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电子线路张肃文第五版课后答案.doc
8页高频电子线路张肃文第五版课后答案 篇一:高频电子线路张肃文第五版_第2章习题答案 高频电子线路 (用于学习之间交流,不得用于出版等商业用处!) 第2章习题答案 2-1 已经明白某一并联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f0=1MHz,要求对990kHz的干扰信号有足够的衰减,征询该并联回路应如何? 解 为了有效滤除990kHz的干扰信号,应使它位于通频带之外假设取BW0.7=20kHz,那么由通频带与回路Q值之间的关系有 Q f0BW0.7 100020 50 因而应设计Q>50的并联谐振回路 2-2 试定性分析题图2-2所示的电路在什么情况下呈现串联谐振或并联谐振状态 解 题图2-2(a)中L1C1或L2C2之一呈并联谐振状态,那么整个电路即为并联谐振状态假设L1C1与L2C2呈现为容抗,那么整个电路可能成为串联谐振 题图2-2(b)只可能呈现串联谐振,不可能呈现并联谐振状态 题图2-2(c)只可能呈现并联谐振,不可能呈现串联谐振状态2-3 有一并联回路,其电感、电容支路中的电阻均为R当R LC时(L和C分别为电感和电容支路的电感值和电容值),试证明回路阻抗Z与频率无关 R1L1RRjLRjLR2j122CC1C 11 R1jLR2jR1R2jL CC R1 解 Zab 要想使Zab在任何频率下,都呈现纯阻性,就必须使分子与分母的相角相等,亦即必须有 LR2R1R2 R1 CLC L 1 R1R2 C 上式化简得 L2R1L2LR 22CCC 2 2 要使上式在任何频率下都成立,必有 L 2 2 LR20 或 R2 LCLC CLC 2 R1C 2 0 或 R1 因而最后得 R1R2 LC 2-4 有一并联回路在某频段内工作,频段最低频率为535kHz,最高频率为1605kHz。
现有两个可变电容器,一个电容器的最小电容量为12pF,最大电容量为100pF;另一个电容量的最小电容量为15pF,最大电容量为450pF试征询: (1)应采纳哪一个可变电容器,为什么? (2)回路电感应等于多少? (3)绘出实际的并联回路图 解 (1) fmaxfmin CmaxCmin 1605535 3 因而 axCminCm 9但 100450 <9, =30>9 1215 因而应采纳Cmax=450pF,Cmin=15pF的电容器但由于 CmaxCmin 30,远大于9,因而还应 在可变电容器旁并联一个电容CX,以便CX≈40pF CmaxCXCminCX 3,解之得 CmaxCX490pF代入L(2)将Cmax 1 C 2 , 2535kHz解之得回路电感L=180μH (3)见解题图2-4 2-5 给定串联谐振回路的f0=1.5MHz,C0=100pF,谐振时电阻r=5Ω试求Q0和L0 又假设信号源电压振幅Vsm=1mV,求谐振时回路中的电流I0以及回路元件上的电压VL0 和VC0 解Q0 1r0C01 1 521.51010010 1 6 12 212 L0 C0 20 21.510 6 2 10010 12 H113H 谐振时回路电流 I0 Vsmr1mV5 0.2mA VL0=Q0Vs=212mV VC0=VL0=212mV 2-6 串联电路如题图2-6所示。
信号源频率f0=1MHz,电压振幅Vsm=0.1V将11端短路,电容C调到100pF时谐振,如今,电容C两端的电压为10V如11端开路,再串接一阻抗ZX(电阻与电容串联),那么回路失谐,C调到200pF时重新谐振,电容两端电压变成2.5V,试求线圈的电感量L、回路质量因数Q0值以及未知阻抗ZX 解 11端短路时,C=100pF谐振,因而求得 L 1 0C100.1 2 1 210 6 2 10010 12 H253H Q0 VC0Vsm 100 11端开路,参加ZXRXj 1 0CX 后,要恢复谐振,原电容C应调至200pF而C 与CX串联后的总电容量仍应等于100pF因而,CX=200pF 如今回路的Q值降为 QL因而 QLQ0 rrRX 2.50.1 25 25100 因而求得RX3r3 0L Q0 321025310 100 66 47.7 因而未知阻抗是由47.7Ω的电阻与200pF的电容串联组成 2-7 给定并联谐振回路的f0=5MHz,C=50pF,通频带BW0.7=150kHz试求电感L、质量因数Q0以及对信号源频带为5.5MHz的失调又假设把BW0.7加宽到300kHz,应在回路两端再并联上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 解 回路电感值为 L 1 1 C 20 25105010 6 6 H20.2H 又 BW0.7 f0BW0.7 f0Q0 6 因而 Q0 510 15010 3 33.3 当信号源频率为5.5MHz时 055.5 33.3 Q06.36 55.50 要使BW0.7加宽为300kHz,那么Q值应减半,即 QL 12 Q016.7设回路的并联等效电导为gp,那么由 Q0 1gp0L 1 33.3251020.210 -6 能够求出 gp 1Q00L 66 S4710 6 S 当Q0下降为QL后,gp变为g∑=2×47×10S。
