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疏肝理气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3页1疏肝理气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摘要】 目的 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观察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对 126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和口服地奥心血康治疗结果 心绞痛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 90.90%,显效率 65.15%;对照组分别为 61.67%、35.00%,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心电图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 81.82%,显效率 36.36%;对照组分别为 61.67%、30.00%两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从肝论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心绞痛;冠心病/中医药治疗;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疏肝理气法/临床运用2000 年 4 月~2008 年 3 月,笔者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66 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6 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1.1 治疗组 66 例,男 36 例,女 30 例;年龄最大者 78 岁,最小者 52岁;病程最短者 1 个月,最长者 22 年;稳定型心绞痛 28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 例;合并高血压病 16 例,高脂血症 36 例,糖尿病 12 例。
1.1.2 对照组 60 例,男 33 例,女 27 例;年龄最大者 76 岁,最小者 46岁;病程最短者 1.5 个月,最长者 18 年;稳定型心绞痛 24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 例;合并高血压病 14 例,高脂血症 32 例,糖尿病 12 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参照 1979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拟定 (1)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是指发作时,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比较固定部位的压榨性疼痛或明显压迫感、闷胀感,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等处,疼痛一般持续 1~5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在 3~5min 可以缓解者而言 (2)男性 40 岁,女性 45 岁以上病人 (3)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①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是指在 R 波占优势的导联上有缺血型 ST 段下移,超过 0.05mV 或在正常不出现倒置的导联 T 波倒置超过 2mm 者而言②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或 24h 动态心电图阳性③或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无其他原因可查 (4)有下列 3 项中的 2 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21.3 辨证标准 根据 1994 年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标准拟定临床表现: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脉弦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 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 10g, 白芍 15g, 枳壳 10g, 香附10g, 川芎 10g ,甘草 5g,延胡索 10g, 丹参 10g随证加减:气郁化火者加钩藤15g,天麻 10g,去香附 10g;腹胀纳差,苔白腻者,加白术 12g,莱菔子 15g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2.2 对照组 地奥心血康(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2g,口服,1 日 3 次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参照 1979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制定3.1.1 心绞痛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到治疗前 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3.1.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 ;有效:ST 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 0.05mV 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的 T 波改变变浅达 50%以上;无效:心电图基本和治疗前相同。
3.2 心绞痛疗效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说明治疗组对缓解心绞痛有更显著疗效,见表 1表 1 心绞痛疗效分析3.3 心电图疗效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显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说明治疗组对心电图的改善亦有较好疗效,见表 2表 2 心电图疗效分析4 典型病例患者,58 岁,小学教师因阵发性胸闷、胸痛 5 年,加重 1 周于 2006 年12 月 20 日入院患者于 2001 年 10 月起出现胸闷、憋气、胸肋胀痛、心悸,休息 5~10 min 或者含服硝酸甘油 2~6min 后缓解,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曾在外院多次诊治,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不规则服“消心痛” 、“阿司匹林”等药,病情反复此后,于 1 周前在授课时复发加重,休息并服上述药物后无效而收入院入院症见: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并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乏力,善太息,腹胀纳差,失眠,舌淡,苔白腻,脉细沉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心率 88 次/minST 段:I、aVF、V1、V2 导联水平型下移0.05~0.10mV。
T 波:I、aVL、V1、V2 导联低平,V4、V5 导联倒置入院诊断3为胸痹心痛,证型: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治则:疏肝理气止痛,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 10g, 赤白芍各 15g, 枳壳 10g, 香附 10g, 川芎 10g,丹参10g,延胡索 10g,茯苓 15g,白术 12g,甘草 5g水煎服,日 1 剂,3 次/日服上方 12 剂,胸闷、胸痛、心悸等症明显减轻,仍乏力、失眠;纳增,舌淡,苔白微腻,脉沉弦复查心电图:ST 段、I、aVL、V1、V2 导联水平型下移小于或等于 0.05mVT 波:I、V1、V2 导联低值,aVL、V4、V5 导联低平继服上方 12 剂后,胸痛、心悸缓解,稍感胸闷,纳眠可,精神转佳复查心电图:ST 段:I、aVL、V1、V2 导联稍下移T 波:V5 导联低值住院 25 天出院出院后继服上方,去赤芍、香附、延胡索,18 剂诸症缓解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1 年,未复发5 讨论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由于时间长、易复发,成为难治之症其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 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而情志失调、气机紊乱则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关键病理变化主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实有气滞、寒凝、血瘀、痰阻,其中又以血瘀、痰阻为主临床上,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温阳法、补肾固本法、疏肝理气通络法和其他疗法,如:穴位注射法、针刺法、穴位埋线疗法等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用脑过度,抑郁恼怒的中老年患者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该病所涉及的胸胁、背、肩、两臂等部位,乃肝胆经循行之处肝主疏泄,故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心痛或肝气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瘀痰阻遏心脉, “不通则痛” 气滞、痰阻直接影响气血的生化与流通肝肾同源,肝郁日久化火,子病及母,耗灼肾阴,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脉失养, “不荣则痛” 故而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肝气郁结,致痰瘀阻络成心肾阴虚之心脉痹阻该病本是肝气郁结故笔者认为以肝治心,疏肝理气应为该病的基本治法。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标本兼治,不仅可缓解其症状,而且还降低了复发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气;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可调畅气机,加延胡索、丹参有增强活血止痛之功,共奏疏畅气机,和血舒脉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