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doc

29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226373550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avalAeronauticEngineeringInstitute,Yantai26400l,ChinaJAbstract:AstheleaderofChina’SPeiyangfleet.DingRu—chang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theSino-Japanesewalt-(1894一l895).However.hiseffectnotonlyresultedfromhischaracters.butalsowascontinedwiththeenvironmentalfactors.Itisshownthatafterthewarbrokeout.DingRu—chang.anundutifulleader,leadedhisfleetwithoutpowerfulstrength.highmoraleandre廿service.bywayofeitherblindnessorconservation.tonegativelyfightwiththeJapanesefleetthreetimes.Censequenfly.thiswall〞,andeventhewholewalt-.endedwithDing’SsuicideandcapitulationofthePeiyangfleet.Uponthenavalpractice,itisconsideredthatatthattime.intheChinesenavywastherenoleader,includingDingRu—chang,whofulfdledtherequirementofrnodemnavy.Keywords:DingRu—chang;thePeiyangfleet;theSino-Japanesewall-in1894.在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共有三次交锋,其中丰岛海战揭开了战争的序幕,黄海海战成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威海卫之战那么最终铸成了中国在整个战争中的败局.因此,参军事角度研究这场堪称海军制胜的战争,在中国方面就不能不考察北洋海军的表现,进而又必然要涉及到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评价.事实上,后世关于甲午战争的论着,几乎都对丁汝昌有或多或少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褒贬互见.观点的歧异,既是由于史料取舍,研究视角乃至评价标准的差异所致,也多少与沧者有意无意地以后世之观念和标准加以臧否有关从丁汝昌前半生的经历来看,他后来能够成为海军统帅实属机缘巧合.他l8岁投入太平军,后降湘军,旋即转隶淮军,统领过马队,官至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因朝廷裁兵节饷而解职回籍.在家赋闲数年后复出谋职,恰值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并物色海军统帅,遂于1879年被委为督操北洋水师炮船.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丁汝昌被正式任命为海军提督.其实在他统领北洋海军时,国内受过海军专业培训的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前几届学生已先后毕业,其中赴英国深造的海军留学生也已相继归国.但在李鸿章看来,这些学生官未经战阵,军旅资历尚浅,毕业不久就让他们管带战舰已属重用,遑论海军将才之选①.此外,李鸿章选择丁汝昌,显然也是为了更好地直接控制海军.①详见苏小东:?北洋海军管带群体与甲午海战?,?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85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毫无疑问,丁汝昌并不是海军统帅的适宜人选,而且他统领海军时已经43岁,这个年龄对于没有受过专业和专业根底培训的人来说,要在实践中精通近代海军这个技术性很高的专业军种显然是极为困难的.但因此就认定他始终是一个外行海军提督,未免有失公允.丁汝昌虽行伍出身,仅读过3年私塾,却晓畅文墨,能自己起草文函.细读其公私信函电稿,就会发现,他对舰队的日常管理,训练以及协调维修保障等海军业务已相当熟悉,且无不亲力亲为.惟因受自身条件所限,丁汝昌没有也不可能精通海军业务,对海军战略战术更是无从窥其堂奥.另一方面,丁汝昌为人随和,不拘形迹,故与部下的关系较为融洽;但这种性格与其专业素质缺陷相结合,又使他难以在受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留过洋的部下面前树立应有的权威.了解内情的时人指出:〞提督丁汝昌本陆将,且淮人,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①在战争爆发前夕,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张謇在写给户部尚书翁同和的密信中说:〞丁常与将士共博,士卒习玩之,亦不能进退一士卒〞,故〞丁须即拔〞②.张謇在1882年参与处理朝鲜壬午事变时曾与北洋海军有过较密切的接触,此时他与翁同和讨论撤换丁汝昌或有改变淮系集团控制海军的意图,但其对丁汝昌的评论还是言之有据的.战前的这次关于撤换北洋海军提督的密议,虽未立即付诸行动,却预示着丁汝昌将是战争中朝野共同“高度关注〞的对象.换言之,甲午战争对丁汝昌来说,将是他一生中最大也是最严峻的考验.但时人因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带着某种感情(或情绪)论人论事,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因此,后世论者在据时议评说丁汝昌时,还应注意了解甚至重建当时的语境;不但要研究丁汝昌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更要考察其周围各种因素对他的影响.一,不利的开局从理论上讲,北洋海军这支近代化的舰队,起码应是担负北洋区域作战任务的战役战术集团.而作为这支舰队的统帅,丁汝昌的战时职责应是根据上级的战略意图,作战方针和原那么,适时定下作战决心,或根据上级指令指挥舰队实施攻防作战.关于丁汝昌在甲午海战中的实际表现,需要考察的问题应包含两个层面,即首先中国最高当局是否有明确的包括指导海军行动在内的作战方略和方案,然后才能谈到丁汝昌的具体执行情况.实际上,当时中囤还没有建立起适应近代战争需要的军事指挥体制.