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肋钢筋五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docx
2页带肋钢筋五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吴立红摘要:介绍了津西特钢螺纹钢厂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包括孔型系统的选择、工艺件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五切分轧制工艺技术的成功应用,将©12带肋钢筋产量明显提高,同时吨钢综合能耗也大幅度降低关键词:棒材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应用效果1 车间生产工艺简介津西特钢螺纹钢厂二线全轧线共有18架轧机,分粗轧、中轧及精轧机组,全部为无牌坊短应力线轧机,平立交替布置整个轧线采用全连轧,1#—12#轧机采用微张力控制,在精轧各架轧机之间均设置活套,实现无张力轧制在中精轧后各设置水冷装置,实现控轧控冷轧制2 五切分工艺2.1 孔型系统设计五切分轧制特点:①变形严重不均匀性切分楔处的压下量远大于其它部位;②切分变形延伸系数小;在切分孔中轧制时,槽底比切分楔处的压下量较大,且金属由于切分楔处宽展方向的水平分力较大,属强迫宽展,故整体延伸比宽展较小;③五切分轧制时,在预切和切分孔型中,按宽展方式轧件可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且两边为强迫宽展,轧件中部属限制宽展因此,压下量相同情况下,轧件中部比两边的延伸较大为保轧制稳定,切分后各根轧件面积必须相等或相差极小;④切分楔角的设计要合理,过大会切不开,过小会使切分轮受到过大的夹持力,使其负荷加大;切分带厚度应与辊缝相近,且留有一定的宽展量。
2.2 五切分轧制设计原理五切分轧制技术源于两个三切分,其原理是在精轧机将来料轧制成扁坯后,再利用特殊孔型的轧辊和相配套的导卫,把扁坯加工成五个面积相同且并联的轧件,最后在切分道次上将其切分为面积相同且独立的轧件五切分的关键是:要保证切分带的表面质量;在成品上切分带处不能有折叠;切分的速度与轧制速度一致[1]五切分孔型系统五切分的关键是设计精轧区的孔型系统我厂经多次与实际生产工艺过程结合,确定了K7〜K3采用平孔一平孔一立箱孔一预切孔一切分孔,同时为合理分配各道次参数,达到切分轧制孔型最大限度共用,减少改规格换辊架次孔型设计的关键如下:(1)K7、K6为平孔K7为平辊主要是用于将来料压扁其充分利用了自由宽展、压下量大的特点,降低了K6磨损速度,避免料型沿宽度方向上厚度不均,导致成品中线过长2)K5为立箱孔,其主要对13架料型进行规矩,压下量较小,延伸系数一般在1.08〜1.13通过对K5轧机的辊缝调整,使K4轧件为尺寸、形状均合格的扁矩形,保证预切后得到面积均匀的五线3)K4为预切分孔,此道次延伸系数为1.26〜1.33,考虑其稳定性,中间三线比两侧略大,一般为1.5%〜2.2%切分楔处远大于槽底处的压下系数,两楔间距过小,造成预切分楔磨损严重;过大,会造成切分孔的切分尖磨损过快,易导致炸槽,一般为5〜7.6mm。
预切分楔角度一般为68°〜76°,其间距比K3小0.1〜0.3,切分楔过渡圆弧半径一般为1.4〜1.7mm4)K3为切分孔,主要是对轧件的料型和切分带进行规整、加工,为五线切分做好准备其延伸系数为1.15〜1.26选择中间三线比两边线的截面积大0.6%〜1.0%,切分带厚度为0.8〜1.0mm,切分楔角度为52.5〜60°,切分尖过渡圆弧半径为0.7〜0.9mm3 五切分常见问题3.1 切分刀粘钢分析(1)切分轮切偏或没对准轧槽导致料与切分轮不能对正而切偏,造成切分带过大,与切分刀发生摩擦,引起粘钢2)切分刀冷却不好,切分导卫必须保证冷却,尤其是切分刀,正常生产过程中因坯料,轧槽磨损等原因,造成轧件切分带形状不规矩,与切分刀摩擦粘在两边3)来料过大或过小,切分轧制遵循楔形斧头原理,来料必须与切分架次切分楔处角度匹配否则导致切分带过大,切分带与切分刀发生摩擦,引起粘钢4)关键架次导卫梁和导卫未对正轧制中心,切偏如预切分或切分架次5)切分刀间距不合适,就会出现轧件与切分刀发生摩擦而粘钢3.2 切分线差产生分析(1)预切分或切分架次进口导卫没对正轧线,偏向一侧,此时来料被切分后偏向的一侧断面积大,导致此线成品长度长。
2)两侧辊缝不一致由于15—18架两侧辊缝控制不一致,辊缝大的一侧孔型面积就大3)12—16架次料形控制有问题,造成料形比预切分或切分架次的进口导卫轮间隙过小对轧件失去了夹持力,轧件来回摆动,线差不稳定4)孔型磨损不一致由于轧槽冷却不一致,前道次料形不规矩或导卫安装不正确使导卫直接接触到孔型,从而导致孔型磨损严重的一线断面积就会增大5)预切分或切分架次进口导卫本体底座松动,或导卫横移装置底座大螺栓松动或进口导卫两侧支臂活动量不一致,造成轧件来回摆动,线差不稳定应用效果切分轧制技术是一种投资少、收效大的轧钢工艺与四切分对比,机时产量提高了约22%,吨钢电耗降约13%,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徐春,王全胜,张弛•型钢孔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0.⑵张忠峰,袁永文,赵衍鹏等.12mm带肋钢筋四切分轧制生产工艺开发[J].山东冶金,2008,30(05):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