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要求规范.doc
39页.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XGB 50351-2005 1 总 那么1.0.1 为合理设计防火堤、防护墙,保障储罐区平安,制定本规X1.0.2 本规X适用于地上储罐区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中的防火堤、防护墙的设计不适用于非液态储罐区的设计1.0.3 储罐区防火堤、防护墙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X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 防火堤、防护墙的布置3.1 一般规定3.1.1 防火堤、防护墙的选用应根据储存液态介质的性质确定3.1.2 防火堤、防护墙必须采用不燃烧材料建造且必须密实、闭合3.1.3 进出储罐组的各类管线、电缆宜从防火堤、防护墙顶部跨越或从地面以下穿过当必须穿过防火堤、防护墙时,应设置套管并应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也可采用固定短管且两端采用软管密封连接的形式。
3.1.4 沿无培土的防火堤内侧修建排水沟时,沟壁的外侧与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0.5m;沿土堤或内培土的防火堤内侧修建排水沟时,沟壁的外侧与土堤内侧或培土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0.8m,且沟内应有防渗漏的措施沿防护墙修建排水沟时,沟壁的外侧与防护墙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0.5m3.1.5 每一储罐组的防火堤、防护墙应设置不少于2处越堤人行踏步或坡道,并设置在不同方位上防火堤内侧高度大于等于1.5m时应在两个人行踏步或坡道之间增设踏步或逃逸爬梯隔堤、隔墙亦应设置人行踏步或坡道3.2 油罐组防火堤的布置3.2.1 立式油罐的罐壁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该罐罐壁高度的一半;卧式油罐的罐壁至防火堤或防护墙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 注:高架立式罐(指罐环梁顶面到场内地面距离大于1.5m的罐)罐壁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下述高度的一半;该高度等于罐壁高度与环粱顶面到场内地面距离之和减去1.5m3.2.2 相邻油罐组防火堤外堤脚线之间,应留有宽度不小于7m的消防空地3.2.3 同一个油罐组内的总容量及油罐数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固定顶油罐组及固定顶油罐与浮顶、内浮顶油罐的混合罐组,其总容量不应大于120000m3。
2 浮顶、内浮顶油罐组,其总容量不应大于600000m3 3 油罐组内的油罐数量,当单罐容量大于或等于1000m3时,不应多于12座;当单罐容量小于1000m3或储存丙B类油品时,油罐数量不限 4 油罐组内单罐容量小于1000m3的储存丙B类油品的油罐不应超过4排;其他油罐不应超过2排 注:浅盘或浮舱用易熔材料制作的内浮顶油罐的布置同固定顶油罐3.2.4 油罐组防火堤内有效容积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固定顶油罐,不应小于油罐组内一个最大油罐的容量 2 浮顶油罐或内浮顶油罐,不应小于油罐组内一个最大油罐容量的一半 3 当固定顶油罐与浮顶油罐或内浮顶油罐同组布置时,应取分别按本条第1、2款规定的计算值中的较大值 4 覆土油罐的防火堤内有效容积规定同本条第1、2、3款,但油罐容量应按其高出地面局部的容量计算3.2.5 油罐组防火堤顶面应比计算液面高出0.2m立式油罐组的防火堤内侧高度不应小于1.0m,且外侧高度不应大于2.2m;卧式油罐组的防火堤内、外侧高度均不应小于0.5m立式油罐组隔堤高度宜为0.5~0.8m3.2.6 油罐组防火堤有效容积应按下式计算:V=AHj-〔V1+V2+V3+V4〕 〔3.2.6〕式中 V——防火堤有效容积(m3); A——由防火堤中心线围成的水平投影面积(m2); Hj——设计液面高度(m); V1——防火堤内设计液面高度内的一个最大油罐的根底体积(m3); V2——防火堤内除一个最大油罐以外的其他油罐在防火堤设计液面高度内的液体体积和油罐根底体积之和(m3); V3——防火堤中心线以内设计液面高度内的防火堤体积和内培土体积之和(m3); V4——防火堤内设计液面高度内的隔堤、配管、设备及其他构筑物体积之和(m3)。
3.2.7 防火堤内的地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防火堤内的地面坡度宜为0.5%;防火堤内场地土为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或盐渍土时,应根据其危害的严重程度采取措施,防止水害;在有条件的地区,防火堤内可种植高度不超过150mm的常绿草皮 2 当储罐泄漏物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或附近环境时,堤内地面应采取防渗漏措施3.2.8 防火堤内排水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防火堤内应设置集水设施连接集水设施的雨水排放管道应从防火堤内设计地面以下通出堤外,并应设置平安可靠的截油排水装置 2 在年降雨量不大于200mm或降雨在24h内可渗完,且不存在环境污染的可能时,可不设雨水排除设施3.2.9 油罐组防火堤内设计地面宜低于堤外消防道路路面或地面3.2.10 油罐组内的单罐容量大于或等于50000m3时,宜设置进出罐组的越堤车行通道该道路可为单车道,应从防火堤顶部通过,弯道纵坡不宜大于10%,直道纵坡不宜大于12%3.2.11 油罐组内隔堤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单罐容量等于或大于20000m3时,隔堤内油罐数量不应多于2座 2 单罐容量等于或大于5000m3且小于20000m3的罐,隔堤内油罐数量不应多于4座。
