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殖民语境中的好莱坞电影.doc
9页后殖民语境中的好莱坞电影【标题】后殖民语境中的好莱坞电影 【作者】游茜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 【指导老师】张红兵 【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军事殖民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终结后,一种更难发现和抵御的后殖民主义时代又拉开了帷幕由于后殖民主义带着很强的文化霸权登陆各国,在不同领域中也引起了学者的警惕我国后殖民主义学者研究了后殖民主义在音乐、广告、饮食等方面的渗透,本选题主要是研究美国好莱坞电影中所渗透的后殖民主义,通过对其研究来警示国民在观看美国大片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辨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当前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好莱坞电影对外意识形态的输出等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不少可探讨的空间本文将对此论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将对好莱坞电影监控本土意识形态等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及语境当殖民者踏入殖民地之时,他们除了对殖民地进行军事镇压、经济掠夺外,还在对殖民地的居民进行文化上的监控随着全球最后一块殖民地获得独立主权,军事殖民时代也在此画上句号但是,殖民统治的阴魂乃至余毒并没有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而消失相反,一种更阴险、更难被发现和抵御的殖民时代又拉开了序幕,它改变了昔日对殖民地的控制模式:将最初的血腥镇压变为现在的文化奴役,将殖民地当作意识形态控制区,凭借自身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力力图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通过各种媒介,向当今不发达国家实行经济上的垄断和语言文化渗透。
这是一种文明进程的殖民,它不需要刀光剑影,也不需要掠地攻城,而是用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但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国家在控制前殖民地文化的同时,也将魔掌伸向了那些欠发达的国家这种以文明为外衣而依然践行殖民思想的便是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也就相应而生所谓?“后殖民理论”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 ”〔1〕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是“以葛兰西的文艺-文化观为前提,将文艺的社会公用问题与意识形态理论相结合,并且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把以非暴力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控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权力运作方式加以考察将文化,包括文艺,视为相对于强制性国家机器而言的隐蔽的专制统治方式,从而形成了一定社会形态下,某一社会集团在思想、意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领导权 ”〔2〕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霸权的确立与生效只是一国范围内的事,在国家机器的强制统治下,文化霸权仅仅是统治阶级在文化、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其他社会集团加以规范的力量和手段来源。
这种文化的领导权在各个国家中都存在,但在美国这个通过移民驱走土著居民的国度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不仅存在于文化领域的文学、音乐、戏剧之中,还广泛存在于文化产业的衍生物――影视作品中好莱坞电影在这时就肩负起控制本国意识形态的重任一方面,为了淡化美国在“西进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残暴,便根据想象塑造了一个“他者”形象,于是,在大量影视作品中印第安人成了无端杀人的生番和抗拒文明的化身;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本国人民的精神统治,在影视中也就多了宣扬基督精神的作品,在为本国人民找到精神归宿的同时更是给人民戴上了精神上的枷锁;此外,美国的经济发达,但在繁华的背后却有很多黑暗,为了缝合美国社会现实矛盾,于是,好莱坞加强了对平民英雄的塑造,大量挖掘平民英雄的情感并对其渴望表现出最大的满足在这里,统治者借助于文化手段影响并塑造大众的世界观,使其服从于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葛兰西指出:“它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 ,是某种‘世俗宗教’ ,是某种‘哲学’ ,它应该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 ,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 ”〔3〕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赛义德在充分吸收了葛兰西对“文化霸权”的界定与解释基础上又引入福柯的“话语权” ,在从葛兰西那里受到启发的同时,将文化霸权的生效扩大到了国际社会中。
又从“话语”的角度揭示出政治与东方主义的密切关系,借此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并在其《东方学》 、 《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专著中,从学术著作、游记、小说等方面研究了一国对他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 ,而事实上,这种大国企图掌握他国的文化领导权也同样渗透在他们所拍摄的影视作品中好莱坞电影拍摄了大量实践西方“东方主义”理论的作品,通过对他国的贬低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此时好莱坞电影在文化传播上肩负起对外意识形态控制上的重任从我国后殖民理论家姜飞的著作中,我们看到:“第四世界”在经济学上是用来描述那些在经济规模上更加弱小的群体,而文化意义上的“第四世界”是存在于第三世界后殖民地区和国家之中的,是后殖民时代的主角,也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的实质它的提出让身处后殖民时代的人们认识到在活生生的现实里遭受地狱之苦,向往、自卑交织在一起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继续的可能及应对的措施在这个世界中有顺臣也有逆子贰臣不少身处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人为了博得西方人的认同,无意识中就成了“第四世界”中的顺臣二、控制本土意识形态的好莱坞电影(一)控制本土意识形态在美国历史中的形成美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度它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在短短的二百余年历史进程中由于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总有领袖人物振臂一呼,凭借其才能率领国民摆脱困境。
