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南岳衡山进香之进香渊源.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7228050
  • 上传时间:2018-04-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南岳衡山进香之进香渊源、烧香指南、安全事项漫漫话话香与祭祀香与祭祀祭祀烧香是从古代的祭礼中继承下来的古代的中国人在祭祀天地祖先时,往往要将祭品或 某些植物放火焚烧,使之产生浓烟,认为以其香烟可通达神明这种做法后来在民间逐步演 变为烧香以示敬重不过,后世的香,已经作了许多改进,出现了线香、盘香等比较精致的香不仅佛教提倡用香,道教的仪式中也普遍用香而且佛教与道教的用香还有比较严重的 程式,对于香的宗教功能也有自己的解释不过一般民间的烧香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只表示 虔诚为主中国人对神明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之敬畏,平时不敢冲撞他们;另一方面又有很 强的功利色彩,求神是为了请神保佑所以人神之间有许多富有人情味的交往,民众对神灵 的敬拜形式也体现着这一特点民间的烧香,有许多习俗,其中一个是所谓烧头香头香就是第一炉香,尤其是新年的第 一炉香老百姓认为头香功德最大,可以获得最多,所以常常烧第一炉香如果是新年(农历 正月初一)烧头香,虔诚的香客常常在除夕的午夜就开始早早等候了除了烧头香,某些地方的民众还有烧十庙香的习俗就是在初一早晨,提着香篮,连续烧 满周围十座庙其用意与烧头香相近民间烧香的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做法是烧拜香。

      是指向着某一寺观神庙等地方,一步或几 步一拜比如湖南衡阳一带就有上南岳衡山烧拜香的习俗,一般是香客携一张小凳,上设香 案,几步一拜,渐次上山烧拜香费时费力,自然也费财,所以并不经常进行烧香求神保佑,往往许下各种诺言,称为许愿所许的愿一般都是人们所公认的善行,或 认为可以合神欢喜的事,如“重塑金身”、 “重礼祭祀”、 “唱戏”、 “吃素”、 “放生”、 “送经”等等日后所求之事得以实现,便意味着神已施以佑护,遂焚香再告神,并履行原来许下的诺言, 以为答谢,称为酬谢、还愿,也称为“应典”、 “应点”、 “践诺”比较常见的还愿形式是进庙烧香、上供、捐钱捐物等到等由于民间对佛道二教的某些宗 教规定乃至于禁忌不甚不然,常有人以鸡、猪等为供品其实,道教与佛教都要求用素供,不 能用荤食,只是民间沿用既久,便也就听其自然了民间对神明的还愿、祝寿等活动,还常常采取“赛神”的方式,就是用鼓乐、歌舞等仪式来 娱乐神灵,它们常与酬谢神灵的活动相联系,故又称“报赛”、 “赛愿”一种是某家或某个人为 祈求、还愿举行的报赛活动,规模较小,没有定时;另一种是由为首者组织,民众集体举行的 报赛活动,大多有固定的日期,在神诞日、庙会等特定的时候举行,规模较大,称为赛会。

      报赛这种风俗由来甚古古代民间常用女巫歌舞事神,以后沿袭下来,无论是佛教、道教的佛菩萨、神仙,还是一般的民间神庙,在祭祀中都常用歌舞娱乐一类的形式中国香文化的中国香文化的历历史渊源史渊源 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正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能能于席间怡情 助兴;既能于空里安神开窍,又可于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南岳南岳进进香的文化香的文化在南岳,经常可以看到一道颇为别致的风景:一群群由长者手捧香炉引路、年壮者高擎“南岳进香”大旗开路的进香大军,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衡山他们不分男女老幼,皆身着青衣,头扎红巾、胸挂香袋、脚打绑腿、手持龙头拜凳为头者领唱香歌,众人和之其间不断变换队形,步履端庄,队列整齐,蔚为壮观这就是延绵四千余年的南岳独特的现象——南岳进香南岳进香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礼、乐的范围。

