: 教学案例、教具、学具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他: 班级交流群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 接触、讨论问题2. 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1课时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1. 讨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前期准备。
2、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针对学生最急需了解和最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比如:1.周长是什么?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等等1. 组织学生讨论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1课时成立课题组1.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2. 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学习评价量规3、根据自己的选题,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1. 在学生志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2. 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形成小组实施方案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 预定成果等1. 设计“研究方案”模板,为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提供指引2. 指导专题手抄报的内容和设计形式3、设计成果展示模板,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1.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周长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认识周长。
2. 经历探索长方形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并由此推导正方形面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际活动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用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小棒摆成相应图形并填写表格,根据表格当中的数据,研究探索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并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根据正方形的特征,利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3. 通过探索、猜想——验证,得出不规则图形和拼组图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第一步,采用实际的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第二步,根据探索结果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猜想,说明推算的理由1. 组织学生查阅并分享周长的相关资料2. 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活动,以便于理解周长的含义3. 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4. 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和必要知识的讲解比如:利用探索得到的长方形周长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5. 给学生还能提供适当的练习,以巩固长方形这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计算6、及时跟踪和了解小组的活动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让他们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课时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以上仅仅是一个设计方案,并未进行实施,所以暂时无法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