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doc
7页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毗汉语 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复活》 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李晓铃 【摘要】:“托尔斯泰主义”包含“博爱”、“不以暴力抗恶”、“道 德的自我完善”三个方面,它有落后软弱的一面,也有积极进 步的一面在其产生的时代,因不合时宜,起了消极作用而 饱受争议,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 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目标的终极关怀,对未来的积极意义逐 渐显示并引起重视本文仅就自己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对其 代表作品《复活》及信仰的分析来浅析一下对《复活》中“托 尔斯泰主义”内涵的理解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主义; 博爱;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托尔斯泰主义”,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 激变厚,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它具 体化为“道德的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及“博爱”作为托尔 斯泰创作高峰的《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探讨《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正 确评价“托尔斯泰主义”所带来的影响一、道德的完善在俄 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 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在托尔斯泰主义 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 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 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 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 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 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 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 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 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 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 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 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 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在这 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 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 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 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 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对心中的神的 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 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 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 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 生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 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 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 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 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住在他心里 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他感到了上帝的存 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 的全部威力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上帝不是至高无上的外 在权威,而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岀来的,或者说是在人生 的痛苦与悲剧中找到的不经历痛苦,甚至不经历罪恶,或 许未必能发现人们心中的那个沉睡的上帝只有沉入到自己 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与活的上帝相遇”所以,在俄罗斯观 念中,“拯救”与“恩典”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人的生命之 中对上帝的内在把握,是对生命的精神改造也许这种“拯救” 不能带来任何外部利益,但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内部醒 悟,有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如果认为忏悔 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那么也就不是托尔斯 泰的本意了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只能是一个利他主义者, 对自己的拯救是不能够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一旦如此,人 就成为利用别人而使自己精神获益的人,况且这样一来,自 己的内心也未必能够完全的净化了。
二、不以暴力抗恶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 害他人的利益 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 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 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 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 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 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 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 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 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腐化堕落的人想 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 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 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要永 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 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从革命者的角度看,以暴力抗恶也是不可 取的因为,暴力革命的关于遥远将来的绝对幸福的抽象理 想扼杀了人对人的具体道德关系,扼杀了对切近的当代人的 关怀,也扼杀了当前世界中需要的爱这种活的情感可以从 各国的历史中看到,革命者不仅勇于自我牺牲,还要求自己 的朋友、家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要求他人也要自我牺牲, 如果不勇于牺牲的,就是怯懦,是对强权的惧怕。
这样,革 命者就演变成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达到革命目标的人革命者当然也追求人类幸福,但他所爱的以非活生生的人,而是思想,亦即全人类幸福的思想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 妨碍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 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而在 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由 于这个外部原因,因此只能用外部的、机械的手段来消除那么魔鬼从“自我”的内部被移植到外部社会机构,人与人本 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制的恨这样,革命 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 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 因此,从对未来人 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立人间天堂的激 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 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 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伦理动机的作用那么,从这 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 动说教,而相反是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三、博爱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博爱是 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 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 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 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 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 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 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 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 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 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我们也知 道,虽然在很多时候,宽恕是不能让作恶的人醒悟,也不能 使恶真正消除,也许还可能让作恶的人更加为所欲为,但至 少,那些宽恕别人的人从此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 爱,可以挽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 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也会同样变本加厉报复, 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那么地狱会降临在每个 人的心中,那将是更为可怕的总结 毋庸置 疑的是,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 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
小说的 这一思想是深刻而积极的在作品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 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 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 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 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 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 肯定的东西,《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 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 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 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