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静态空间设计理论.doc
9页第一章 园林静态空间设计理论风景透视原理及设计1、不同视角的风景感染①仰视高远 :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为大于 45°、 60°、 90°时,由于视线的不同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严感若大于 90°,则产生下压的危机感这种视景法又叫虫视法 在中国皇家宫苑和宗教园林中常用此法突出皇权神威, 或在山水园中创造群峰万壑、小中见大的意境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中心建筑群,在山下德辉殿后看佛香阁,仰角为 62°,产生宏伟感,同时,也产生自我渺小感②俯视深远: 居高临下, 俯看大地, 为人们的一大乐趣园林中也常利用地形或人工造景,创造制高点以供人俯视绘画中称之为鸟瞰俯视也有远视、中视和近视的不同效果一般俯视角 <45 °、 <30°、 三远视景都能产生良好的借景效果, 根据 “佳则收之, 俗则屏之 ”的原则, 对远景的观赏应有选择, 但这往往没有近景那么严格, 因为远景给人的是抽象概括的朦胧美, 而近景才给人以具象细微的质地美2、对景、透景、与障景1)对景、透景的具体要求:对景-与园外对景:a.与园外的主要风景点和古迹名胜取得对景,园内应该选择透视外景画面最精彩的位置,提供游人逗留的场所,这些外景可对的风景点,其局部建筑布局在朝向上应与远景相对应b.园林内部布局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互为对景关系,互为对景关系,互为烘托、观望、增加双方艺术评价,如杭州西湖孤山与雷锋塔,吴山与保淑塔等互为对景.对景-园内对景 :a.严格对景: 两风景点的建筑群主轴, 方向一致, 位于一条直线上, 朝向正相向, 一度不偏,如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与昆明湖岛上的涵虚堂对景b.错落对景:两者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不一致,朝向不是很正面相向,有某种偏斜如拙政园中香洲与见山楼对景,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对景 2) 透视线的处理:园林规划中,虽然安排了对景,但由于某些原因,互为对景的风景点阻挡了,就不能互为透视, 所以在平面规划阶段, 在处理对景时, 要把主要风景点的透视线不仅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的立面空间关系上.要保证没阻挡视线的景物。 作图时,透视线的设计,既要在平面图上画出,又要作出断面草图加以核对互相的透视关系规则园林-常常与直线的园路,规则的草坪、广场、水面统一起来自然园林-常常与河流水面、园路、草坪统一起来这样可以避免降低园林中乔木的栽种比例在风景区森林公园,原有树木很多,需通过精心的安排,采伐掉不健康的树木来达到开辟透景线的作用 3):障景概念: 把园林风景中不佳的景物屏障起来,叫障景手段: 常常利用建筑、 土山、 假山、乔木、灌木, 有时综合运用, 其中用植物做屏障最经济3、添景、夹景、框景、与漏景添景: 当风景点与远处的对景间,没有中景, 近景的过度,这样的风景点就缺乏景深的感染力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添景夹景: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线很宽, 而整个画面平平, 所以用夹景的办法把左右单调的风景屏障起来,留下最精彩的画面,从左右配景的夹道中透入我们的视域,叫夹景框景 :“框景 ”是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门、窗洞、框架或者由乔木树冠饱合成的透明缝隙,把远景范围起来形成一个画框,给人产生错觉,把现实风景升华为自然风景漏景: 是由框景进一步发展来的,中国园林中,围墙和穿郭的侧墙上常常开辟许多漏窗,来透视园外风景4、园林景深的处理(1) 留出最大的透景距离:在处理风景点的前景时, 要尽可能选择有深远透景线的方向作为前景, 透景线本身的绝对深度大,风景的景深感染力就越强。 当由于许多因素,前景的绝对深度不大时,就得用以下的办法来加强景深的错觉如:( 2) 前景的层次安排:在单调的前景为一片空旷水面和草地时,如果在前景中展开的景物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分层结构,就能引起空间深远的错觉 3) 色彩及明暗处理:用空气透视原理可以加强景深的感觉 4)其他错觉的运用:在古典园林中,空间一般很小,采取实中有虚的方法,来制造景深的错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景物都需要有层次处理,这要视造景的要求而定,如需要开朗景观,则层次宜少或无层次,如大草坪或交通岛的绿化设计等空间性格1、对园林空间的理解园林空间既有别于有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建筑空间, 又不同于广袤无际的旷野和大海 但它却能融建筑空间与广袤的宇宙于一体园林工作者利用地形、水貌、岩石、植物、建筑及构筑物创造出形形色色的空间, 这些空间既相互封闭, 又相互渗透; 既是静止的, 又是流通的并通过廊、 桥及路把各个空间联系在一起, 通过门和窗使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通过降低游人视点的位置,融宇宙为一体2、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 1)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是开敞空间,开敞空间所见的风景是开朗风景。 