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词单元作者介绍.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388524960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7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词单元作者介绍一、柳永 (一)人物经历1.家庭出身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2.仕途坎坷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柳永的父亲(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柳淇)都是进士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柳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众所周知,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然而这词一日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宋仁宗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落榜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奉旨填词,何等潇洒!故有“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3.功名前途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4.悲惨结局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二)相关文章读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

      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 年,直到他终于在4 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0 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_ 一读到 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

      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二、苏轼(一)人物经历1.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2.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3.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