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庆白族文化.pdf
6页鹤庆白族文化摘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正文 : 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 鹤庆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其中以白族为主而我就是鹤庆县的白族姑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们鹤庆县的白族文化我的家乡鹤庆县,一个国土面积两千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 县城海拔两千米, 气温比较适宜降雨量充沛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子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 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 136 千米,距丽江市 39 千米、丽江机场 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 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 “ 泉潭之乡 ” 、 “ 鱼米之乡 ” 、 “ 中国名兰之乡 ” 由于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所以通过“茶马古道”使得文化得以向外传播而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更是独具风味,让人垂涎三尺; “ 小锤敲过一千年 ” ,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 曾被文化部命名为 “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在 2010年九月,更是被授予国家 4A 级景区的称号。
鹤庆是属于白族和纳西族的交界地带,虽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但在其中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在语言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鹤庆方言又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绝大部分使用白族语, 通用汉语文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未形成白族的书写文字)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在白族的服饰上, 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而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下着蓝色宽,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都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 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 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在古代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更美的意向其中,在我们鹤庆,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的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的服饰比较艳丽。
就以年轻姑娘的服饰为例,上衣多为红色或浅色的襟衣或衬衣,紧釉管上绣有各色的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塑腰身,头梳独辫,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再缠于红头绳,左侧在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穗,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在节日方面, 以火把节为例 火把节在鹤庆白族语中叫福旺午 ,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 节日当天, 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到了晚上,则是小孩的天地,他们手举火把,互相玩耍,跟着大人们一块外出闲逛,进行打跳,甚是欢畅。
在饮食习俗方面,鹤庆出名的有“鹤庆八大碗” 、 “鹤庆三件宝” 八大碗 ” 是鹤庆各族群众遇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贺生祝寿等红白大事待客的传统宴席 ,通常为五个荤菜、三个素菜 ,外加一个拼盘和一道小汤 ,寄寓 “ 丰衣足十 (食 ) ” 之意 五碗荤菜为 :红红火火 —— 红曲米粉染色的大红肉 ,香而不腻 ;万象更新 —— 炖膀 ,膀似大象故得名 ,是滋补佳品 ;寿 (瘦 )比南山 —— 煮酥肉 ,酥肉多以猪瘦肉炸酥而成 ,肉香色鲜 ,酥而不散 ,吃之别有一番韵味 ;一帆风顺 —— 千张肉 ,先卤后蒸 ,用干腌菜垫底 ,香甜而不腻 ,回味甘酸 ;五谷丰登 —— 粉蒸肉 ,上盖红蒸肉薄片 ,下垫炒米面混拌的洋芋、南瓜、黄豆芽、茴香、蚕豆 ,五色五味 ,色味双佳三道素菜 :煮竹叶菜和黑木耳各一碗 ,竹叶菜又名 “ 龙须菜 ”,黑木耳俗称 “ 凤衣菜 ”,人们依形冠名 “ 龙凤呈祥 ”,倍增雅趣花豆去皮煮烂 ,兑以骨头汤调味 ,豆香汤鲜如飞雪无瑕 ,命名 “ 雪兆丰年 ” “ 八大碗 ” 宴中的拼盘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三件宝”是乾酒、火腿、猪酐酢这三件宝是有客到鹤庆,主人家迎客必备的关于鹤庆乾酒, 在民间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和神秘意韵的故事, 这酒据说是乾隆老儿下江南那阵子, 在一次晚宴上, 品了鹤庆出产的西龙潭酒后, 觉得味道醇厚中,有一股子清冽冽的感觉;回甜中,有一种山野的清香。
那品遍了天下美味琼浆的乾隆老儿,品了一口后,居然啧啧称赞道: “ 这真是天下少有的美酒啊!杜康在世,也未必能酿出这般美酒 ” 于是就将这种酒,御封为每年进贡朝庭的贡品,定期按时呈贡 这酒名也就取成了乾酒,言下之意,这酒的专利拥有者,就他乾隆老儿了在民族文学方面,鹤庆有名的是唱曲鹤庆人把唱白族民歌称为“对曲子”, 又因鹤庆白族民歌在演唱时,大多数为男女即兴发挥演唱, 故又称“田埂调” 当地谚语有“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的说法 鹤庆白族民歌大多以爱情为题材, 曲调哀婉缠绵,语气铿锵, 其风格流派自成一类, 迥导于其它地区的白族民歌每句字数大多为“七、七、七、 五”字的结构(又被称为“山花词”或“大本曲”) 而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段落句式大多为两句或四句的七字句,少部分穿插入八、九字句不等,部分句式在演唱过程中增加了语气、韵律转换的衬词, 或以衬词来作韵脚 如“ (阿小尼) 妹, 隔山 (尼)听到(嘿)铃铛响,(格是口罗 我尼小阿哥),不知阿哥(尼)去哪里?”鹤庆白族民歌是一种对口民歌, 男女用汉语对唱或夹杂有白语或白语衬词对唱在文化艺术方面,鹤庆的雕刻艺术非常出名有木雕、石雕、银雕等, 在这里介绍的是木雕。
鹤庆传统木雕题材非常丰富,按其属性可分为人物、动物、山水、花卉、吉祥文字、诗词歌赋和其它七大类 按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浮雕、 阴雕、 透雕、 圆雕和镂空五种其中浮雕是在鹤庆古建筑雕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 如鹤庆文庙、 部分民居的梁、柱、 门窗和隔扇等的雕刻,多数采用浮雕工艺 其中有龙头、 凤凰、 牡丹、 人物等, 这类图案在木料上呈凸起,如同篆刻的阳文 (朱文) 印, 其层次和立体感强, 达到一种造型朴素、古拙优雅、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以上就是我们鹤庆的白族文化大概介绍关于我县白族文化,我想说的是,发展民族特色,培养先民情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积极发展民族事业,使其在保留先民传统的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等能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让鹤庆成为白族文化的最亮点参考文献 :《白族饮食文化》 -- 《大理日报》《关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状与保护和利用的调查报告》学校: 鹤庆一中姓名: 段月琴班级: 233 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