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硬件发展历程(CPU、内存、存储).docx
7页CPU篇燎原白马Intel 386 CPU(公司使用年份:1995年以前) 该CPU最初发布于80时代中,由此CPU开始,电脑逐步进入民用领域,一套电脑售价两三万左右是很正常的事情该代CPU电脑于90年代初引入公司,作为计算机电子办公应用,公司正式迈进计算机办公时代频率有12.5MHz、20MHz、25MHz、33MHz、40MHzIntel 486 CPU(公司使用年份:1995年至1997年) 该CPU发布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特点为CPU整合了浮点运算处理器,性能大大提升,但售价仍然很高,一套电脑售价依然要一两万元频率有16MHz、20MHz、25MHz~100MHzIntel Pentium(公司使用年份:1996年至1999年) CPU于1993年初发布,为第五代x86架构的微处理器,俗称586由该代CPU开始,各大CPU厂商不再以X86作为命名,售价开始有大幅度的下降,一套电脑普遍一万元左右可以买到频率有60MHz、66MHz、75MHz~200MHzIntel Pentium MMX(公司使用年份:1998年至2002年)CPU于1996年底发布,为Pentium CPU的升级版,是第一代拥有MMX技术(MMX指令专门用来处理音频、视频等数据)的CPU,这些指令可以大大缩短CPU在处理多媒体数据时的等待时间,使CPU拥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频率有:166MHz、200MHz、233MHzIntel Pentium II/Celeron(公司使用年份:2000年至2004年) CPU于1997年中发布,为正式第六代CPU首次使用一种插槽式设计,当初上市时,Pentium II 233MHz的售价高达7千多元同期,Intel公司正式开始发布新系列的CPU,命名为Celeron(赛扬),主推低端市场该年代开始,CPU超率也开始盛行起来频率有233MHz、266MHz、330MHz~450MHzIntel Pentium III/Celeron(公司使用年份:2001年至2006年) CPU于1999年中发布,与Pentium II对比,主要差别是加入了SSE技术(对图像处理、浮点运算、3D运算、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多媒体应用起到全面强化的作用),前期按Pentium II相同的插槽式设计,频率有450MHz、500MHz、550MHz、600MHz;后期变回插针网格阵列封装设计,并首次集成二级缓存,CPU也正式进行GHz时代频率有550MHz、600MHz、650MHz~1.4GHzIntel Pentium 4/Celeron(公司使用年份:2003年至2007年) CPU于2000年底发布,首次以四条总线并列技术设计,理论上它可以传送比一般总线多四倍的容量,因此有着非常快的前端总线,先后经历过Socket 423、Socket 478、LGA775接口的过度,后期产品更支持超线程(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运行)。
频率有1.3GHz、1.4GHz~3.8GHzIntel Pentium D/Celeron(公司使用年份:2006年至2008年) CPU于2005年中发布,由于CPU总线基本已到瓶颈,开始由单核到多核转变该CPU为Intel推出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它具有两个独立的执行核心,但由于两个核心共用缓存,不属于真正的双核处理器,所以也称为假双核,很快也过度到下一代真正双核的Pentium dual coreIntel Pentium Dual/Core/Core2/Celeron(公司使用年份:2007年至2012年)该系列CPU于2006年开始发布,核数也正式由单核变为多核发展,原Pentium也称为Intel Pentium Dual(双核)Intel为细分产品线,出现了另一个高端品牌Core(酷睿),由此代产品开始,便分为低端的Celeron系列、中端中Pentium系列、高端的Core系列先后有Intel Core 2 Duo(双核)、Intel Core 2 Quad(四核)的出现Intel Pentium Dual/Core i3/Core i5/Core i7/Celeron(公司使用年份:2011年至今)后续几年的产品,Intel再细分市场,除有低端的Celeron、中端的Pentium系列外,把高端的Core系列再细分为中高端的Core i3、高端的Core i5、超高端的Core i7,并以这几系列产品线一直沿用至今,现该系列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
如今公司台式计算机目前以Pentium双核为主,而笔记本则为Core i3为主,力求以最高性价比,满足业务应用需要,继续伴随企业发展,迈向更高历程内存篇30PIN SIMM(公司使用年份:1992年以前)30pin SIMM为单边接触内存模组接口,内存有30个接脚,通常需要同时安装四条内存才能够正常使用,但安装大量内存会增加整机的故障率,但它却是内存领域的开山鼻祖,容量通常小于1MB70PIN SIMM(公司使用年份:1992年至1997年)386和486时代,此时CPU已经向16bit发展,所以30pinSIMM内存再也无法满足需求,其较低的内存带宽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瓶颈,所以此时有70个接脚的72pinSIMM内存出现了,容量一般为1MB~16MBSD RAM(公司使用年份:1997年至2002年)到第六代CPU,即Pentium II/Celeron时代(公司使用年份:2000至2004),内存技术必须彻底得到个革新才能满足新一代CPU架构的需求,此时内存开始进入经典的SDRAM时代,内存接脚也由72个变成168个,单条使用便可工作在性能方面,由于其输入输出信号保持与系统外频同步,因此速度明显超越上一代SIMM架构内存。
