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绘画名家及其作品.ppt
98页中国古代绘画名家及其作品,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以三国时代曹植《洛神赋》为题材,用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见到了思念已久的洛 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传世的共有4件,绢本、设色,均为宋人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洛神赋图》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洛神赋图》第一卷相同,只是首尾缺损较多《洛神赋图》局部 全卷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的长卷,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大英博物馆藏 “女史”是女官名, “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游春图》是现在能够见到的唯一隋代卷轴画这幅画对于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很重要,它对比例与透视的处理比以前的绘画有很大的进步,彻底改变了过去常见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不合理状态,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阎立本:(601-673) 阎立本唐代画家,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唐太宗时曾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其兄做过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任右丞相。
擅长书画,最精形似 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全图共描绘了十三位帝王形象,每位帝王旁均有榜书,有的还记叙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家既注意刻画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环境命运,成功的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著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价全卷用线为铁线描,衣纹、胡须等匀细而挺拔,用色浓重、晕染显著,为古画造诣的上乘之作,足可作为初唐绘画的样本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局部,《步辇图》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它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遗余力地给以生动细致的刻画,他笔下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全图不设背景,以摹绘人物为主,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唐 阎立本 步辇图 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 在绘画技巧上,阎立本继承和发展了魏、隋以来的优秀传统,重视人物精神刻划用笔较顾恺之的“细密精致”更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富于表现力用色上,他吸取六朝的晕染法,能成功地把对象的质感和厚度表现出来吴道子:(约685—758) 吴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一千年来他被奉为“画圣”,被奉为民间画工的“祖师”吴道子一生的主要时期是在开元、天宝年间(公元七一三—七五五年)吴道子年幼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曾去洛阳追随当时擅长纵放的草书的著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吴道子学书法没有显著的成绩,乃改而学画,未及二十岁就显露出了天才他的绘画的名声后来为唐玄宗李隆基所知,被召入宫廷中,授以“内教博士”的官职,并为之改名“道玄”,同时禁止他私自作画《送子天王图卷》 目前流传的被认为是吴道子的作品主要有《送子天王图卷》、曲阳北岳庙的鬼伯、孔子像、观音菩萨像等 《送子天王图卷》(宋代的临本)是否传自吴道子尚缺乏证明,然而是一幅优秀的古代作品。
图卷最后一段取材《瑞应本起经》中净饭王抱了初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净饭王捧着婴儿,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动作,充分透露出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时,那一跪拜在地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单纯的跪拜,而是张皇失措、惶恐万状的神态,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净饭王和天神的这两个有充分的心理根据的动作便烘托出还在襁褓中的,在画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迹象来的小小婴儿的不平凡和无上威严这样的表现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的联系以阐明主题,所以在绘画艺术技巧的发展上有创新的意义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卷》,,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卷》局部,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局部) 纸本手卷 纵35.5cm 横338.1cm 吴道子改变了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首创「兰叶描」在运笔时有压力轻重与速度上的变化,生动地暗示出衣褶的厚度及转折的感觉 他又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 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后人称吴道子为“画圣”张 萱 张 萱,唐代杰出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事迹不详开元、天宝年间做过宫廷画家擅长画仕女、宫苑、游宴一类题材张萱的有代表作《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与《捣练图》由北宋人临摹而流传于世。
