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塞腰鼓发展研究.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89924619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38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安塞腰鼓发展研究    (西北政法大学体育部,陕西西安710063)摘要:安塞腰鼓是广泛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鼓舞艺术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法对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风格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安塞腰鼓表现形式独特,在我国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体育旅游等领域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提出加强管理、拓宽宣传途径、扩大参与人群、合理开发等建议,促进安塞腰鼓规范、健康、蓬勃的发展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安塞腰鼓;发展;对策[]G853/857[]A[]0439-8041(2013)09-0071-05安塞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安塞腰鼓,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它有机地将秧歌、武术、民歌等融为一体,风格独特,表现力精湛,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豪放、悍勇威猛而乐观的性格,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中国一绝”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安塞腰鼓的由来安塞古时为白狄游牧之地,秦汉时属高奴县,唐、宋时这里设堡为防,称为安塞堡,取“安定边塞”之意元蒙哥壬子年(公元1252年)改堡为县,称安塞县这里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战争在这里经常发生,出土的兵器和兵将的装备特别多,成为历史的佐证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各代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今天你能看到的腰鼓里头仍然保留着骑马蹲裆的姿态,仿佛让你看到古代的战士,骑着骏马,打着腰鼓,浩浩荡荡的在沙场上征战一样它的麻布缠腰、蹬腿踢腿和十字梅花,以及整个的动作和队形,都和古代战争有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安塞腰鼓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从陕西省甘泉县雨岔乡(雨岔乡原属安塞,1935年11月划归甘泉辖)和安塞县招安乡出土的宋代古墓腰鼓画像砖,以[]及宋代诗人范成大“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的诗句可以看出,宋代时期腰鼓在当地已经十分盛行。

      从解放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腰鼓一直是秧歌中的一个表演类别,名称也只是叫腰鼓或陕北腰鼓70年代末,有文艺工作者将腰鼓单独编排成文艺节目进行表演1986年,央视举办的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上,安塞腰鼓手组成的演出队首次打出了“安塞腰鼓”的称谓随着这次大赛中“安塞腰鼓”获得大奖和在1987年央视春晚中,安塞腰鼓再次以这一名称出场并获得巨大成功,安塞腰鼓开始名扬天下图1闻名天下的安塞腰鼓二、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一)安塞腰鼓突出了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特征安塞县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交通极不便利,自古就是边塞之地,战火频繁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安塞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的文化特色这里的人们与外界很少交流,多崇尚“武”之忠、义、勇,性格诚实、坦荡、粗犷豪放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劳动生产水平极低,敬神、祭天、镇疫、祈福是当地人经常举行的重要民俗活动正是这些极具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特征造就了安塞腰鼓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的风格特点,使其成为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1]二)安塞腰鼓内容丰富多样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多采用集体表演,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一般由“伞头”、“踢鼓子”、“拉花”三部分组成伞头”为腰鼓队之首,由两个人妆扮成“老者”,各举一吊缀有花穗的长把“灯笼伞”领队开路踢鼓子”为男角击鼓队,鼓者上穿紧身箭衣,下着紧口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系红绸带,强悍威武拉花”是女角秧歌队,舞者着彩衣,饰彩头,舞红绸,且扭且唱,矫健风流表演不受场地和人员的限制,街道上、院落中均可表演,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打法,形式上有“路鼓”、“场地鼓”之分,风格上有“文鼓”、“武鼓”之别表演时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极具观赏性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场地鼓”是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内容主要包括“踩大场”、“接后音”和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等表演时节奏较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等文鼓”鼓点清扬,节奏明快,动作娴雅、幅度小,多以即兴表演为主,重扭动身姿,活泼圆滑,类似秧歌的风格。

