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2200字.docx
11页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2200字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摘要 本实验是对记忆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报告了本实验与Sternberg(斯滕伯格)的实验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短时记忆 Sternberg(斯滕伯格) 记忆项目 反应方式 1引言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斯滕伯格),他的研究被看作是经典性的Sternberg在试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是或否的反应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⑴平行扫描 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进行提取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⑵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⑶完全系列扫描 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是”反映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考察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根据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以记忆项目数量为自变量(1-6个),所有被试的在每个记忆项目数上的平均反应时间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短时记忆提取的回归方程,比较Sternberg的方差RT=38N+397,解释我们数据与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方法 2.1被试南京XX大学和南京XX大学XX学院66名学生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编制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程序 2.3实验设计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记忆项目(6个水平,分别为1、2、3、4、5、6)反应方式(两个水平,“是”反映和“否”反应)因变量为被试反应时间 2.4实验程序启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要求被试端正坐在计算机前正对屏幕,按照指导语提示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被试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实验,实验结束保存数据 3结果3.1对所有被试的实验数据进行2因素(记忆项目、反应方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主效应反应方式(F=5.062,p=.028﹤0.05)差异不显著,表明 “是”反应和“否”反应对短时记忆的提取影响显著,主效应记忆项目(F=43,224,p=.000﹤0.05)显著,表明不同的记忆项目对短时记忆的提取影响显著,记忆项目和反应方式的交互作用(F=6.397,p=.014﹤0.05)不显著,表明记忆项目和反应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短时记忆的提取影响显著 3.2根据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请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Sternberg的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对某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具有交互性(交互效应显著),它们导致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时间变化不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个因素影响的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同一阶段,如果这两个因素对某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它们导致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时间变化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个因素影响的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阶段。
在本实验中,记忆项目和反应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短时记忆的提取影响显著,即是具有交互性的,它们导致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时间变化不具有可加性,记忆项目和反应方式影响的是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中的同一阶段而斯滕伯格用加因素法进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他把短时记忆提取的反应过程分为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本实验的回归方程是:RT=42.957N+594.020区别:本实验的反应时间数据比斯滕伯格(Sternberg)的反应时间要大,斜率差不多,但截距却大很多4讨论a 实验室存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带来干扰作用;b 在两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时,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进行实验而得到了练习;c 也可能是由于选用心理学专业的被试,其参加过类似的实验,从而获得了练习5结论记忆项目和反应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短时记忆的提取影响显著本实验不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本实验的回归方程是:RT=42.957N+594.020 与 Sternberg的方差RT=38N+397的区别是:本实验的反应时间数据比斯滕伯格(Sternberg)的反应时间要大,斜率差不多,但截距却大很多。
参考文献1《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应用实验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3《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篇: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300字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13教育学院心理学林玮璐摘要 以探究斯滕伯格的经典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为实验目标,进一步了解这一经典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推断结果是否与经典实验一致关键词 短时记忆 信息提取 系列扫描1引言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不仅对揭示短时记忆的规律进而揭示信息加工规律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直接意义本文论述了有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诸多模式(从头至尾的串行加工模式、自动停止的串行加工模式、平行加工模式、直通──搜寻双重模式、直通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其理论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深化研究的思想设计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信息提取, 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在短时记忆领域中信息提取研究的开先河者是心理学家S.Sternberg。
也正是他的研究,为本领域的深化奠基了基础2方法2.1被试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13级学生58名2.2 仪器 装载psykey计算机2.3 程序 (1)阅读指导语:本实验为短时记忆实验屏幕先呈现一个或几个数字(0-9)并记住,然后计算机将呈现一个字符,这时要求你判断这个数字(0-9)之前看过看过点击按Q键;没有看过的,就用右手按P键注意: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再进行按键反应,要求判断即快又准为好2)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单击“开始实验”准备实验 3)实验结束,被试输入存放数据的文件名、被试姓名、性别和年龄等信息,输入完毕后,按“确定”按钮,结束实验更换被试,重复以上实验3 结果3.1 实验数据因为sig<0.05,由此可以看出记忆水平与有无靶子两者关联显著因为sig>0.05两者间关联性不显著因为sig>0.05两者间关联性不显著因为sig>0.05两者间关联性不显著因为sig>0.05两者间关联性不显著因为sig>0.05两者间关联性不显著3.2实验数据有靶子水平趋势为呈整体向上,而无靶子记忆水平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4分析4.1数据解释4.1.1水平1外的全部记忆水平反应时与有无靶子之间关系不显著。
4.1.2有靶子反应时长大于无靶子的,因而可以得出有无靶子对于反应时间有影响,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不是平行扫描虽与实验数据相矛盾,但总体上随着记忆集水平的容量的反应时间增加记忆集水平的容量与反应时呈正相关4.2误差分析4.2.1环境因素影响,被试可能因为周围环境影响,注意力分散,影响实验实际水平4.2.2被试在实验过程中连续进行六个水平记忆集实验,会产生练习效应及疲劳效应5 结论5.1 总体上随记忆集容量的反应时增加,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不是平行扫描5.2实验误差较大,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