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中学如何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docx
3页农村中学如何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科学探究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科学探究实验不仅是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形成生物学基本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性实验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开展尤其对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农村中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还比较落后,由于受到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中学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水平较低,质量不高,开出率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生物教学的发展,影响了生物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本人近几年的调查,主要是以下一些因素造成了现在的这种被动局面 首先是学校实验条件较差,仪器装备相对落后,实验室的设备陈旧老化,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使得正常的生物探究实验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次在绝大多数的中学没有配备专职的生物实验员,探究性实验课只能由生物教师兼任。
同时中学生物教师一般课时任务重,或者是由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老师兼任,无法腾出充分的时间来设计和准备学生探究实验,部分老师本身主观上也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探究性实验开设率第三,教材的编排顺序与多种生物的生长季节有一定的季度差,造成一部分实验材料难找,课外观察课难以开展第四,由于生物实验材料的不可再利用,购买的时候成本高,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这类实验常常是选择放弃第五,很多生物探究实验完成的时间周期很长,难以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例如:种子的萌发实验、植物的光合使用实验等第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部分学校对生物教学缺乏重视,对探究性实验的开设情况也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和检查标准,造成了部分有一定难度和耗时较长的探究性实验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 针对以上的种种现状,我们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发扬探索精神,克服现实中的很多不利因素,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性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使生物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步入良性轨道,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被动局面,结合农村中学的特征,对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任何地区都有比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在对当地的生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
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对街道、学校周围的农村的各种生物资源进行了普查,课前实验材料的准备让学生参与初中生物涉及到的实验材料较多的是动植物材料,农村学校学生采集比较容易如蚯蚓、鼠妇、鲫鱼、菜青虫、蝗虫、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学生都很容易采集到让学生采集材料,既有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而且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如让学生自己采集蚯蚓、鼠妇等实验材料,他们就了解蚯蚓、鼠妇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把实验后的蚯蚓、鼠妇放回大自然,他们就理解了珍爱生命的真谛;让他们每两人准备用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全班20多个小组,他们会带来不同品种的小鱼,探究哪种小鱼的实验效果最好;课外分小组收集材料,他们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 例如我常常在讲述有关内容的时候,把学生有针对性的带到教室外,将课堂移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自采标本,直接观察,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在认识上得以升华例如,观察花的结构,学习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内容时就充分利用校园周围的植物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对某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可以适当的开展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结合学校的实验条件,探讨、设计和改进相应的实验方案,自制实验仪器、改进实验装置,因陋就简,开展实验,使探究性生物实验能够按要求完成例如光合作用实验时,我们采取兴趣小组活动,利用校园里的盆景植物,进行对照实验,并开放实验室,随时供兴趣小组实验需要,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考、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如种子的萌发实验,我们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许多的实验小组充分开动脑筋,想方法改进实验,因为实验室里没有恒温箱,同学们想到了利用冰箱的冷藏室创造低温环境,有的学生想到,方便杯替换烧杯,方便筷替换玻璃棒,减少了实验室仪器的损耗等由于学生实验中创造性的改进了实验方法,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通过以上的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明白了上述实验所证明的生物事实三、根据实际可以适当的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主要目的是便于观察,因为有些课时的内容与课时涉及的生物生长季度有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观察时间,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讲课的顺序做适当的调整,这样使讲授的内容和生物的实际生长周期相吻合,有利于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
四、尽管在新课程中删减了各种解剖实验,但并不是意味这类探究实验就完全可以从生物课程中退出相反,从教学实验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这类实验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结合学生的兴趣,我在实验中是这样处理的:利用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因为农村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生物探究实验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蚯蚓、河蚌、青蛙等的探究性解剖实验极大的满足了学有遗力的部分同学对学科学习深度的需要,也使生物课堂探究实验做到了向课堂外延伸同时也与学校食堂结合利用现在的蔬菜做标本,从食堂找来猪大骨,让学生解剖并观察骨的结构,让学生帮助食堂解剖鱼,来代替解剖鲫鱼的实验等,这样既减少了实验费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与劳动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与能力培养目标五、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兴趣活动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酒酿做观察昆虫如蚂蚁的记录写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报告对当地的生态情况进行普查给校园的植物挂标识牌给家庭成员和学校同学测血型、量血压饲养家蚕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农药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改进方法参观并实践果树嫁接,扦插等常规农业技术等等都是很好的课外兴趣活动的项目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一定要跟踪指导,对学生在兴趣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每次活动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活动记录,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必要的探究讨论,这样有利于将中学生物课程中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长期坚持后,可以逐渐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校本课程系列。
六、如果缺乏专职的生物实验员,可在实验中充分利用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对他们适当的进行实验技能超前培训,让他们参与实验准备和仪器整理,让他们在此类活动中了解仪器的性能,提出实验的改进方法,使他们在班级探究性实验中充当小老师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七、授课过程实施“三步曲”模式根据农村学校学生对大自然比较熟悉的特点,教学时,可采取“三步曲”的授课模式,即:“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你想知道的又有哪些?”→“你猜猜会是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授课模式给了学生 “异想天开”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让每位学生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新课改理念如在《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节的授课时,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知道的知识可多了,有“蚯蚓生活在泥土里”、“蚯蚓身体圆筒状,分成一节节,靠前端有一个大戒指”、“蚯蚓身体光滑,摸上去滑溜溜的”、“蚯蚓腹部摸上去很粗糙”、“蚯蚓喜欢黑暗”、“蚯蚓可以用来钓鱼”、“蚯蚓可以入药,叫‘地龙’”……不过,他们也有很多问题想知道:“蚯蚓吃泥土吗?”“蚯蚓是瞎子吗?”“蚯蚓身体有前、后端之分吗?” “‘地龙’有什么药效?”“蚯蚓有脚吗?它是如何运动的?”……接下来的工作当然是由老师引导大家开始科学探究之旅:定问题、作假设、制方案、做实验…… 八、课堂中引入活的生物或实物材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选材的理念是:有“生的”就不要“死的”,有“真的”就不要“假的”,有“会动的”就不要“不会动的”将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活的动植物或实物引入教学,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在农村学校,我们还可以拓展授课空间,把上课地点定在菜地、田野如本人就常常把学生带到学校周围广阔的田野上,观察,采集实验材料,制作动、植物标本,这样做,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实验材料,充实标本室,又可弥补课内技能培养的不足,还可密切师生间的有效交往 九、课外拓展探究结合当地劳动生产利用学生已有的种植经验,把生物园的种植工作交给学生;利用学生家里喜欢养狗,布置做《动物的绕道取食》课外探究实验等此外,课外探究还可联系当地种植、养殖业的生产实际,与课堂讲授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去观察合理密植、选种浸种、合理施肥与灌溉、整枝打杈、果树嫁接、杂交育种、养鱼要增氧等实际生产现象,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有用、可信,更好地体现“加强STS教育”的新课程理念 十、开发课程资源,增补乡土教材新课改中的课程资源观不再局限于学校资源,还包括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隐性资源,这就要求老师给予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如本地的大棚草莓种植业发展的很好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草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草莓的生长周期如何?草莓的销售有哪些途径?草莓种植有哪些历史等通过对这些乡土内容的学习,扩充了学生的生物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国情、省情、乡情教育同时,学生在走访当地种养殖专业户,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的过程中,增强了商品意识,为将来选择职业、建设家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面对目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难,要想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探究性实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探究性实验开设率,目前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