光绪皇帝无疑是最高的决策者,为其决策提供咨询的是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或译署),具体负责指挥战事的那么是直隶总86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参战兵力也主要是他控制下的淮系陆,海军.军机大臣和总署大臣都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人,常常是议而不决,苦无对策.年仅23岁的皇帝也不懂近代军事,但他一开始就竭力主战.此外,慈禧太后虽已撤帘归政,却仍具有高于皇帝的权威,而她又是主和的(因为1894年是她6o大寿庆典).至于李鸿章,他一方面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不敌日本,一方面又对日本冒险发动战争估计过低,因此希望通过外交努力来化解危机.清廷虽主战,但一开始也曾对外交活动抱有梦想,希望既能防止与日本的军事冲突,又能保持朝鲜以及中朝关系的现状.于是,自1894年6月上中旬开始,李鸿章即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主要是请求俄,英两国出面调停,同时与日本进行多方交涉,总理衙门也与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进行了多轮谈判.但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有的努力均未奏效.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乞援请求,由李鸿章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等率淮军1500人赴朝协助镇压起义,又派北洋海军〞平远〞,〞济远〞,“扬威〞,〞操江〞等舰先后进抵仁川护商.不料,6月12日叶志超部在朝鲜西海岸南部的牙山一线登陆,6月16日不请自来的日军7000人即在仁川登陆,并有多艘日舰聚泊于仁川港.面对日本的军事挑衅和政治讹诈,李鸿章梦想以外交上的折冲樽俎来保全和局,惟恐局势恶化而不再增兵朝鲜,也未进行必要的战争准备和军事部署.在北洋海军的使用上,李鸿章最初亦无通盘考虑,只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被动地做些临时调度.6月18日,清政府派驻朝鲜总理通商事宜的袁世凯致电李鸿章,谓仁川日舰现增至7艘,中国军舰仅〞操江〞一船,“济远〞,〞平远〞,〞扬威〞3舰已先后转赴牙山,应请电商丁汝昌加派数舰前来,壮我军胆.李鸿章遂令丁汝昌在刘步蟾,林泰曾两总兵中酌派一人,统带数舰,速赴①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以下简称?中日战争?丛刊),第l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3页.丁汝昌是安徽人,而北洋海军军官绝大多数为福建人,如主要军舰的管带除〞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和〞平远〞号管带李和是广东人,其余均为闽籍.②?张謇致翁同和密信?(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以下简称?中日战争?丛刊续编),第6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49.一1450页.?丁汝昌与甲午海战?仁川防护①.6月25日,林泰曾自仁川来电,说风闻有5000日军即将到达仁川,请后路速备海军大队,并请调南洋军舰来北洋②.丁汝昌本不赞成分散使用海军,故提出将〞镇远〞等舰调回威海基地,厚集兵力以图大举.李鸿章当即回电训示:〞口虽添军,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林镇等害怕张皇,应令静守,相机进止,岂可遽调回威示弱?〞③第二天,林泰曾又电李鸿章,说军舰在仁川战守均不宜,拟留一二舰在仁川探信,余舰转赴牙山备战守,并请速派3艘鱼雷艇来牙山防护④.李鸿章调舰赴朝既是一种象征性行动,也有相机应变的考虑,但当他听到日本将派鱼雷艇攻击中国在朝军舰的传闻后,对军舰继续留驻仁川或移牙山是否妥当,也有些犹豫难断,遂又转询丁汝昌意见.丁汝昌认为,北洋海军根本不是日本海军的对手,只有集中兵力尚有与其周旋或拼死一战的可能.他的这一对中日海军实力比照的认识,其实也是北洋海军内部的一个根本共识.〞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在战前写给父亲的信中说:〞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所以舰队官兵的普遍心态是〞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⑤.正因为对己方力量缺乏信心,丁汝昌与李鸿章一样认为应防止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不同的是他反对分散使用有限的海军兵力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局势.6月30日,丁汝昌复电李鸿章,明确表示:…镇(远)’,’济(远)’等牢住牙山,纵备艇雷,万一失和,日必要截,音信,煤粮中阻,必被所困,兵分力单,两难济事.前请调’镇’,’济’,’(广)丙’回防,奉谕恐示弱,故未敢渎请,只得照林(泰曾)议筹备.愚见,水陆添兵必须大举,假设零星调往,有损无益.现拟仍申前请,将三船调回,与在威各舰齐作整备,候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直往,并力拼战,决一雌雄.〞⑥李鸿章终于同意调〞镇远〞,〞济远〞,〞广丙〞3舰暂回威海整备.因电报不通,丁汝昌与袁世凯和林泰曾都联系不上,特派〞康济〞号练习舰于次日前往仁川,并带去他写给袁世凯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韩事风波,半由未能慎始所致.然既势成骑虎,遏氛首重海军.能战之舰数本无多,假设萃群力以待战命,临时齐申伐挞,庶有以展效用之微长.假设以有限之精英,各踞一隅,一经事起,彼族必图要截.彼时外军缺乏为战,内军缺乏为援,两力均单.岂能济事?现奉相帅(李鸿章)电饬,将’镇’,’济’,‘丙’暂调回防,齐作整缮,以备大举.留’超(勇)’,’扬(威)’,’平(远)’,’操(江)’分驻牙(山),仁(川),似此彼族在仁水军,既无可生心,转足以滋其后路之恐.〞⑦按此部署,〞镇远〞,〞济远〞,〞广丙〞随即返回威海基地.以〞超勇〞,〞扬威〞驻牙山,留〞平远〞,〞操江〞在仁川.李鸿章虽同意调回〞镇远〞等舰,但在调动军舰的过程中,似乎对丁汝昌等海军将领的作战勇气产生了疑心.所以当丁汝昌7月4日请示拟于数日内率8艘军舰和2艘鱼雷艇探巡朝鲜汉江,大同江一带时,李鸿章毫不客气地回电指出:你〞带八船操巡汉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