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级病理学思考题.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1660755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各举一例说明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的形态学特点1)脂肪变:实质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脂滴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 肝脂肪变:肉眼:肝脏体积增大,表面光滑,边缘钝,色淡黄,质软,切面有油腻感镜下:肝细胞核周可见多量小空泡,可融合成大空泡,而将核挤至细胞一侧,酷似脂肪细 胞,并可彼此融合成大小不一的脂囊2)玻璃样变:指在常规 HE 切片中细胞内或细胞外组织变成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又称为透明变细胞内蛋白积聚、Russell小体、酒精性肝炎时的Mallory小体均为细 胞内透明变陈旧瘢痕中的胶原性纤维组织肉眼:灰白透明,质地致密坚韧,弹性消失镜下:结缔组织中的纤维细胞核血管均减少,胶原纤维变粗,彼此融合而失去纤维性状,形成均质 红染的梁状或片状结构3)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的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可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 转移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于局部坏死和异物的异常钙盐沉积转移性钙化:指全 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血磷增高所引起的某些组织的钙盐沉积肺结核病灶钙化:肉眼:可见灰白色颗粒状或团块状的坚硬物质,触之有石砾感镜下:上皮样细胞消失,其周围见纤维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包裹干酪样坏死物质,其中可见散在嗜 碱性蓝色钙盐颗粒。

      2何谓细胞凋亡其形态学有何特征检测细胞凋亡的常见方法有哪些1) 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指生物体内细胞在特定的内源和外源信号诱导下,死亡信号被激活而发生的受调节的细胞死亡过程, 其为细胞生理性死亡的普遍形式2) 形态学改变:凋亡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变形,染色质凝聚和外周化、核片段化,细胞质减少、致密化,内质网与细胞膜融合,细胞皱缩分解成凋亡小体,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不发生 炎症3) 检测方法(引自北京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 :① 形态学检测:光镜、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② 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③ 线粒体膜势能的检测④ DNA片断化检测⑤ TUNEL法⑥ Caspase-3活性的检测⑦ 凋亡相关蛋白TFAR19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析¥3基因结构的分子病理改变有哪些主要类型1)点突变:单个碱基被另一碱基取代① 碱基替换致氨基酸改变② 终止密码突变,合成比正常长的肽链③ 突变形成终止密码,肽链变短④ 密码子改变,氨基酸无改变2)基因编码区缺失或插入若干碱基① 缺失或插入3n个碱基,引起n个氨基酸缺失或插入[② 插入处往后的氨基酸序列完全改变③ 插入后产生终止密码,肽链变短④ 插入后终止密码改变,肽链变长3) 基因序列大片段缺失和插入:使功能蛋白缺失或产生异常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 因大片段缺失,甲型血友病-Exonl4插入2-4kb片段)4) 染色体易位重排5) 基因扩增:基因拷贝数增多,最终合成蛋白增多6) 转录调控异常引起mRNA合成异常:促进子、增强子或其他基因调控椅子异常,引起转( 录增多,蛋白质翻译增多。

      7) 转录后及翻译调控异常引起蛋白质异常:转录后及翻译调控异常,蛋白质修饰改变,导 致蛋白质量和质的异常,功能蛋白或酶的异常可致细胞转化4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有何意义 原癌基因、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可对细胞生长、分化起正向或反向调节作用,若其发生异常,可致细 胞转化和肿瘤发生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细胞中多种基因突变的结果基于此分子生物学基础,采用分 子生物学手段对肿瘤进行诊断均有重要意义① 肿瘤易感基因病变的诊断:与遗传相关的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筛检肿瘤髙危人群已明确的肿瘤易感基因及相关肿瘤:Rb-视母,WT1-肾母,② 肿瘤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分子病理改变早于细胞形态学改变,可能检出浸润前的肿瘤,如K-ras 基因突变同胰腺癌、结肠癌等癌症相关通过检测具有特异性的基因可鉴别肿瘤起源,如上皮源性肿 瘤髙表达erbB、粒细胞性白血病髙表达Fms等③ 疑难肿瘤的诊断及分类:可判断淋巴细胞增生与淋巴细胞性肿瘤及其克隆起源④ 肿瘤病情监测:通过检测相应基因表达情况,监测肿瘤发展,判断预后,如H-ras髙表达提示胃癌 已转移等⑤ 肿瘤的个体化和预见性治疗:反义治疗、抑癌基因治疗等⑥ 肿瘤的预后判断:通过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判断肿瘤预后,如P53同乳腺癌预后相关。

      5列表说明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本质区别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单克隆性多克隆性)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不能分化成熟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生长旺盛、失去控制有一定的限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至瘤因素消除仍能继续 生长原因消除即停止生长与机体不协调,有害无益属正常细胞更新、防御、修复,有益6肿瘤侵袭与转移的路径1)侵袭途径: 直接蔓延:肿瘤组织可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侵袭,破坏邻近正常组织,并继续生长2)转移途径:① 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性恶性肿瘤-癌的首要转移方式,肉瘤也可通过淋巴道转移恶性肿瘤随淋巴液首先引流至局部引流淋巴结,继而转移至下一站其他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继发 血道转移有的肿瘤可出现逆行转移或跳跃式转移如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转移至左锁骨 上淋巴结② 血道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多经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入血,常转移到肺、肝和骨③ 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浆膜表面时,瘤细胞可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个 器官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如胃癌细胞突破浆膜可转移至双侧卵巢 7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可能机制<1)侵袭:指肿瘤细胞借助于自身的运动能力,穿破原有组织,到达周围甚至远处浸润性生长,其可能 机制可分为四步:① 肿瘤细胞彼此分离:当细胞癌变后,其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减少,细胞间相互粘附作用减弱,肿瘤细胞易彼此分离。