主要频率为PC66、PC100、PC133,容量由16MB、32MB、64MB至256MBDDR RAM(公司使用年份:2002年至2007年)DDR是现在的主流内存规范,全称是DDR SDRAM(Double Data Rate SDRAM,双倍速率SDRAM),内存模块变为184个接脚现在DDR运行频率主要有100MHz、133MHz、166MHz三种,由于DDR内存具有双倍速率传输数据的特性,因此在DDR内存的标识上采用了工作频率2的方法,频率为DDR200、DDR266、DDR333等,容量有256MB、512MB、1GBDDR2 RAM(公司使用年份:2007年至2012年)DDR2与DDR相比,DDR2最主要的改进是在内存模块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相当于DDR内存两倍的带宽,内存模块变为240个接脚主要频率为DDR667、DDR800、DDR1066,容量由1GB、2GB、4GBDDR3 RAM(公司使用年份:2010年至今)DDR3也是属于SDRAM家族的内存产品,提供了相较于DDR2 SDRAM更高的运行效能与更低的电压,是DDR2的后继者(相比SDRAM增加至八倍),内存模块接口虽然也是240个接脚,但由于接口位置不同,所以不能与支持DDR2的通用,目前该内存产品规格是现时流行规格,DDR3主要频率有800Mhz、1066Mhz、1333Mhz、1600Mhz等,容量由2GB、4GB、8GB,该内存为公司目前主要计算机所使用的内存类型。
存储篇5寸盘(公司使用年份1995年前)1976年研制出5.25英寸的软盘(俗称5寸盘),5.25英寸的软盘虽然从体积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它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软盘采用的外包装比较脆弱,容易损坏,体积也比较大,最高容量了有1.2M直到3.5寸盘发明后,到1995年左右基本被其替代使用3.5寸盘(公司使用年份1992至2002)3.5英寸软盘是在光盘和U盘出现之前的一种移动存储器,是做移动存储用的其便宜的价格、很快全面占领市场,也开始正式取代5.25英寸的软驱成为PC的标准配置一张3.5英寸的软盘容量最高只有1.44M,读写速度很慢,复制1M多的文件要一分多钟由于仍然容量太小,速度太慢,安全性(因易损坏)得不到保障,现已被其他的存储设备替代SONY MO 200MB/2.6GB盘(公司使用年份1998至2002)MO(Magnetic Optical:磁光盘)在80年代初研制开发,从1989年开始投入使用,它是传统的磁盘技术与现代的光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多方面的性能上都要强于CD-R/RW,保存寿命也延长至50年以上但是MO的缺点是和CD-ROM(CD-RW)不兼容,由于价格比CD-ROM(CD-RW)贵,通用性不高,在U盘和移动硬盘普及的今天,这个不兼容性对MO的发展影响很大,目前个人及企业用户,也基本好少用了。
3M DC 6250 250Mbytes 1020 ftHPULTRIUM磁带(HP Ultrium data cartridge 200GB,公司使用年份1998至2003年)发布于1999年底,为满足对数据备份的容量、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是大中型规模企业使用和支持的多种存储技术它是一种新型的开放磁带存储格式,系专门为满足未来十年内客户不断升级的、苛刻的存储需求而开发的但顺着存储硬盘容量的增大以及价格的降价,目前公司已不再使用硬盘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台式机硬盘于1980年面世,容量为5MB,至今为止,市面上硬盘容量最大已达到单个4T(约为4194304MB),比当初面世的硬盘高出80多万倍容量公司主要年份使用硬盘容量:1994年以前(容量以100MB、170MB)1995年至1997年(400MB~3GB)1998年至2000年(2GB~10GB)2001年至2003年(20GB、30GB、40GB)2004年至2007年(40GB、80GB、120GB、160GB)2007年至2009年(160GB、250GB、320GB)2010年至今(500GB、1TB)硬盘主要种类:硬盘各类有固态硬盘(SSD 盘,新式硬盘)机械硬盘(HDD 传统硬盘)混合硬盘硬盘主要接口:个人硬盘IDE/ATASATA企业硬盘SCSISAS硬盘主要厂家:希捷1979年成立,1980年开始生产硬盘1996收购康诺硬盘2006年收购迈拓硬盘(迈拓2000年收购昆腾硬盘)2011年收购三星硬盘部门西数1970年成立,1988年开始生产硬盘2012收购日立存储(日立2003年收购IBM硬盘)东芝1875年成立,1999年开始生产硬盘2009年收购富士通硬盘硬盘的基本参数容量、转速、平均访问时间、传输速率、缓存汉卡(公司使用年份:1995年前)早期的计算机使用中,因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减少在汉字输入过程中对存储器的频繁访问,研制了汉卡。
使用汉卡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尽可能的减少占用计算机内存空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到90年代中,汉卡已逐渐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