      武鼓”一般人数较多,场而宏大,气势壮观,欢快激烈鼓点沉重激越,节奏分明,动作粗犷奔放,以踢、打、跨、跃、蹬、跺为主重击鼓表演,既有“柔”的魅力,又有“刚”的气魄打到高潮时,鼓声、歌声交融一起,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感受三)安塞腰鼓奏法多变,鼓、舞结合完美安塞腰鼓呈长筒粗腰形,现有木质和塑料质两种,两面蒙皮,鼓皮为牛皮质演奏时用宽布带穿于鼓环中,斜挂在表演者的左侧腰间,双手各持一鼓棰相互交替或同时前后击鼓,并伴有舞蹈动作鼓点和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变化无穷,诸如起点、此点、流水、单点、花点、乱点、紧三棰等,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情绪腰鼓的动作分预备动作和基本动作预备动作一般有小踮步、滑步、十字步、小跳步4种,基本动作有有缠腰、过裆、下岔、连身转打、平步大缠腰、弹跳过裆鼓等20余种其中三脚不落地、打八岔、鹞子翻身等难度较大,作来不易图2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击鼓和舞姿的结合具有以下特点:1.鼓手有股能劲表演时,舞者仪态潇洒,舞姿挻拔,加上情不自禁微摇头、晃肩、扭腰,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做到了有机地统一,达到了神形兼备,精气合格2.挥槌有股狠劲舞者双手挥槌舞动时,都将鼓槌甩开,做到狠而不蛮、挻拔浑厚,同时又不失其细腻的风度,使双手交替击打出激动人心的鼓声和节奏变化。

      3.踢腿有股蛮劲安塞腰鼓的踢腿、跳跃动作很多,无论大踢、小踢和蹬腿,都有股“蛮劲”,突出了腰鼓的粗犷动律4.转身有股猛劲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踢腿的蛮劲与转身的猛劲,构成了舞蹈表演的有机整体,突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风格5.跳跃有股虎劲安塞腰鼓的动律形态复杂,跳跃的幅度较大舞者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增强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上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真有股龙腾虎跃之势,蛟龙出海之力充分显示了舞者们具有顽强拼搏精神6.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安塞腰鼓雄壮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气势磅礴、扣人心弦,令表演者和观赏者都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感受,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四)安塞腰鼓伴奏音乐、服装独具特色安塞腰鼓的音乐伴奏主要包含打击乐和吹奏乐打击乐包括大鼓、大镲、小镲、锣、小锣等,在腰鼓活动中起着指挥、领衔的作用,腰鼓表演时的快慢起伏都通过打击乐控制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大、穿透力强,适用广场表演,是伴奏中的主要乐器小锣、小镲等均属色彩性乐器,使得整个伴奏热情明快、富有活力吹奏乐主要是唢呐,唢呐声音宏亮、圆润、质朴,具有典型的陕北风味唢呐吹奏时与腰鼓的击打声协调一致,起到相映生辉的作用,曲牌有“得胜回营”和“民歌”之类。

      一首曲牌可反复演奏,也可与其它曲牌联缀,以达到与舞蹈紧密联合,烘托表演氛围目的腰鼓小场表演时,特别是打文鼓时,在一定场合,其它乐器全停,由唢呐单独演奏,腰鼓队员边打边扭,别有一番风趣安塞腰鼓表演的服装经过不断演变,现在女装一般用大碎花布,男装则有无袖马甲和长袖2种,颜色有红、白、黄三种这种服装的布料,颜色,样式无不展示出黄土高原的气息与特点,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图3安塞腰鼓的男装和女装三、安塞腰鼓的功能与价值(一)健身、娱乐功能安塞腰鼓通过鼓乐将武术、体操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舞者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练习时间可长可短,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层的人进行练习[2]它的主要运动形式由跑、跳、扭、转、跺、摇、跨等构成,动作强调“六劲”—摇头摆肩的能劲,两膀挥槌的狂劲,踢腿放叉的蛮劲,疾如旋风的猛劲,跳跃跨转的虎劲和全身使不完的牛劲这种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健身运动,对练习者的协调性、柔韧性、力量、耐力以及艺术表演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具有极强的健身价值另外,由于舞者在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欢快、满足、向上的情境中,情绪得到了宣泄,心情得到了放松,心态得到了调整,所以在健身娱乐的同时也达到了健心的目的。

      二)表演、竞技功能过去,安塞腰鼓多由群众自发组织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活动时间,并且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腰鼓队在伞头的带领下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进行表演,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利者先走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这种表演和竞技的形式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娱活动,而且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解放后,人民群众在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安塞腰鼓得到了新的发展,并使这支诞生于黄土地上的艺术奇葩走出了大山,真正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从1951年在天安门广场表演后,先后在国内和国外参加了多次比赛和表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每逢国家重大盛事节庆,安塞腰鼓都是不能缺席的元素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2009年10月1日,由1020名安塞县农民表演的《欢乐道情》安塞腰鼓表演方阵作为唯一一支京外队伍参加了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安塞腰鼓表演那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图4国庆60周年安塞腰鼓《欢乐道情》表演(三)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功能安塞腰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