      ② 与基质成分的粘连:细胞癌变后,其细胞表面的层粘连蛋白受体表达增加,使癌细胞与基底膜的粘附作用增强③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肿瘤细胞同基底膜或间质性结缔组织紧密联合后可分泌多种蛋白酶,如MMP等,其导致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降解,为肿瘤迁出提供通道④ 肿瘤细胞的移动:肿瘤细胞通过阿米巴运动通过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缺损处游出2)转移: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不连续地迁徙至他处而继续生长,形 成与原发灶同样类型的肿瘤转移方式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转移其中,血道转移的主要机制过程为:肿瘤细胞通 过上述侵袭机制进去血管后,与宿主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肿瘤细胞栓子,进而同转移灶处毛细血管基 底膜粘附,侵出血管形成转移灶,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继续生长8血栓形成机制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的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XH,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触发凝血过程中重要作用的 是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在vWF的介导下粘附于内皮损伤处的胶原纤维;粘附后不久,血小板释放出 ADP、血栓素A2、5-HT等,促进血小板粘集;血小板还可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粘附,促使血小板 彼此粘集成堆,称为血小板粘集堆。

      2、 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形成正常血流时,血浆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与血管壁 隔开,阻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和激活当血流减慢或产生漩涡时血小板可进入边流,增加了血小板与内 膜的接触机会和粘附于内膜的可能性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易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 此外,血流缓慢导致缺氧,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其下的胶原,从而触发内、外源性的凝血过程血流缓 慢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血液涡流形成是动脉和心脏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3、 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时,血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它凝血因子(XX、W)的含量增多,以及血中 补充大量幼稚的血小板,其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必须强调的是上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并常以某一条件为主 9如何理解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1)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2) 血管反应为当组织受到致炎因子刺激时,通过神经反射,迅速出现短暂性细动脉收缩,持续数秒至 数分钟;接着细动脉和毛细血管转为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多,形成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可 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随着炎症的继续发展,血流由快变慢导致静脉性充血(淤血),甚至发生血 流停滞。

      血管反应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血流变缓,管壁通透性升高、血 液中的液体成分渗出,引起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3) 炎症的典型症状为红、肿、热、痛,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在血管反应中,血管 扩张和液体成分的渗出可导致炎症局部出现潮红、肿涨,而相应炎症介质如缓激肽、5-HT等可导致灼 热、疼痛的主观感觉同时,血液循环障碍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渗出可导致炎症局部组织变性、坏死, 使局部出现变质的病理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可致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渗出血 管,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引起渗出;长时间的渗出液、炎症因子、生长因子刺激可刺激 炎症局部实质细胞和(或)间质细胞的生长,导致增生的病理改变故综上述,炎症的典型症状及基本病理改变均以血管反应为基础,通过血管反应所引发的一系列后续病 理生理变化而引起了整个炎症反应过程10何谓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简述其基本特征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或组织中的某些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多器官 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此类免疫损伤常由自身抗体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基本特征① 患者血液中可测到髙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② 含自身抗原的组织器官有损伤和功能障碍表现③ 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相关④ 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⑤ 有遗传倾向⑥ 在动物实验可复制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⑦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于女性⑧ 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11.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受体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一(溶解破坏移植物)供体的致敏原一激活一(受体的CD4+T细胞) 一一(启动迟发超敏反应)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前受体循环中存在HLA抗体一一移植后循环抗体固定血管内皮,激活补体一一血管炎症, 血栓形成,组织坏死12肝脏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1) 可逆性损伤(变性)和细胞内物质积聚① 水样变:为胞质内水分增多所致,细胞肿胀,胞质疏松呈网状② 脂肪变: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积聚③ 嗜酸性变: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肝细胞胞浆内水分脱失、浓缩,胞质嗜酸性增强,红染¥2) 坏死与凋亡① 溶解性坏死:严重细胞水肿发展而来,镜下可见细胞肿胀破裂、溶解消失,仅留下细胞碎屑根据坏死范围可分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性坏死、亚大块坏死、大块坏死② 凋亡:表现为单个肝细胞胞质、核进一步浓缩,消失,最终形成深红浓染的圆形小体3) 炎症(病毒感染、中毒及酒精摄入)主要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呈散在性或灶状浸润于肝小叶或汇管区4) 再生及增生: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胞质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大而深染,有时可见双核其可沿原有的网状支架排列,但如坏死严重,网状支架塌陷,再生肝细胞则团块状排列,称结节状再生5) 纤维化:早期纤维化可沿汇管区周围或中心静脉周围分布或胶原直接沉淀在Disse腔内;随着纤维化不断进展,肝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