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合真理论在20世纪的演变.doc
15页符合真理论在符合真理论在 2020 世纪的演变世纪的演变符合真理论在 20 世纪的演变* 【作 者】梁庆寅〔摘要〕本文指出,符合真理论在 20 世纪经历了以下变化:BAW 罗素和 L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符合论;JL 奥斯汀提出了约定主义符合论;A 塔尔斯基运用语义论对符合论作出了精致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的接受和改造本文认为,定义真理必须把握三点: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第二,真理是从整体上反映客观对象的理论体系第三,真理概念不仅应当包含与事实相符性,还应包含无矛盾性和功效性〔关键词〕 符合 真理 演变 同构论 约定论 语义论符合真理论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由于人们对符合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因而符合论的内容和理论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在 20 世纪尤为突出,主要有:BAW 罗素和 L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符合论,JL 奥斯汀的约定主义符合论,A 塔尔斯基运用语义论对符合论作出的精致解释,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的接受和改造本文将对这一演变予以述评,进而阐述关于真理定义的观点一、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亚里士多德对真假的看法是:真假的问题依事物对象的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
〔1〕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 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 〔2〕例如:并不因为我说你脸白, 所以你脸才白;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这样说才算说得对 〔3〕这就是符合真理论的最早表述亚里士多德是从命题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上定义真假的,根据他的符合论观点,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与所陈述的事实相符合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是唯物主义的,直观意义也很清楚,但是却缺乏对于符合关系的精确说明,问题也就由此而生二、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新视角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原子主义出发对符合论作了新的表述罗素的哲学思想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实在论和逻辑原子论几个阶段,在逻辑原子论时期他声明在真理观上他是符合论者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分为逻辑原子论和语言游戏说前后两个时期,他在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陈述了符合论观点按照逻辑原子论,命题与事实之间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是一种逻辑同构的关系命题由基本命题构成,事实由原子事实构成,基本命题与原子事实对应,命题与事实对应基本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和原子事实相符,而命题的真假则以基本命题的真假为条件,因为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4〕 , 基本命题是命题的真值主目〔5〕 。
人们在描述实在时,无法对事实本身进行逻辑演算,但由于命题与事实在结构上相对应,因此只要根据基本命题的真假算出命题的真假,实在也就得到了描述维特根斯坦还根据他的图象说进一步阐述符合论,他说:命题是现实的形象命题是像我们所设想的现实的模型 〔6〕因为人们是运用语言符号描述实在的, 而命题中使用名字(词项) ,名字按特定方式联结起来表示着客体,从而命题或句子就成为现实的图象只有作为现实的图象,命题才能是真的或是假的 〔7〕这就是说, 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所使用的名字及其组合方式是否与现实相对应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用对应这个概念解释符合,据此规定了命题的真假界限三、日常语言学派的符合论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以约定为根据的符合论他认为,当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时,总是借助某一类符号(语词、信号灯等等) ,人们用符号表达的东西就是世界但是用符号表达世界还必须借助两种约定,描述性约定和指示性约定他在《真理》一书中解释说,描述性约定把语词(=语句)与世界上的境况类型联系起来,指示性约定把语词(=陈述)与世界上的某些历史境况联系起来,当指示性约定所指示的历史事态隶属于描述性约定所概括的境况类型时,这个陈述就是真的。
就是说,描述性约定是语句与事物类型的联系,指示性约定则是陈述与特定时刻特定事件的联系,一个陈述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是关于特定时刻特定事物的陈述,并且它隶属于描述某一事物类型的语句例如:某人(记为 m)在时间 t 说:我正在散步,那么,描述性约定就使这句话与人们散步的境况(事物类型)联系起来,指示性约定则使这句话与 m 在 t 时的实际情况(特定时刻的特定情况)联系起来,当后者隶属于前者时,这句话就是真的他把符合解释为隶属关系,可以理解为特定历史境况隶属于境况类型,指示性陈述隶属于描述性语句奥斯汀在哲学思想上深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但在真理问题上,摈弃了以同构关系为基础的符合论,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对符合论作出了不同的表述四、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美籍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于 30 年代提出了语义真理论,这是一种自成系统的真理定义理论,但是它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有着思想源流的联系,弄清楚符合的确切含义是塔尔斯基创立语义论的一个直接原因,语义真理论是对符合真理论的精确解释塔尔斯基赞同亚里士多德说非者是,或是者非,即为假;说是者是,或非者非,即为真的观点,他同样认为语句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事实相符合,但也从中发现了问题。
