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工程应用与实训概念与基础课件.ppt
32页概 念 与 基 础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 1. 人体工程学定义 2.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 3. 人体工程学的源流与发展了解自己——人 1. 人的结构尺寸(静态尺寸) 2. 人的功能尺寸(动态尺寸) 3. 人体的比例 4. 重心 5. 人体尺寸的差异 6. 人的心理空间尺度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1. 人体工程学定义•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又称人类工程学、人效工程学、人机工程学,宜人学等源出希腊文“Ergo”,本义是“工作、劳动、规律、效果”,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门研究人与机(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学剖止惴海猩硌А⑿睦硌А⒚袼鬃诮萄У取2.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科技和空间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中,人体工程学者应用上述学科知识进行设计,以达到人类安全、舒适、健康、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3. 人体工程学的源流与发展•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一词的概念,是1857年由波兰著名教授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提出的到了20世纪初,西方的机器工业生产飞速发展,英国人泰罗为此提出并设计了一套研究工人怎样去操作机器和工具才能更加安全、省力、高效操作的方法和制度。
这就是常说的泰罗制,它被公认为是人体工程学的始祖到了二战时期,基于战争的需要,对人体工程学才开始了系统的研究,以德国的海里格为代表,他撰写的《手与机器》和《用较好的把柄才能干好工作》两本书,从理论上对人体工程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尽管人体工程学的起源至今已近百年,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与应用也普遍地成为当今设计师们在设计思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实际上,无论中西方,早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在制造打磨劳动工具、生活器皿、建造自身生存环境等时就已开始了对人体工程学的运用(1)劳动工具的运用•人类的早期,由于自身生存的需求,在适应自然环境和围捕猎物求生存时,必然要自发地制作出使用方便、顺手的劳动工具,以求安全、舒适如在“围山打猎”时,人们在投掷树枝、锐利的石块时,虽然对动物的杀伤力较强,但同时,对自身的手也有一定的损伤,带来诸多不便所以,人们就将手掷握树枝的部位打磨光滑,或是将较锐利的石块绑上打磨后的树干做手柄,使手握得更稳,投掷更加有力,命中率更高(2)生活物器的运用•制造物器(早期的土陶)是为了储备人类必须的生活物品,特别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水”为了便于搬运和储藏,人们在制造土陶时,考虑到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陶罐等物器的提手、耳扣、瓶底、瓶身等的设计上,将搬运的省力性、放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握提的舒适性等一些因素应用了进去。
(3)兵器的研制使人体工程学的应用加快•兵器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如何提高兵器的安全性,使用的便捷性、舒适性,设计中“人”的因素是必不可缺的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双方交战,多是近距离的兵器的设计是否符合人的尺度和行为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很早就对这方面有所认识和研究据西汉《周礼·考工记》记载:在制造多类兵器时,要根据人的高度、手臂大小、力度来考虑兵器的长短、大小及轻重,特别是手握拿部分,这样使用起来才能顺手、便捷(4)一战推进了人体工程学的研究•20世纪初,在英、法、俄与德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有很多的士兵受伤,不能继续参战这些士兵并非全部是在战场上被对方击伤,而是自伤的居多观察发现其原因是当时步枪的枪托设计是直的,没有考虑到与人的肩锁骨相吻合,故士兵们被枪的后挫力所损伤此事引起了从事武器研究制造的人们的极大关注,从而开始对人体工程学有目的性地研究5)二战时期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更趋向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吸取了一战时期武器制造的经验,许多兵器工程设计师在研制飞机、大炮、军舰、新式武器和装备时,不仅从人的生理结构去考虑,更着重从人体测量、人的心理学、仿生物学、环境生理感受等学科去分析研究“人的因素”,使兵器操纵起来更便捷,进一步减轻了使用中产生的疲劳感,于是兵器的威力更大。