      根据古书云:《周官》五礼,日吉、凶、军、宾、嘉而吉礼之大,莫过祭祀故《书·洪政》八政,三日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于神明者也由此可见,祭祀是人们最初自然崇拜,山岳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现形式南岳的朝香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大禹南岳烧香祈祷上天赐金简玉书,得治水之法算起,已有四千余年了,即便从唐玄宗敕建“南岳真君祠”算起,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进香对象,既有神灵、祖先,又有历史上尽忠职守、以身报国的名臣、英烈和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卓有贡献的巨彦鸿儒南岳进香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进香文化南岳南岳进进香拜香拜谁谁(一(一)——圣帝圣帝朝拜南岳圣帝南岳衡山之神,大多数人认为是祝融氏,后被称为“南岳圣帝”传说祝融氏是太古时代的一伴善于执政的王者,他是大庭氏继女娲氏得天下而后,传至第七代的君王,比有巢氏还要先两代他教民以火熟食,生火御寒、举火驱兽,故号日赤帝他广行德政,薄施刑罚,从鸟鸣声中得到启发,制乐作歌,以谐神明,以和人声,移网易俗,所以天下洽和,万物咸遂他在位百年,生前曾游息于南岳之最高峰这么说来,作为南岳衡山之神的祝融氏,不仅是一尊被历代帝王公卿、文人学士、乃至庶民百姓尊崇为“位在翼轸,德尊离宫,昭融万类,涵育群灵”的神祗,而且是一位名幅其实的中华南方人文始祖。

      这种神祗、先祖的尊崇在祭祀仪式中得到体现南岳庙主祀的神即祝融氏,就是人们通常讲的“南岳圣帝”朝拜南岳圣帝的典礼,起源很古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是“柴望”阶段,见于秦以前诸代第二是“庙享”的阶段从隋代起,南岳就兴建了专祀岳神的庙宇这种祭祀,皇帝是亲自过问的除定期祭祀外,还有许多特殊的临祭:一是新皇帝登位,嗣承大统时,求佑帮家,永固皇基;二是皇帝或皇属诞时,求神保佑,万寿无疆;三是皇帝皇属病重时,向神祈祷,早日康复;四是年岁丰稔,答谢神恩;五是遇到水旱虫灾,求神消弥;六是兴兵作战,求神助威;七是胜利班师,向神告捷;八是修葺庙宇,以安神享定期的常年祭祀,大抵是命当地的官史,下至省抚,下至知府、知县临祭间或也直接由朝廷派大员来主祭至于那些特殊的临祭,则一定是派朝廷大员,由翰林院撰写祀文,专程至南岳莅祭南岳南岳进进香拜香拜谁谁(二)(二)——寿佛寿佛朝拜寿佛祈福求寿最具有南岳特色,最能体现南岳福寿之实的,当属历千年而不变的民风民俗南岳民风民俗中,围绕着“福”、“寿”字发展了几千年,也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约定成俗的内容作为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俗,它以“寿岳”为依托,以庆寿、祈寿、贺生、求寿为内容,采用多种方式,由古至今一脉相传,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每年的农历二初八,就是朝寿佛日相传,无量寿佛名金真,号宗慧,唐朝资兴人,十六岁出家,享寿一百三十九岁修行 123 年,因道行甚高,驻赐南岳回雁峰雁峰寺,圆寂后累显灵异于湘南一带,大约明代中期又出现在衡阳一带,故有“五百年转回雁峰”之传说,当地人们看到这些迹象,把他视为“万寿无疆”的活佛所以衡岳一带为了祭祀他,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在他生前坐禅的寿佛殿前举行寿佛的盛会每到此时,寿佛殿内举行盛大法会,各地善男信女齐聚于此为寿佛庆寿,为家人祈福殿内香烟缭绕,殿外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为“二月初八朝寿佛”增添了热闹的氛围南岳大庙有寿佛殿,半同亭上有寿佛寺,南岳大庙后更有万寿宛、万寿广场、中华万寿大鼎、福寿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七月中旬至九月底省内外各地香客纷纷赶来南岳进香,大都是为祈求南岳神灵为之添寿、消灾按照传统,成群结队,少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统一服装,头扎红巾、胸挂香袋,口唱朝香《十愿歌》,虔诚来南岳烧香拜佛《歌》云:“一愿父母登寿城,寿如彭祖八百春;二愿父母多福泽,福如东海宽无垠;三愿父母似松柏,松柏四季不凋零;四愿父母无灾厄,一切灾劫化烟尘;五愿父母永不老,容如冠玉令人钦;六愿父母双目明,明如日月识纤尘;七愿父母又耳聪,耳如师旷辨五音;八愿父母手足健,身体灵巧如少年;九愿父母德望高,高如南岳受人尊;十愿父母心宽好,万事称意享天年。