2)闭和空间与闭和风景: 人的视线被周围景物屏障的空间是闭和空间,闭和空间所见的风景是闭和风景 3)纵深空间与聚景 :凡两旁有建筑、密林或山丘等景物的道路、河流和峡谷等所形成的狭长空间叫做纵深空间 纵深空间把人们的视线很自然地被引向空间的端点, 这种风景叫做聚景静态空间功能设计一、人的行为类型1、按社会特征分人的行为按社会特征来分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必要性行为、自主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必要性行为: 就是人类因为生存需要而必须的活动, 比如等候公共汽车去上班就是一种必要性行为,必要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受环境品质的影响自主性行为:也称为选择性行为,就是诸如饭后散步、周末外出游玩等游憩类活动,自主性行为与环境的质量就有很密切的关系社会性行为: 也称社交性行为 朋友聚会或俱乐部的会员活动等都属于社会性行为 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它是一种集体的选择,但同样与环境的品质有相当大的关系2、按活动特征分可分为独立性行为、群体性行为以及公共性行为3、按活动形态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二、行为与园林空间设计1、边界效应一般来说, 边界是众多信息汇聚的地方, 它具有异质性, 是变化的所在,容易产生特殊的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界效应。 在自然界中, 优美的风景往往集中在地球板块的边界 又如水与陆地交界的水岸地带,地形层次丰富、动植物类型多样, 容易形成不同于其他场所的美丽风景从人的心理出发, 人类容易对异质的东西发生兴趣 因而对于一块场地来说, 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场地边缘的特性, 而不是场地中央, 人的活动也多集中在场地边缘 如在公园的设计中,考虑到人们倾向于聚集在边界的心理,往往将休息设施设在场地的边界因而,在园林设计中,应处理好各种边界的关系2、瞭望与庇护“瞭望与庇护原则 ”是人类行为学中的又一大重要理论瞭望 是指人渴望与此同时外界发生联系的一种行为 瞭望包括看与被看两方面 人类行为学认为, “人看人 ”是人的天性,人们有窥探、观察的欲望,人们总是期望自己处于有利位置,然后眺望风景或其他人的活动 除此之外, 人还有被看的欲望 大多数人希望在人群中受到关注 如人们总是喜欢开着漂亮的车出去兜风,就是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与称赞, 在“被看 ”中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庇护 是指人处于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这是一种出于安全需要的潜意识行为一般来说, 在园林中, 设置在有植物或构筑物作为背景的边界地带的休息点容易受到游人的青睐。 在这些区域, 游人的背部区域是屏障, 他只需要应对面前所发生的状况,一切都在自己的视域范围之内,容易产生安全感在园林设计中,一方面要满足游人瞭望的需要,这时园林的基本功能之一;另一方面,游人在园林观赏中渴望得到庇护, 因而在设计中必须为游人提供能庇护的空间, 很多情况下,庇护和瞭望是能够同时满足的, 如古典园林中美人靠背倚着建筑墙体, 给人提供安全感, 同时它能够提供向外的观赏视角,满足人瞭望的需求3、领域性领域性是和 “个人空间气泡 ”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人类学家 的研究成果,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 这个气泡的大小就是人的领域大小 当我们的“气泡 ”和他人的 “气泡 ”相遇重叠时,就会有领域受到侵犯的感受,产生不适感个人空间气泡的半径与人之间的亲密度成反比,关系越是亲密,气泡越小, 反之亦然 在园林中体现领域性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公园座椅的使用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 当第一位游人坐在长椅的一端时, 第二位游人就会坐在另一端, 以保持个人空间的私密性, 第三位游人则会另择椅而坐,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选择坐在前两者之间 这一案例体现了领域对公园设施使用的影响,因而在园林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领域感对游人心理和园林使用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园林动态序列景观布局园林空间组合方法在空间组合时须考虑到两种情况:园林空间的组合与其他园林构图形式的关系 由于园林各局部要求容纳游人活动的数量不同, 对园林空间的大小和范围要求也不同 在安排空间的划分与组合时, 宜将其中最主要的空间做为布局的中心 再辅以若干中小空间, 达到主次分明和相互对比的效果 具体安排大中小空间位置时, 宜疏密相间 同时,在现代大园林中, 要确定园林空间组合的使用范围一般大型园林中,常作集锦式的景点和景区的布局,或作周边式, 角隅式的布局, 以形成精美的局部往往多以大型湖面为构图中心和主体,空间组合沿边布置在小型或一些中型园林中,纯粹使用园林空间的构成和组合,满足构图上的要求,也不排除其它构图形式的使用 由于具体条件千变万化, 因此,园林空间的组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安排需把不同类型的空间按照艺术规律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开中有合, 合中有开或半开半合,互相穿插、嵌合、叠加,使空间变成一种韵味,能收到山重水复的效果与此同时,通过空间大小、虚实、开合和收放对比,进一步加强空间变化的艺术效果1、空间分隔(1) 以地形地貌分隔空间利用山丘划分空间是实隔,须注意开辟透景线,用水分隔空间是虚隔,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水面上要设堤或架桥或堤桥并用。 如果是平地、低洼地,应注意改造地形,使地形有起伏变化, 以利空间分隔和绿地排水, 并为各种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丰富植被景观2) 利用植物材料分隔空间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空间通过乔木树隙相互渗透,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