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docx
12页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二、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
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9、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10、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12、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13、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重难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五、教学措施: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模块:预习达标课(2课时) 导入本单元学习 自主预习环节 教师根据本单元阅读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达标评价环节 第二单元预习卡 项目 预 习 内 容 预习要求 小组评价 认 字 词 读 课 文 在文中标出,做到准确熟第五课: 莫笑 腊月 浑浊 怀疑 练认读不理解的词语能利用第六课: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渐 休想 解决,并与同伴交流 第七课:住宅 隐蔽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选择 住址 搜索 隐藏 倾斜 宽敞 第八课 : 静谧 呈现 召开 起源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坐卧不安 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古诗两首》、《爬山虎能做到的脚》、《蟋蟀的住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正确、流利地朗读。
知 内 容 1.《题西林壁》从、、、、、六个角度写了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并告诉我们的道理《游山西村》描绘了淳朴的民风,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品性 2、《爬山虎的脚》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的、、以及,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蟋蟀的住宅》通过描写和,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故事,赞扬了魏格纳的科学精神 根据提示能概括出每篇课文的内容,与同伴交流 提 问 题 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或者写下来 三、预习达标环节 1.小组预习达标检查:四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词、朗读的问题梳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模块:“学习创新思维”——精读引领课 一、 导入学习 二、预习回顾,初知内容。
爬山虎的脚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3、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①观察细致②要抓住特点观察③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课外查询资料: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这样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又打破了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效果很好 第三模块:自读提高课 一、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古诗两首》、《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根据学案自学: 《古诗两首》学案设计内容: 《题西林壁》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3、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句的意思 4、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5、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 游山西村》 1 .自由读《 游山西村》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 .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3、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 .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2 .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3 .集体交流 4 .感悟诗理 ( 1 )思考:“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想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2)再次启发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 3)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后小结: 让学生明白诗所反映的哲理:不但明白全诗的哲理,也要理解个别句子所反映的哲理。
山重水复异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举个例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蟋蟀的住宅 1、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2、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3、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4、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5、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6、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7、看文章,做练习 、读《秋虫音乐会》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①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②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本课拟人的写作手法注重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从而领悟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3、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让学生找出几个过渡句,理解过渡句的作用知道本课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交流展示 按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各小组推荐代表复述《蟋蟀的住宅》课文大意在复述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描写的层次 2.对于《古诗两首》中的探究问题,每个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总结交流观点,学生的阅读困惑点教师可稍作点拨。
通过交流让学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交流《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课文要点 4.学生交流感兴趣的事例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人类是如何利用动物身体特点解决面临的问题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的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愿望及对科学的热爱 三、畅谈收获 总结话题:通过学习《古诗两首》、《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你又有哪些收获? 四、朗读展示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个自然段进行朗读展示 第四模块 拓展阅读与实践课 一、主题阅读 个性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