(6)现代人体工程学日趋完善•随着人们对人体工程学的不断研究,人体工程学的应用已经深入与“人”有关的各个领域,从人们的居住、工作、学习的室内空间环境,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家具设计,到现代多类型的工业产品、生活产品的设计,都离不开人体工程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体工程设计更是密不可分,小到我们常用的计算机鼠标的设计,大到载人的航天飞机的设计,以及现代人类所居住的室内建筑装饰和公共环境空间的设计,无论从实用还是美观的角度都已从人体的生理机能进一步拓展到人的心理感受这体现出了现代人体工程学追求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率的“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了解自己——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已经成为多类设计的基础平台设计工作者(无论是室内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日用生活用品设计等),要想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就应该掌握人体工程学,而人体工程学又是建立在“人”的生理结构、心理感受等基础上,所以,要想做好设计,首先必须了解人的基本测量尺度、人体比例关系、结构尺寸、功能尺寸、心理空间、重心等人体因素1. 人的结构尺寸(静态尺寸)•指静态下的人体尺寸,它是人处于一个固定、静止状态下的标准测量尺寸,通过对人体的多部位的不同测量:如人的身高,手臂的长度,腿的长度,内外膝关节的高度,坐高等,去了解人的基本结构尺寸,才会知道:为什么衣柜的厚度通常在600mm,坐椅在380~420mm之间;鼠标为什么设计为圆弧型;课桌高度是720mm等。
2. 人的功能尺寸(动态尺寸)•指人在进行某种功能活动时,通过人体的多部位的关节,肌肉的伸屈、转动、推拉与人的肢体协调,共同完成功能活动所产生的范围尺寸人在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一种活动的形态,而非绝对的静止状态那么,与人相关的很多空间范围内,物具的大小、高低的尺寸设计都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体活动的因素,才能使人的活动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例如在设计餐厅内餐桌与餐桌之间的人行通道的空间尺寸时,不能只参照人的结构尺寸,还必须考虑到餐桌和服务员端菜盘时活动所需的范围尺寸;再如:在淋浴房设计中,其尺寸不等于人肩宽的结构尺寸如果是这样,人在里面就会无法活动3. 人体的比例•人体比例关系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单个人体自身身高、肩宽及上肢、下肢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指个体与他人和群体间在多部位间相比的比例关系•通过身高和肩宽,我们就可推算、设计出其他物体的尺寸比如,我们知道了成人身高常在1700mm左右,而膝关节内高在380~420mm之间故坐椅均设计在这个尺寸内,我们坐在上面时,双膝约成90度,当我们坐着,双手平放在桌面上时,肘关节离地面约720mm这样我们才会感到舒适而不疲劳,桌椅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人感到酸胀。
由此,我们就可推断出所有的坐椅和桌面的设计高度尺寸了,当然,由于性别(男女)、年龄(老人、成人、儿童)、种族(白人、黑人、黄种人)不同,也会带来人体比例尺寸的差异:如小学生用的桌椅尺寸与成人用的桌椅尺寸是不一样的;篮球运动员使用的床应该与常规的床不一样设计者了解这种人体的差异,才能更合理地使用人体尺寸的数据,让设计达到最佳的预期目的4. 重心•重心可以看作是人体全部重量集中的点,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静止状态还是在活动状态时,设计中都存在一个重心问题人体一但失去了重心就会跌倒,产生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室内外环境和家具设计中,重心的尺寸更值得重视,例如栏杆的高度,应该高于人的重心,才会具有安全感,因为一般人的重心在人体的肚脐处,如果发现栏杆比肚脐还低,就会产生恐惧感,如身高在1000mm,则重心在560mm,平均身高为1700mm,则人体的重心为950mm这就是为什么栏杆、窗台的高在这个尺寸上的原因(如图)•另外,重心还因人体位置和姿态的变化而不同,现在的家具设计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各种椅子的设计,四条腿的椅子一般稳定性较好,三条腿、一条腿的椅子就存在着重心设计的问题此外,人体的重心并非都在座面的中心,而是随人的坐姿移动而变化的(如座椅、大班椅等)。
作为设计者,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如图)5. 人体尺寸的差异•在具体的设计中,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一些人体共有的基本尺寸和人体资料的简单积累,而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和环境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影响人体尺寸的诸多复杂因素,为此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由于遗传、人种、经济条件、环境等影响,形成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很多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种族的差异•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因其生存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遗传基因等特质不同而形成了体形特征、人体比例、身高的绝对值等明显的人体尺寸差异,如从越南人的平均身高1605mm到比利时人的平均身高1799mm,高差幅度竟达到了194mm甚至在相近和相同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我国北方人的平均身高比南方人的平均身高要高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体差异(2)世代的差异•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子女普遍比父母长得高近百年的观察所得到的数据表明,欧洲的居民每十年普遍身高增加10~14mm这种世代差异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家庭的收入条件、营养状况等对身体发