因而并联电导值为 -6 g=g∑-gp=47×10S 即并联电阻值为 R 1g 21.3k 2-8 并联谐振回路如题图2-8所示已经明白通频带BW0.7,电容C假设回路总电导为 gggsGpGL,试证明 g=2BW0.7C 假设给定C=20pF,BW0.7=6MHz,Rp=10kΩ,Rs=10kΩ,求RL 解 由g pC QL 、BW0.7 fpQL 二式可得 g= 2fpCfpBW0.7 2BW0.7C 将已经明白数据代入上式,得 g26102010 6 12 S75410 6 s GL=g∑-gs-Gp 754106 11010 3 S 3 1010 1 =554×10-6S 即 RL 1GL 1.8k 2-9 如题图2-9所示,已经明白L=0.8μH,Q0=100,C1=C2=20pF,Ci=5pF,Ri=10 kΩCo=20pF,Ro=5kΩ试计算回路谐振频率、谐振阻抗(不计Ro与Ri时)、有载QL篇二: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5.6 高频电子线路5.6答案 gc(c)2Vcc/Vcm(2*0.7*12)/10.81.56查表得θc=91° PoIk*Ik*R2*2*14W PPOPc得PcP-Po(1/c1)Po(1/0.71)*41.7w篇三:高频电子线路张肃文第五版一二章 第1章 绪论 一、高频电子线路的研究对象 高频电子线路课是电子信息、通讯等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技术根底课。
它主要是研究通讯系统中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各种高频功能电路的功能、原理和根本组成 二、通讯系统的构成 三、无线电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1.信号的调制方法 2、调幅发射机3.直放式接收机方框图 4.超外差式接收机方框图 复习考虑题:l.为什么在无线电通讯中要便用“载波”发射,其作用是什么? 答:由于需要传送的信息转变成电信号后,其占有的频率成分根本上是低频范围将这些低频范围的电信号直截了当发肘出去,有两个下可克服的缺点,一是选择性,互相关扰,下能实现多路通讯二是电信号频率低,天线发射无线尺寸太大为此采纳对载波进展调制的发送方式就能较好地处理这两个缺点,选用高频载频作为运载信息的信号,由于频率高,天线尺寸小另外,不同的电台采纳不同的载频,就特别容易实现多路通讯 2 画出无线通讯收发信机的原理框图,并说出各部分的功用 答: 上图是一个语音无线电广播通讯系统的根本组成框图,它由发射部分、接收部分以及无线信道三大部分组成发射部分由话筒、音频放大器、调制器、变频器(不一定必须)、功率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 低频音频信号经放大后,首先进展调制后变成一个高频已调波,然后可通过变频,到达所需的发射频率,经高频功率放大后,由天线发射出去。
接收设备由接收天线、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混频器、中频放大器、解调器、音频放大器、扬声器等组成由天线接收来的信号,经放大后,再通过混频器,变成一中频已调波,然后检波,恢复出原来的信息,经低频功放放大后,驱动扬声器 3 无线通讯为什么要用高频信号?“高频”信号指的是什么? 答: 高频信号指的是适宜天线发射、传播和接收的射频信号 采纳高频信号的缘故主要是: (1)频率越高,可利用的频带宽度就越宽,信道容量就越大,而且能够减小或防止频道间的干扰; (2)高频信号更适宜电线辐射和接收,由于只有天线尺寸大小能够与信号波长相比较时,才有较高的辐射效率和接收效率,如此,能够采纳较小的信号功率,传播较远的间隔,也可获得较高的接收灵敏度4 无线通讯为什么要进展调制?如何进展调制? 答: 由于基带调制信号都是频率比较低的信号,为了到达较高的发射效率和接收效率,减小天线的尺寸,能够通过调制,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载波附近;另外,由于调制后的信号是高频信号,因而也提高了信道利用率,实现了信道复用 调制方式有模仿调调制和数字调制在模仿调制中,用调制信号去操纵高频载波的某个参数在调幅方式中,AM一般调幅、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单边带调幅(SSB)、残留单边带调幅(VSSB);在调频方式中,有调频(FM)和调相(PM)。
在数字调制中,一般有频率键控(FSK)、幅度键控(ASK)、相位键控(PSK)等调制方法 第2章 选频网络 一、选频网络的作用及分类 1.选频网络的作用 2.选频网络的分类 谐振回路、滤波器 二、串并联谐振回路 1.谐振及谐振条件 2.谐振特性 3.能量关系 4.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5.信号源内阻和负载对谐振回路的阻碍三、串并联阻抗等效变换和回路抽头变换 1.接入系数 电感抽头接入法、电容抽头部分接入法 2.电压源、电流源、电阻、电容、电感的折合 四、耦合回路 1.耦合系数 2.反射阻抗与等效阻抗 3.耦合回路的频率特性 耦合因数、失谐系数的物理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