正因此才使得这个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一跃成为现在独霸世界的一极八年的独立战争换来了新大陆人梦寐以求的独立,但是这通过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未换来国家的平稳、繁荣新国家面临着一个个严峻的问题:经济上失去宗主国扶持的美国将何去何从?政治上不完善的体制束缚着新国家的发展在华盛顿的倡议下,制宪会议召开,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宪法的应运而生“使美国从一个殖民地,从一个受英国商业牵制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一个可以保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 ”③由于南北方对“奴隶制”持有不同的看法,便导致了著名的“南北战争” 当双方势力均衡,僵持不下且随时可能更改美国历史之时,北方人民在林肯的带领下,终于获得了胜利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分裂的主权得到统一,联邦政府也因此更加强大起来当美国人正沉浸在现代化都市的繁华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几乎摧毁了这个民族,幸而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才挽救了陷于绝望、濒临崩溃的美国民众纵观美国的历史,每次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总会站出一位力挽狂澜的伟人以拯救陷于危难中的人民但不是每次都会出现这样的伟人正是因为不可能,才使得美国的统治者在位时不得不考虑如何稳定国内形势和人民大众,在国家即使出现了问题时,国民也能像昔日支持华盛顿、林肯、罗斯福那样来力挺自己。
借鉴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美国政府借助好莱坞拍摄了大量为维护自身统一的影片,而在“西进运动”中扮演屠夫的美国在其拍摄的电影中也体现了“一国之内的文化领导权”扩张二)好莱坞电影控制本土意识形态的方法1.平民英雄的塑造一味的警示只会激起观众的不满,适当的激发人民在逆境中生存的斗志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位伟人曾说过,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现代人缺少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和理解,好莱坞电影缝合社会矛盾的杀手锏之一便是通过大量挖掘平民英雄的情感并最大限度的满足其渴望,通过艺术作品对人心的感召、抚慰、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从而使现实人生得以关照,而影片中流露着浓厚的政治寓意,便有效的成为了美国政治的传声筒20 世纪 40 年代到 80 年代期间是美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反对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及和平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政治暗杀、白宫丑闻此起彼伏,性解放、吸毒在战后一代中广泛流行……美国人的道德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不少美国青年一代更是陷入了这种纸醉金迷之中,为了能重唤这一代人的斗志,巩固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府需要英雄而此时的英雄需要一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人物扮演,让每一位国民深深感受到自己也有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此时若一个相对弱势的人能走向成功就更能激发国民的生活热情。
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阿甘正传》用神话般的书写方式形象化的展现了一幅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反传统、反战、民权斗争等激进运动激荡的历史图景在影片中,阿甘这个智商只有 75 的弱势群体的代表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大学期间,因橄榄球球技出色而得肯尼迪总统接见;越战中因表现英勇而得约翰逊总统会见;作为乒乓球外交使者远赴中国参加友谊赛他信奉“说到就能做到”的人生信条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句话所表现出的一种理想情怀和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百折不饶的精神正是在当今这个过多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不再、精神不振的现实之中的我们所需要的荧幕通过他的成功无非是要告诉世人:不得志只是暂时的,只要付出了努力就终将取得成功他的成功不仅给每个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告诉人们究竟怎样去获得快乐、去享受人生、去拼搏努力,也使不少陷于绝望中的美国人看到了希望、光明,激活了美国人昔日的奋斗精神在这种情况下, 《阿甘正传》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同时,它也悄悄的将政府提倡的传统道德和文化观念传达给了观众,影片在展示个人奋斗逻辑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其自身地位和美国社会的完美想象,进而对弥合战后美国社会的裂隙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2.塑造西部片中的“他者”形象西部片是美国类型电影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大都以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东部居民西进拓荒为时代背景,时间跨越了 1860――20 世纪初。
人们在观看西部片时并非为了重温历史,而是在寻找“某种精神上的宽慰和道德上的满足” ,〔4〕西部片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就彰显出来林肯的《宅地法》点燃了美国人开发西部、创造未来的巨大热情,大量白人涌入西部这块蛮荒之地,白人将其视为“拓疆” ,而实际上则是白人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无情侵占但这一切在进入好莱坞视野中时却被置换:美国人是希望将文明带到西部,使西部地区的人民也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而印第安人则一味的阻止文明进程的发展,他们野蛮、无知、血腥并且拒绝进步当“文明”遇上“野蛮”时,就出现了西部英雄这一主角来调和二者的矛盾‘他者’是后殖民批评理论话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者是建构、树立、确认和巩固殖民者自我形象不可缺少的一个对立面 ”〔5〕在电影《与狼共舞》中,孤身迁入西部的邓巴本希望在边境等待军队支援以共同保卫祖国,苦等未见援军时,他开始适应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并逐渐融入其中但是每当首领踢鸟提及让他加入时,他总是避而不谈因为,虽然在长期与他们交往过程中发现了他们的善良,但他始终无法将自己与文明社会割裂在这里,印第安人被分为了很多族,邓巴遇到的是其中善良的一族,但在印第安人中更多的则是野蛮、血腥,同属印第安族却在外族入侵时自相残杀,他们的那种愚昧通过各个部落间的战争中展现出来。
这部电影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西部片,因为在这里印第安的文化得到了白人的部分认同但是,最后印第安人在颠沛流离中度日无非暗喻了:与主流文化对抗的下场是悲惨的西部片的经典之作《关山飞渡》以 19 世纪西部的荒蛮地区为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一辆四轮马车的惊险旅程为活动线索,以正义的复仇及有情人总成眷属为结局这部片子将包含复杂社会背景的问题单一化,隐蔽地解决个人的问题,从而达到精神净化的效果影片一开始便道出了事态的严重,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印第安族独霸一方、为非作歹故事中并未交代为何印第安人会如此无端仇恨路人,致使不少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就产生了对印第安人野蛮的不满但事实真如此吗?好莱坞在拍摄时,故意漏掉缘由以淡化自己的野蛮入侵,最后达到自己合法开拓西部的愿望在外族观众观看时会产生此种感觉,这种长期的视觉轰炸也会让不了解历史的印第安人憎恶祖先的野蛮白人对黑人所成功实现的,也就是所有殖民主义试图做的,就是成功地、更为有效地把他们的某种‘法律’ (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