      《十愿歌》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优良传统,又表达了人们对长寿健康的渴望,人们祈福又祈寿,但以祈寿为先,因为无寿,福便无从谈起南岳南岳进进香拜香拜谁谁(三(三)——先先贤贤南岳祭祀先贤主要由祭祀开云亭、李邺侯祠、二贤祠、双忠亭、延寿亭组成据史书记载,邺侯李泌于唐肃宗时赐隐于南岳烟霞峰下,筑居室曰“端居室”,藏书极丰后其子李繁任随州刺史,乃于南岳庙左建书院一座,称南岳书院,既以奉祀其父,又以藏书,亦供后人浏览、讲学四百年后宋宝庆年间(1225-1227),转运使张嗣可有感于该书院紧靠市肆,难避喧闹,便迁建于集贤峰下,并改称邺侯书院明嘉靖十三年(1543),太常寺少卿夏良胜谪守茶陵,同翰林院编修张治游南岳,过集贤峰下,见书院圮废,因而与衡山知县彭簪商议,就遗址修复,并集唐宋名贤人祀其中,故此更名集贤书院当时入祀的先贤有李泌、韩愈(昌黎)、赵忭(清献)和周濂溪等四位数十年后,该书院又圮废,祭祀也随之中断明万历(1573-1620)中,礼部朗中耒阳人曾风仪介首捐资,重新修复,且置了田租,以李泌、韩愈、朱熹、张轼、赵忭、周濂溪诸贤合祀书院其实朱、张早已祠方广寺,只因为当时地方官员感到道远难达,湖广巡按使,又在邺侯故居室右侧建书院一栋,额曰“明道山房”。

      于是朱、张便仍祀方广,邺侯专祀明道山房,而集贤合祀之典如故至清初,明道山房又久圮,而掷钵峰下之福严寺亦中废,邑人乃就寺侧筑明道山房以祀邺侯,并割寺田归祠,令僧人看守未几,僧式庵于乾隆初年重兴福严寺但福严寺虽兴复,而明道山房却又圮废矣!光绪十六年(1890)夏,邑人陈治与集贤书山长戴心蔡访得端居室故址欲重建,旋以地僻山深,逐移建于古寿佛寺侧数百步,即今院址,仍称邺侯书院,已无书院其他职能,故后人为其作联曰:“三万轴书卷无存,人室追思名宰相;九千太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对李邺侯祠的祭祀是在每岁春秋择日,由书院山长致祭前后行三跪六叩之礼祭祀时的陈设较简单,帛一、羊一、豕一、酒醴粢盛咸备对二贤祠的祭祀也是于每岁春秋择日,由邑绅诣祠致祭、陈设、仪规与邺侯祠同1933 年,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随西南联大迁南岳时访二贤祠,作“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颇富新意对开云亭、双忠亭、烈光亭、延寿亭祭拜礼仪亦然南岳南岳进进香拜香拜谁谁(四)(四)—朝拜佛祖菩朝拜佛祖菩萨萨南岳衡山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佛道教先后传入南岳,至今已有 1700 余年历史。

      佛道两教各具教义经典,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依托名山求发展从先是相互排斥对方,继而相互影响并存,最终形成佛道共荣的特色据史载,道教先进入南岳,魏晋六朝,说道风盛,因而宫观相望,道流大行梁陈年间,慧思自北方来南岳弘法,受到九仙观道士欧阳正则的非难,两人为此在朝廷打了一场官司传说慧思佛法高强,在官司中大获大胜,陈宣帝欲怒斩欧阳道士,而慧思却保其性命,放归南岳自此,两教有影响的人物化怨恨为挚友,为后来的佛道并存奠定了基础至唐代宗教鼎盛时期,怀让、希迁大开禅风,司马承祯,刘玄(元)靖也屡受皇封,但双方均翼护南岳名山之主神祝至今现南岳大庙中轴线主体部分为南岳衡山之神祭祀之所,而东厢是八个道观,西厢是八个佛寺,体现了佛道地位同等,共护岳神南岳佛道教千百年来共存共荣的独有特色,为中国乃至世界名山所罕见礼拜的方法礼拜的方法礼拜,也就是对佛菩萨像虔诚的恭敬作礼之举动,其法是: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无量劫数的父母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起礼佛,愿你们以此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注种观想礼佛的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若常如此观想礼佛,不仅能超度你所观想的,而且能为自己灭障消灾即念经、持咒或持佛菩萨圣号时也是一样,不可忽视)观想后,弯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