《捣练图》人物动作自然,细节刻划生动,勾线工线劲健,设色富丽在人物造型上,画中的妇女曲眉丰颊、丽多姿,脸庞体形都显得肥胖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绢本设色 纵52cm 横14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张 萱《捣练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捣 练,“练”丝制品的一种练织成的时候质硬,必须煮过,漂白,再用杵捣,才能柔软洁白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织 修,,熨 烫,第三组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周昉 周昉:唐代著名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一位出入卿相之门的贵族,官至宣州长史初年学张萱,擅长画肖像、佛像,尤精仕女画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所著《画史》上,曾将唐代杰出画家周防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而周仿出身于仕宦之家,“多见贵而美者”,尤其擅长于塑造唐代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被称为“画仕女为古今冠绝”的画家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 纵46cm 横180cm 《簪花仕女图》是流传至今的周昉的力作,现存于辽宁博物馆,是绢本设色。
这是一件描绘宫廷仕女闲适生活的作品,整卷画用笔朴实,没有画背景,只用了一簇木兰花、一只鹤,两只犬,寥寥几笔便点缀出宫廷花园的安详景色此图描写贵族妇女盛装艳服在庭院中游玩的闲适生活画中人物形象丰满,用笔设色工整浓丽,线条匀细劲挺,类“游丝描”面部用服胭脂或曙红染脸红,用淡肉色渲染面部再罩以白粉(唐人用蛤粉),额、鼻、颏再染白粉色,即唐“三白法”头发乌黑,最后可罩松烟墨及花青画纱衣透出的手臂,衣服的线条和着色应较浅;白纱还须复勾浓白粉线及图案,画出薄透效果此图代表现传唐代工笔重彩画的最高水准从《簪花仕女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昉艺术造诣之深他的仕女画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同时也曾广泛地流传于国外,在朝鲜, 日本等国的仕女画中,我们也极易看出周昉的影响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李思训(651-718) 李思训 唐代杰出画家,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孝斌之子以战功闻名于时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称为“小李将军”其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其作品均散佚《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现在仅见《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宫纨扇图》《江帆楼阁图》 被认为是李思训的传世作品只有《江帆楼阁图》(绢本设色,纵101.9cm横54.7cm),而且还不是很确定,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是体现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画面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山角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境界清爽、旷远、幽深,从布局到画法都可以看出与《游春图》的继承关系画树已注煮交又取势,显得繁茂厚重,山石的勾斫,仍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青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王维(701-761) 王维 ,唐代具有深远影响的山水画家、也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
他的山水田园诗,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又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王维的山水画,荆浩 五代后梁杰出画家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他因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因号“洪谷子”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他笔下的山水大多是高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壮观他在唐朝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荆浩不但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绘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他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还提倡山水形象要 “气质俱盛”,达到神形兼备《匡庐图》传为是荆浩画的巨轴五代的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了成熟阶段,画家体味生活,将所见自然环境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展示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在北方,以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素称「荆关」﹔在江南,以董源、巨然师徒为代表,素称「董巨」五代 荆浩 匡庐图,董源:(?-962) 董源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原为南唐画院画家,后入宋南唐时,曾任后苑副使,故号“董北苑”工山水,早年学李思训,亦师王维。
擅画秋岚远景,多描写江南真境,不作奇峭的笔墨,兼画龙水、钟馗,无不臻妙所写风雨溪谷、烟云晦明、千岩万壑、山石泷水、使人遐想其画山手法,用笔多细长圆润,形似披麻,水用 纹,树木多亭直,树叶多用单笔、夹笔、皴法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用破式渲染,辅以点苔,充分阶段表现出南方山水风景秀润多姿董源《潇湘图》,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 董源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好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天真之趣尤擅长用披麻皴,线条圆润细长,如麻线下披﹔并缀以点子皴,描绘出江南山峦土厚林茂、草木华滋的特色五代 董源 寒林重汀图 绢本设色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描绘了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画中看不到人踪,听不到喧哗,静穆横卧的山丘,幽深延绵的水汀,沉默相对的房舍,无言挺立的竹木,甚至风似乎也被冷得不愿发出一丁点儿声息,体现了画家把握四季景物的高超技艺黄筌(约903-965) 黄筌,五代后蜀杰出画家四川成都人自幼喜好绘画,十七岁为前蜀王衍时画院待诏黄筌聪明有奇能,技艺全面,他画人物、龙水、松石、墨竹、山水诸多题材,善取诸家之长,且皆曲尽其妙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的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他以极细的线条勾勒轮廓,配以柔丽的色彩,线色相融,情态生动逼真。
在孟蜀广政间年间,蜀主曾命黄筌写鹤于偏殿之壁,筌画“警露者、啄苔者、舞工者、梳翎者、唳天者、顾步者,精采态体,极为生动蜀主叹赏,遂称“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