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体检人员血脂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2页1体检人员血脂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摘要】 目的 探讨血脂高低与脂肪肝发生的关系方法 测定 1 283 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并做腹部 B 超检查结果 1 283 名体检者中检出脂肪肝 211 例,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脂肪肝组 TG、TC 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血清中的TG、TC 水平升高是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HDLC 水平升高是降低脂肪肝患病的重要因素结论 脂肪肝的发病率与血脂的高低密切相关 【关键词】 脂肪肝 血脂为了探讨血脂高低与脂肪肝发生的关系,对 2006 年 7 月~2007 年 6 月来我院做健康体检人员 1 283 例进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测定并做腹部 B 超检查,检测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6 年 7 月~2007 年 6 月来我院做健康体检人员 1 283 例,其中男 865 例,女 418 例年龄 18~81 岁1.2 方法 受检人员素食 3 d 后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 3 ml 分离血清,采用日立 7170 型全自动生化仪酶比色法测定 TG、TC、HDLC 。
试剂盒由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用东芝 1010 A 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受检人员腹部1.3 诊断标准 脂肪肝诊断依据超声诊断学的标准[1] 轻度脂肪肝:肝脏形态大小基本正常,边缘较锐,肝表面光带尚清楚,实质回声呈密集“细点”状,前场增强,远场衰弱不明显或 1/3 衰弱,后缘轮廓尚清楚,肝内管道结构显示尚清楚,或血管偏细中度脂肪肝:介于轻、重度之间,肝径线稍大,边缘稍钝,肝实质回声远场 1/2 衰弱,后缘轮廓隐约可见重度脂肪肝:肝脏增大,形态饱满,边缘明显变钝,实质回声显示细密增强,前场呈“云雾”状,远场 2/3 衰弱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后缘轮廓显示不清TG、TC 根据所用试剂盒的参考值,确定 TC>5.72 mmol/L、TG>1.7 mmol/L 为高脂血症1.4 统计分析 数据用 SPSS 11.0 进行统计分析,TC、HDLC 用(±s)表示、TG 水平呈偏态分布以百分位数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 t 检验或 χ2 检验2 结果2.1 检查结果 在 1 283 名体检人员中经 B 超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 211 例(16.45%),其中男性患者 176 例(20.34%)、女性患者 35 例(8.37%),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
在 1 283 名体检人员中高脂血症有 522 例(40.69%),其中高 TG 血症 271 例(21.12%)、高 TC 血症 176 例(13.7%)、混合型高脂血症 75例(5.85%)522 例高脂血症中检出脂肪肝 160 例(30.65%),占脂肪肝患者总数2的 75.83%,血脂正常的脂肪肝患者 51 例(6.70%),占脂肪肝患者总数的24.17%,有高脂血症的人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P<0.01) 2.2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的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 1表 1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血脂水平比较 注: 与非脂肪肝组比较,P<0.01;#TG 水平以 P 50(P 5~P 95)表示2.3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病率 见表 2 表 2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数及患病率 注:与血脂正常组比较,*P<0.013 讨论正常人每 100 g 肝脏湿重含 4~5 g 脂质,其中磷脂占 50%以上,TG 占 20%,游离脂肪酸占 20%,胆固醇占 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2] 肝脏是体内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品和外周脂肪组织,任何原因引起肝脏对脂肪代谢异常,均能造成脂肪在肝内沉积,从而导致脂肪肝的产生。
因此,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大量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病因,同时也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显示,脂肪肝组的血清 TG、TC 水平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 HDLC 水平低于非脂肪肝组,并且高脂血症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脂血症人群结果还表明混合型高脂血症组和高 TG 组脂肪肝患病率高于血脂正常组,而高 TC 血症组脂肪肝的发生率与血脂正常组无明显差异因此,脂肪肝的发生率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男性脂肪肝患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社会应酬比女性多,高脂食品摄入较多以及饮酒、吸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脂肪和高能量食物的摄入过多、饮酒过量等都促使脂肪肝的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因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改进不良生活习惯,低脂、低糖饮食,合理营养,少饮酒,使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参考文献】1 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的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9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