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伐檀教学设计.doc
43页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伐檀教学设计伐檀教学设计课题:《伐檀》 课时:4 篇二:《伐檀》教案12 篇三:教学案例《伐檀》教学案例《伐檀》西安综合职专李艳芳诗经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这主要是由于背景文化,语言习惯古今含义差异,因此学生通常觉得读起来拗口艰涩,难以理解。
而对于基础普遍较弱烦扰职校学生而言更是尤为困难,且缺乏兴趣研究教学内容我发现《伐檀》是一片典型的描写努力繁重的劳动生活,讽刺揭露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和残酷剥削,表现奴隶的不满与反抗和愤懑内容较为简单,形式上一唱三叹反复渲染,因此我将这篇文章作为突破口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认识诗经特征艺术,并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改变对诗经艰涩难懂的认识进而爱上诗经这一中华文学精粹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与实录:一、了解识记《诗经》文学常识师:同学们依据你的资料和阅读学习印象感受,回顾整理总结诗经有什么特点,每组至少一点并分享生积极讨论归纳整理后选出小组代表并发言小组一:自周至春秋 305篇 兮字较多,杂言为主; 小组二:艺术上体现赋比兴小组三: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小组四:内容上写民间生活,有爱情也有努力劳动生活,以及奴隶主的剥削师:赋比兴指什么?风雅颂又指什么?谁知道生:......师:文学中“赋比兴”分别指......二、反复诵读感知师: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诵,找出你不认识的字,查阅注释,也可互相请教,争取一会儿勇敢站起来正确流利的诵读全篇生:积极朗读并能互相请教师:现在举手挑战一下吧,相信朗读对你们来说小事一桩,在朗诵时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记下错别字和停顿有问题的地方。
生1:朗读第一小节生2:第二小节生3:第三小节师:很高兴你们能专心倾听,尊重他人,现在谁能对这几文同学的朗诵点评?生4:整体上很好,没有错别字,但是每小节第5、7行停顿语气有问题,应该是质问语气,应该这样读.....师:非常聪明会学,结合注释知道是质问语气,能关注到朗诵处理正确流利还应当注意感情,听得认真细心,点评更是全面深刻师: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点评吗?如果没有大家一起读,记得带上感情生:齐读师:很不错哦,如果语气夸张一点,感情表达的会更好,现在听一遍范读,注意感情与停顿然后我们在集体挑战一次,相信你会超过范读生:听范读生:齐读三、自主合作结合注释译读(精读第一小节),想象体会情感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互相讨论翻译第一小节,一共9行48个字,每组用最快的速度翻译,看看哪组翻译的又快又好 师:现在给你机会提问,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生1:“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君子大人呀可不白白吃饭哪!到底是白吃饭还是不白吃饭?师:有没有那位同学能帮助这位同学呢?生2:注释上说可不白吃饭,当然是不白吃了生3:可是上面说不种不收为什么要拿三百捆粮食,还说他不狩猎生4:不种不收,不狩猎说的不是君子大人吧!生5:这些君子大人是奴隶主只有他们才不种不收,不狩猎,但是却享受成果,但是为什么注释却说可不白白吃饭呢? 师:微笑问到为什么?谁能解释。
生6:这是反语,是讽刺,因为上面是努力质问奴隶主不种不收生:恍然大悟师: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就请各组选出代表翻译,其他人倾听之后点评小组一:翻译小组二:翻译师:意思都正确,翻译是不是值关注大意呢?如果能加上想象描述,会不会更能让人感受努力劳动生活的繁重,奴隶主不劳而获卑劣行为的不满呢?小组三:翻译小组四:翻译生:后两组加上想象,描述更为生动,尤其是第四组学委用了很多形容词,让人觉得更真实师:其实每组都不错,能及时借鉴别人的不足加以完善,都很聪明敏捷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更短的时间翻译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相信大家已经发现实际上后两小节与第一小节几乎一样,只有个别字词的变化,结合注释略略改动即可小组一:翻译第二小节小组二:点评小组三:翻译第三小节小组四:点评四、研读概括主旨师:大家果然效率高,翻译又快又好,点评也是精准到位,相信内容上你我们没有任何问题,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为抒情为题这首诗经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生1:表达奴隶劳动生活繁重艰辛,和对奴隶主的不满愤懑 生2:讽刺奴隶主不劳而获生3:反应社会黑暗不合理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对,怎样把这几个内容整合起来呢?通过...表达....谁来用这种顺序把主旨整理一下,注意多角度哦!生“通过描写奴隶繁重艰辛的生活,表达努力对奴隶主的不满愤懑反抗,嘲讽奴隶主的不劳而获的卑劣行为,反应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师:大家给予掌声,不愧是咱们班的学委,概括非常全面,能从奴隶主、奴隶、社会三个角度概括,希望大家也能借鉴五、合作鉴赏诗经艺术特点师:这首诗经每节9行我们一起按照内容进行分层:1-2写伐木繁重场景;3是描写伐木岸边美好的自然风光;4-7是质问奴隶主不劳而获;8-9讽刺奴隶主大家概括的很好,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点呢?可以讨论生1:1-2是体现“赋”师:非常不错,能结合赋的概念特点判断生2:写的是自然属于由它物起“兴”;师:这个表述更胜一筹,不知观点明确,而且将文章与“兴”的概念特点结合进行了分析生3:4-7展开质问应该是“铺陈”,8-9是反语嘲讽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我们还可以从形式语言上看看有什么特点?生1:句末兮字很多生2:四至七言为主,又有杂言,整体句式短灵活师:我们总结整理一下啊从艺术语言形式上看这首是经有几个特点?分别是什么?生:5个师:现在我们一起按照每小节的内容来一起背诵案例反思与分析:本节课以任务主导推动课堂,用点评启发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通过利用资料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理解是经内容,体会是经感情,欣赏是经的艺术上完之后,学生普遍反映觉得诗经没有想象中的难,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功,确实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深刻的认识到只要能带动学生参与课堂 ,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感受阅读乐趣,他们是会爱上语文的,语文课也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篇四: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诗经》:两首授课时间;10月8_10日 第6周 星期四、六 授课班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1. 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 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3. 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4.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教学重点:1. 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 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3.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教学难点: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参考资料:诗经研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伐檀》第 1 页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
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二、了解《诗经》: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五经”之首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伐檀》第 2 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2、《诗经》的成书过程:①、诗歌口头流传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②、采诗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
③、删诗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伐檀》第 3 页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3、《诗经》的内容:①、年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②、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伐檀》、《硕鼠》等 b.抨击当时恶政《正月》、《君子于役》等 c.歌颂爱情:《关雎》、《木瓜》等4、《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1) 风:风土之音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朝庭之音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 “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伐檀》第 4 页阶级在宗庙祭祀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