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四隋唐五代时期课件.ppt

33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45753037
  • 上传时间:2020-09-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42M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隋唐五代时期(589960年),,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建立背景: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音乐方面通过国内外各民族音乐的广泛交流融合,到开元天宝间出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局面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西域音乐就开始不断流入中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成为中原地区的社会时尚, “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载乐骆驼俑,西安西郊的唐鲜于庭诲墓出土载乐骆驼俑骆驼昂首长鸣,驼峰上覆盖毛毯,上置驼架,架面呈一平台,平台上环坐四人持琵琶、筚篥等乐器,中间立一老者唐代胡人乐舞俑,六人端坐持乐器或击掌伴奏,二人舞蹈陕西郑仁泰墓彩绘乐舞俑,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彩绘乐舞俑,五人跪坐奏乐,二人舞蹈舞者穿窄袖衫、短襦这是盛行于唐代开元前后的典型胡服,而俑人皆是汉人,表演的可能是各民族交流融合后的乐舞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字体为去除的乐部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均以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常在宫廷的重大场合演出,显示了“胡乐来朝”的盛大气象。

      宫廷音乐坐部伎、立部伎,与“九部乐”、“十部乐”不同,坐、立部伎多为唐朝的创作乐舞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宫廷音乐坐部伎、立部伎,立部伎八曲: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六曲: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宫廷音乐坐部伎、立部伎,立部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坐部伎人数少,对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坐部伎和立部伎分别以西凉乐和龟兹乐为主,其中也有“唯龙池备用雅乐”,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机构,太常寺由政府管辖 大乐署与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 大乐署监管雅乐、部分宴乐、对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鼓吹署主管鼓吹乐和部分宫廷礼仪活动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梨园是学习“法曲”的音乐机构,又称“皇帝梨园弟子”,其中设有“小部音声”音乐机构教坊,教坊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唐代教坊有“内教坊”和长安、洛阳的“左右教坊”共五处,左教坊善歌,右教坊善舞 教坊中的成员有男有女,其中女艺人根据色艺的高低,分为“内人”、“宫人”、“搊弹家” 三类 “内人”又称为“前头人”,居“宜春院”;“宫人”居于云韶院,其身份、地位、声色技艺较内人为次;“搊弹家”从平民中选出,学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弹拨乐器。

      音乐机构梨园,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开元二年(714),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演器乐的组织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因此又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歌舞大曲,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歌舞大曲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记录唐大曲作品46部,如绿腰(又名绿幺)、霓裳、春莺啭、破阵乐等唐大曲结构,(1)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节奏自由,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2)中序:节奏固定的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3)破:又称舞遍,节奏几次改变,逐渐加快,以舞蹈为主 宋王灼碧鸡漫志如此记载:“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 、入破、虚催、实催、兖、遍、歇拍、杀兖,始成一曲,谓之大便霓裳羽衣曲,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 白居易长诗霓裳羽衣歌,对此曲的表演有详细描述霓裳羽衣曲,宋代姜夔于1186年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书堆中发现了商调霓裳曲十八阕,他为“中序一阕”填了词,从而流传至今法曲,法曲本来是道教所用的法乐,玄宗崇尚道教,故将道教音乐纳入宫廷,并加以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歌舞形式。

      玄宗还专门在梨园中设立法部,由15岁以下的少女30人组成,称为“小部音声”,专门表演法曲法曲,法曲的音调与相和歌、清商乐有直接联系,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等,风格雅致代表作品有霓裳、大定、堂堂等曲子,隋唐的民歌已明显地分成山歌和小曲两种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则称“小曲”,又叫“曲子”,它们多是产生于城镇,反映市民生活的民歌有的则是来源于山歌、小曲,经艺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变文,佛教为了宣传教义,从南北朝以来就开始把经文和叙事歌曲结合,逐渐发展成一种被称为“变文”的说唱形式 现有当时传存的多种“变文”唱本,都是属于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内容有演释经文的,如法华经变文;有的并非属于佛经,但与佛教劝人行善行孝有联系,如舜子至孝变文;也有属于一般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的,如楚灭汉兴王陵变文、张义潮变文、王昭君变文,等等西安西郊的唐代说唱俑,一长须长者讲唱,神态幽默,两人伴奏,一人吹笙,一人作双手弹拨状,乐器已失,似为琴筝类乐器歌舞戏,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音乐形式 隋唐时期的歌舞戏:大面、钵头、踏谣娘、参军戏古琴音乐,古琴自南北朝产生“文字谱”后,经唐初赵耶利及晚唐曹柔等人改进,逐渐完成了“减字谱”,这对古琴音乐的传播是很有作用的。

      这一时期的著名琴曲,相传有陆龟蒙所作的醉渔唱晚、李勉的搔首问天、静观吟,陈康士原作、赵耶利改订的离骚以及梅花三弄等九霄环佩,唐代传世乐 器,全长124厘米 通体髹紫漆,有小 蛇腹段纹琴底上 方龙池刻“九霄环佩”,左侧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 庭坚”,右侧刻“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池下有“包 含”大印,印下刻:“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 新燕语,苍海老龙吟 ”,古琴音乐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南朝时已有此曲,至唐代时一直广为流传晋书中记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并为王徽之吹笛,称为“笛上三弄”,后被移植为古琴曲梅花三弄,存于神奇秘谱当中 由同一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也是乐曲标题“三弄”之由来乐曲的第二部分运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塑造了梅花在风雪中傲然屹立的音乐形象古琴音乐离骚,离骚,晚唐琴人陈康士所作乐曲共18段据崇文总目载:“依离骚以次声可见是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离骚内容而创作的琴曲,最早载于神奇秘谱琴学初津后记称“离骚曲意,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用音自然全曲中经常出现的音型是一个五度跳进的长音 :,西域乐器琵琶,又称“曲项琵琶”,东晋十六国时由印度传入我国。

      外来形态阶段:其形制为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演奏时横抱用拨子弹奏 琵琶名手: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段善本、李管儿、康昆仓、曹刚、裴兴奴等记谱法减字谱,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 “减字谱”较之于“文字谱”已经简便得多,它的出现使晚唐的陈康士、陈拙等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并且基本上沿用至今 明代张右衮在琴经一书中赞扬曹柔说:“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该曹氏之功于是大矣记谱法律吕字谱,用十二律律名记写乐音音高的记谱法,谱字注在歌词右边这是宋代赵彦肃所传的风雅十二诗谱之关雎谱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