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海波澜课件.pptx
15页商海波澜,海上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以越州(今绍兴)为中心,陶瓷通过越州港等销往海外日本、韩国、埃及、地中海等沿线国家陶瓷之路 起始温州,1976年在韩国木浦市附近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的沉船,打捞出近万件龙泉窑瓷器龙泉地处浙江南部的瓯江上游,温州是龙泉窑瓷器的唯一出海口因此,新安海底的这艘古代沉船最大的可能就是一艘自温州始发的商船此前,考古学家早已在日本、东南亚,甚至在埃及和南非都发现过唐宋时代瓯窑的瓷片温州文物局王同军副研究员在《宋元时期温州外销瓷初探》一文中亦认为,在日本、韩国以及菲律宾出土的大量所谓“珠光青瓷”,有许多应属于温州产品今天我们在一些瓯窑窑址和市区一些建筑工地上,仍能找到许多与上述相似的瓷片这些不朽的瓷片生动地记录了这样一个事实:早在1000多年前,一条海上陶瓷之路把温州和世界联在一起从温州运出去的是一船船精美的瓷器、丝绸和漆器,其中贸易额最大、最受欢迎的就是瓷器———从瓯窑的缥瓷一直到后来龙泉窑的青瓷船瓷共荣,温州与这条海上陶瓷之路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因为浙南是瓯窑和龙泉窑瓷器的“原产地”,而且还得益于温州的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天然良港,二是造船技术,三是航海技术。
温州船业,早在战国时期,温州已经成为中国海上交通线上9个重要港口之一1000多年前,温州人已懂得运用联线导标的原理,在江心屿建造东西两座高塔,给来往船舶引航,国际灯塔(航标)协会因此把温州江心屿双塔定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宋代洪迈在《夷坚志》中曾详细记述了海上巨商为避风泊船于江心孤屿以及麻行(港)举行祭风的水陆道场的情形足见当时温州这个天然良港已被充分开发和使用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所著《蒲寿庚考》中指出“唐代……福州、明州、温州以及苏州之松江等,皆贸易港也”这在日本木宫泰彦的《中日交通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中也有类似记载公元239年,三国东吴在擅长于造船的永宁县(即今温州)南部建立官营的大型造船工场,温州便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三大造海船基地之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贸易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大量工匠汇集温州,促进了造船业的兴旺北宋时,温州州城郭公山下与平阳蒲门寨都设有官营造船场,当时温州仅官方的年造船量就达600艘,其规模居全国造船业之首造船业的空前发达,指南针的推广应用,从而更加有利于通过海路交通连接东西方当欧洲的生产力尚处于相对落后的时候,东方的中国一度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临海擅舟楫之利”的温州正处在东方黄金海岸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
如此便利的海上交通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江城如在水晶宫,百粤三吴一苇通”,作为海上陶瓷之路中国的起点港之一,温州曾盛极一时,与当时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并驾齐驱,毫无逊色据悉,温州古代市舶机构建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曾经设立过市舶务、市舶司、清浙海关温州口和瓯海关;其后瓯海关改称上海海关温州分关和上海海关温州支关1954年,温州支关撤销;197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海关新中国成立后,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瓯海关1973年3月2日,温州海关正式宣告成立 据史料《浦寿庚考》记载,早在晚唐,温州就开始对日民间贸易五代后梁初温州置博易务,南宋绍兴初温州已设市舶务此外,从北宋前期起,温州就设有官营造船场供漕运和海外交往,当时温州船厂官方记载年产量达600艘,规模堪称全国之首温州出口的茶叶、瓷器、漆器存在两种航运路线:一条是直航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另一条则是途经明州(宁波)、泉州中转运往海外;温州港与当时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比并不逊色市舶司,宋代温州漆器以质优畅销、图案丰富、髹饰制作工艺独特而享誉我国古代漆坛中国漆器研究权威性专著《中国漆器全集》第4卷收录宋代温州漆器多达8件,并在概述中专论宋代温州漆器独特的髹饰制作工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漆器》(张荣著)和《宋元明考古》(秦大树著)两书均收录南宋戗金庭园仕女图银扣朱漆奁彩图,后者还作为封面文物予以重点突出。
宋代温州漆器档次、地位之高可见一斑,用“古代温州著名品牌”来概括毫不为过从这些珍贵文物上,能领略到宋代温州漆画飞扬灵动、精彩纷呈的艺术魅力,并感受其隽永的文化气息温州漆器欣赏,檀木识文描金道释图方形舍利函,戗金酣睡江舟图长方形黑漆盒,北宋阿育王漆塔,谢谢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