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世代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对于预测未来设备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年龄差异•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时,体形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变化非常明显的时期是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人的身高增长得非常快,女性一般在20岁、男性在30岁左右才停止了身高的生长尔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身高开始减缩,但体重、宽度及围长尺寸却开始增加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年龄段的差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由于儿童好动,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设计一些公共环境(如幼儿园、学校等)和儿童用具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安全性和舒适性如5岁儿童的头部直径尺寸约在140mm,所以栏杆的间距设计为110mm才能阻止儿童头部钻过,以免发生危险•另外,随着人的寿命增加,人口老年化越来越明显,在设计一些家庭的空间环境和家具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高减缩,身围加大,肌肉力量退化,手脚所能触及的空间范围变小,弯腰蹲下较困难等身体特征,才能适合老年人使用,更加“人性化”(4)性别差异•男女两性身高等差别在10岁前极小,之后才开始出现一般妇女的身高比男子约低100mm左右由于妇女的身体比例与男子不同,其臀部较宽,肩窄,四肢较短,所以在设计妇女日常所使用的物具时,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5)障碍差异•目前,各国都有一定比例的残疾人,残疾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有行为障碍的人。
特别是乘轮椅的患者失去了行走能力,更多是自己用手来推轮椅,所以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到患者坐时的特有姿态和手臂能够达到的距离,还应该将轮椅的构造和行道、门口等结合在一起考虑对于盲人,除了其他的牵引行为方式之外,也应考虑到通过盲人自身的脚手触觉系统去帮助盲人完成行为,如大街和公共地域的地面盲人道的设计等6. 人的心理空间尺度•心理尺度,主要是针对室内环境中人从心理的感受上对于群体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共识或相同的心理距离反应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满足人们心理尺度需求的设计基础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希望不被外界所干扰或妨碍所需要的生理和心理的范围,这是人的一种自我维护的能力,但更多的是人与他人和群体进行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心理尺度(距离),也要考虑到,在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环境场合下产生的距离上的差异•为此,人类学家赫尔(HallE.T)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这为不同环境场合下人体的行为需求提供了合理的设计依据如:亲密的人际间设计,距离(在450mm)靠近才能体现反之,对陌生的公众人际交流,拉大空间尺寸为佳(2)私密性和尽端趋向•私密性是人们希望在生活的相应空间范围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与外界进行隔绝的要求,以达到自我空间的存在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如餐厅的雅间、KTV的包房、厢式雅座、卧室等设计为了达到这种私密性的需求,人们在进入餐厅时大多喜欢是选择尽端和人流稀少、相对隐蔽的地方,以免受到过多干扰为了满足人们的“尽端要求”心理,餐厅的位置设计多为靠墙而设(3)依托与安全感•所谓依托,就是室内空间中的构架支柱,稳定的实体和壁面,它是人们所能依靠的地方,往往在宽大的候车厅、站台,人们常常是聚集在厅或站台的柱子附近,并非站在门旁和过道因为在柱子或墙壁边,人们会感到有了“依托”,从而具有了“安全感”,所以,“依托”是安全感存在的基础•安全感无疑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以“依托”为前提的(4)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众行为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归属表现形式,目的是寻找一种认同和安全感在开阔的空间中,人们总是希望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去,以获得相应的认同和满足对安全的需求。
当一些公共场所(商场、影院、娱乐场所)突然发生意外灾难时,人们往往会失去自我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盲目地跟从人流跑动,不管去的方向是不是安全疏散口,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同时,人们身处黑暗之中时,总是向着有光的方向而行,因为光给人带来希望,带来安全这种趋光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设计者在设计公共环境时,应充分地注意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在空间、照明、音响等设计上,加强对通道的流向做指示引导从众与趋光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