他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真理定义,用现代语言可表述成这样:真语句是这样的语句,它说事物情形是如此这般的,而事物情形确实是如此这般的 〔8〕不过,这样表述虽然直观意义很清楚, 但在语言刻画上却不精确不清晰,容易引起说谎者悖论一类的语义悖论例如考察下面的句子:方框里的句子是假的如果用 c 指代方框里的句子,那么上面的句子可以写成:c 是假的然而,方框里的句子(c)所指称的就是上面整个句子本身,根据同一律,就有:1.c 是假的等同于 c在塔尔斯基看来,真理定义的形式应该是:x 是真的,当且仅当 p这一形式称为 T 公式,其中,p 代表任何语句,可代入任何句子,x 是 p 的名字(名称) 在构造具体例子时,给 x 加引号以表示 x 是 p 的名字 根据 T 公式又有:2.c 是假的是真的,当且仅当 c 是假的由 1 和 2 则有:3.c 是真的,当且仅当 c 是假的这就导致了矛盾关于矛盾(悖论)产生的根源,塔尔斯基认为是由于日常语言不分层级的缘故在日常语言中,既包括语句表达式,又包括指称语句表达式的表达式,传统逻辑规律也适用这就使得用 c 指代方框里的句子,又用 c 指代方框里的句子是假的看起来是自然的。
而当这样指代时,就已经混淆了语言层级,从而导致悖论塔尔斯基分析了语言层级他指出,语言有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和元语言(metalanguage)的层级之分 对象语言指称外界对象,元语言则指称对象语言元语言具有比对象语言更高的阶,它是用以谈论对象语言的对任何一层语言来说,总有它的高层语言存在依据这一思想,真和假是元语言的谓词,对象语言中的真理定义必须在元语言中给出经过严格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就可以避免语义悖论用 Lm 表示元语言、Lo 表示对象语言,上面的例子就可分析为:#p#分页标题#e#方框里的句子是假的 Cm方框里的句子 Co 于是有:Cm 是真的,当且仅当 Co 是假的这就不致于引起悖论但是,塔尔斯基进而指出,由于普通自然语言不分层级,在语义上是封闭的,因此,在自然语言中不可能无矛盾地给出真句子的定义据此,他对于在日常语言中构造真理定义表示了彻底的怀疑由于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形式语言中才能区分语言层级,因而他致力于在特定形式语言中构造真理定义塔尔斯基在具体着手定义真理之前,提出了真理定义的充分条件和前面提到的 T 公式他认为,真理定义的充分条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1.实质充分性,2.形式正确性。
实质充分性是指, 能成功地把握被定义词项的日常意义或直观意义,也即保留古典真理符合论的优点和内蕴形式正确性则是指,能把清晰明确的定义词项无歧义地运用于被定义词项的外延对于 T 公式,塔尔斯基指出其本身还不是真理定义, 而是真理定义的显而易见的形式在 T 公式 x 是真的,当且仅当 p 中, 只要用对象语言的语句代替 p,用这个语句的名字代替 x,就可得到 T 公式的实例例如: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一个实质充分、形式正确的真理定义必须蕴涵 T公式的所有实例而 T 公式的每一个实例,都可看作真理的部分定义普遍的定义则应是所有这些部分定义的逻辑合取在具体构造真理定义时,塔尔斯基选择了类演算作为对象语言的形式语言类演算是极为简单的演绎科学语言,词汇非常有限,并且句法结构简洁它有两类符号:常项和变项四个常项是:否定、析取、全称量词和类包含无穷多的变项记为:I[X,1],X[,2],X[,3]有了这些基本元素,所有其他语句表达式都可以构成在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中,最简单的句法结构是包含,例如:IX[,1]X[,2](即 X[,1]包含于 X[,2],I 是类包含记号) 所有其他句法结构都可以运用常项否定、析取、全称量词而从,包含中得出。
确定了形式语言之后,塔尔斯基通过两个步骤提出了他的真理定义他首先定义了满足(satisfaction) ,然后凭借满足定义了真理他之所以要先定义满足,是因为给满足下定义相对来说困难较少,并且真理概念很容易从满足概念中得到那么,满足的含义是怎样的呢?塔尔斯基说:满足是任意对象与某些被称为语句函项的表达式之间的一种关系像 x 是白的,x 大于 y 等等就是这类表达式 〔9〕据此可以举例说,雪这个对象满足语句函项 x 是白的, 〈北京、广州, 〉这个对象序列满足语句函项 x 在 y 北面,如此等等在语句函项中出现的 x、y 等,由于没有受到约束,因而是自由变元当着用给定对象的名称代替 x、y 时,语句函项就变成了不包含自由变元的语句由于满足是表示对象序列与语句函项之间的关系,而在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句法结构是包含,因此,关于满足的定义就是:任意两个类 A 和 B 满足语句函项 x 包含于 y,当且仅当a 包含于 b有了基本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通过递归程序,就很容易得出复合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例如:给定的数字满足逻辑析取 x 大于 y 或x 等于 y,当且仅当它们至少满足语句函项 x 大于 y 及 x 等于 y 中的一个。
现在,塔尔斯基可以给真理下定义了他说:我们注意到,一旦获得了满足的一般定义,它也就自动地适用于那些不包含自由变量的特殊语句函项,即语句最终可以看到,对于语句来说只可能有两种情形:或者语句被所有对象所满足,或者不被任何对象所满足这样我们简单地通过下面的陈述就获得了真理和虚假的定义,那就是,语句是真的如果它被所有对象所满足,语句是假的如果情况相反 〔10〕简言之,真理的定义就是:x 是真语句,当且仅当 x 是一语句,类的每一无穷序列都满足 x就这样,塔尔斯基以语言层次论为基础,以类演算为形式语言,运用递归定义的方式,先提出基本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再提出复合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最后借助满足定义了真理五、对上述真理观的分析在哲学史上,符合真理论历久不衷,根本在于它揭示了命题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或反映这一实质符合论在 20 世纪虽然几经演变,符合被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并未改变从命题与事物的关系上定义真理的内核然而,上述几种符合论观点在理论上是有欠缺的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对真理作了唯物主义的定义,他意识到了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和概念的源泉,因此他的符合论是指观念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是他的这种真理论是机械反映论,判断一种观念是不是真理,只是机械地与客观事物相对照,从而不能区别命题是与客观事物的表象相符合还是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合。
另外,他对符合关系的认识仅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没有精确和清晰的说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符合论在精确性和理论的系统性方面有很大发展,但是,他们的符合论受到逻辑原子主义的严重束缚,相信命题与事实之间存在严格的逻辑同构关系,从而带来了理论上的困难人们有理由诘问:如何保证命题的各个部分与事实的各个部分严格对应?这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难以圆满回答的一个命题陈述一个事实总会带来语义损失,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