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校训及其涵义.doc
6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 ”自古以来,学校对于被培养 者总是有一种寄托和期望, 为了实现各自的办学理想, 学校在办学中制定了各种 办法、制度、章程来约束和管理各项教育活动;其中,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于本 校教师、学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训诫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校训随着管理 对象的不断变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 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发展演变, 传递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 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 大学校 训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最概括、最简约、最凝练的体现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其出自 1914 年梁启超在清华所作题为“君子” 的演讲内容建校初期,在 该校任教的梁启超为同学们做了 《论君子》 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中 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 华学子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 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 忍刚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
如梁 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 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 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 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 君子应增厚美德, 容载万物北京大学校训“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 ”北大没有官方正式的校训,对此争论很大有人认为蔡元培提出的 "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算校训,但这个是对学校提出的办学方针, 不能算对学生的校训 也有人认为“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最能概括北大的精神,但没有正式化过, 而且政治性太强 改革开放后北大食堂墙上被刷上了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几个大字,因此有人猜这算是校训,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大认可这点估 计北大无官方校训的尴尬局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南开大学校训“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早在南开初创之时,严修便提出了“尚公” 、“尚能”的主张,并在办学过程 中一直践行“公能”二义 1934 年,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老校长张伯苓 化《诗经•鲁颂》中“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作为南开校训。
他明确表示, “允公”是大公,要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 “允能”是做到最能,要具备现 代化的理论才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也就是说, 南开的学生要同时具备爱国爱群之 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1944 年,张伯苓在“允公允能”的后面又加上“日新月异” ,要求“每个人 不但要能接受新事物, 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 不但要赶上新时代, 而 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由此形成了南开大学的完整校训天津大学校训“ 实事求是 ”天津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 ,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 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赵天麟任校长期间( 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近二十 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沿袭 至今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 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意为:办事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 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 是的精神, 对待科学技术知识, 端正学风 对昔日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 在治学、育人诸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 即办事求学, 要从 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
天津 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 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 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 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 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海交通大学校训“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上海交大在 90 年代初提出了“饮水思源”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 源,爱国荣校” 2006年 12 月,学校第五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学校建国 后的第一个《章程》,其中第 6 条明确规定:“本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 校饮水思源,简单的解释就是指喝水的时候要记着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人不 能忘本北周的庾信《徵调曲》 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 之句; 宋时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交 通大学的“饮水思源”传统,经查,最早出现的当属 1926年学校 30 周年校庆时, 在所举行的各项庆典仪式中, 有建立最早的师范班校友捐建的 “自流井” 落成仪 式,沈叔逵代表校友致词,说明开凿该井的意义是“饮水思源” 。
1933年 4 月, 学校 37周年校庆时,又有 1930届毕业校友捐资于执信西斋前建造喷水池, 喷水 池中为一石碑,上刻“饮水思源” ,石碑上置放铁铸的交大校徽这一建筑物后 在数十年的风雨中损毁, 1979 年又由学校在原址原样重新恢复长期以来, “饮 水思源”碑已成为交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 著名学者杨福家先生曾对交大的这 一校训赞赏有加:“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 “’爱国荣校’体 现了道德的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复旦大学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当年的复旦学子、 如今的复旦校长杨玉良将这样的心得与学生分享: 读书要 细,需进行文本之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对问题要有独立的 思考,即是近思;在人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 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中生活,也正是笃志的意思了时光回溯到 1913 年,复旦大学迎来了李登辉( 1872-1947)校长这位毕业 于耶鲁大学的教育家,在任 23 年,是迄今任期最长的复旦校长当年,他仿照 世界名校惯例, 为复旦定下了校训。
李校长将遴选校训的目标锁定在中华传统文 化这片沃土一一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先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子 夏》中选出,随后,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马相伯帮助遴选,在 1915 年复旦大学建校 10 周年时正式成为复旦校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则从复旦校训中抽出了“学”和“志” 两个字与复旦学生分享体会: 要学怎么样去问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要对“志” 作深刻的考虑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晓明在校训中, 看到了可由过去泛入今日的精神: 求知识, 求学问 ;注重学问的精神性品格 ;有社会关怀和天下关怀109 个冬去春来,代代复旦人对校训的实践,远比字面的解读要丰富得多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复旦人更是果敢而扎实地走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同济大学校训“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 老校训“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 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 团结、创新”,将“求实”与“创新”结合起来,倡导在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 基础上追求创新和超越。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 孙中山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 为了革命的需要, 他十分重视教育, 造就 一代振兴中华, 再造文明的人才 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 他倡议在广东设立 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 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 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 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 碑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 释,他所指 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 ,包括自然和社会科 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 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 文化知识的人才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 强调独立思考 他告诫青年,学、问、思、 辨的关键 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 发明,不是靠书本 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 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 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 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 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 而且必须要 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 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 要“专心做一件事, 帮助国,变成富强” 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 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 作为“好学校 ”: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 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武汉大学校训“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 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 早前身为“自强学堂” ,其名也取此意弘毅”出自《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 大,坚强刚毅我校 30 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 延续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 “修学好 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 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 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努力探求事物 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 国家作出新贡献重庆大学 第一代校训“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第二代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第三代校训“ 爱国家,耐劳苦 ,尚俭朴,勤学业” 2004 年 75 周年校庆之际,校方将“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这 十二个大字镌刻在了 A 区大门的两侧,作为了我们的第三代校训从一毛钱的 猪肉捐,到如今八十年的辉煌, 重庆大学走过了一条坎坷不断的道路, 同时也培 养起了坚韧不屈, 努力拼搏的传统精神 校方此举的用意非常明显, 为了让重大 的学子牢记重大这几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 经历的沧桑变化, 提醒着重大儿女 要牢记先辈们的教训,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完善自我,造福社会每 一个学子都应该铭记:今天,我以重大为荣;明天,重大将以我为荣如今,在人潮汹涌的菜园坝随着历史的变迁, 已经无法再追寻带当年重大的 痕迹了,但是“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开学校训却被再 度印在了重庆大学的碑墙上, 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指引着这所老牌大学前进的步 伐。
四川大学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首先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它反映了 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