3 单罐容量小于5000m3的罐,隔堤内油罐数量不应多于6座 4 沸溢性油品油罐,隔堤内储罐数量不应多于2座 5 丙B类油品油罐,隔堤内储罐数量不受以上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展设置 4 防火堤的选型与构造4.1 选 型4.1.1 防火堤、防护墙的设计,应在满足各项技术要求的根底上,因地制宜,合理选型,到达平安耐久、经济合理的效果4.1.2 储存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储罐组,防火堤堤身内侧均应作防腐蚀处理用于全冷冻式储罐组的防火堤,应采取防冷冻的措施4.1.3 防火堤的选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土筑防火堤,在占地、土质等条件能满足需要的地区应选用 2 钢筋混凝土防火堤,一般地区均可采用在用地紧X地区、大型油罐区及储存大宗化学品的罐区可优先选用 3 浆砌毛石防火堤,在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6度且地质条件较好、不易造成根底不均匀沉降的地区可选用 4 砖、砌块防火堤和夹芯式中心填土砖、砌块防火堤,一般地区均可采用4.1.4 防护墙宜采用砌体构造4.1.5 防火堤(土堤除外)应采取在堤内侧培土或喷涂隔热防火涂料等保护措施4.2.8 浆砌毛石防火堤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堤身及根底最小厚度应由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500mm;根底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X?(GB 50007)的规定。
2 毛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30,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浆砌必须饱满密实 3 堤顶应做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在变形缝处应断开压顶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压顶内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φ10,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4 堤身应做1:1水泥砂浆勾缝4.2.9砖、砌块防火堤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防火堤堤身厚度应由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300mm,堤外侧宜用水泥砂浆抹面 2 砖、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7.5;根底为毛石砌体时,毛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浆砌必须饱满密实并不得采用空心砖砌体 3 堤顶应做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在变形缝处应断开压顶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压顶内宜配置不少于3φ10纵向钢筋 4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区或地质条件复杂、地基沉降差异较大的地区宜采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5 夹芯式中心填土砖砌防火堤的构造要求:两侧砖墙厚度不宜小于200mm;沿堤长每隔1.5~2.0m设不小于200mm厚拉结墙与两侧墙咬槎砌筑;中间填土厚度300~500mm,并分层夯实;堤顶应设厚度不小于100m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压顶内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φ10,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4.2.10 防护墙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砖、砌块防护墙厚度不宜小于200mm,双面抹水泥砂浆 2 毛石防护墙厚度不宜小于400mm,双面水泥砂浆勾缝4.2.11 隔堤、隔墙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砖、砌块隔堤、隔墙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宜双面用水泥砂浆抹面,堤顶宜设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构造应符合本规X第4.2.9条第3款的规定 2 毛石隔堤、隔墙的厚度不宜小于400mm,宜双面水泥砂浆勾缝,堤顶宜设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构造应符合本规X第4.2.8条第3款的规定 3 钢筋混凝土隔堤、隔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可按构造配单层钢筋网 5 防火堤的强度计算及稳定性验算5.1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5.1.1 防火堤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展堤内满液工况荷载效应的根本组合计算在7度及7度以上地区.应进展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根本组合计算5.1.2 进展堤内满液工况荷载效应根本组合计算时,荷载效应根本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S=γGSGK+γYSYK+γTSTK (5.1.2)式中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γG、γY、γT——分别为堤身自重荷载、静液压力、静土压力荷载分项系数,取值见表5.1.4; SGK——按堤身自重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效应值; SYK——按静液压力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效应值; STK——按静土压力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效应值。
5.1.3 进展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根本组合计算时,荷 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5.1.3〕式中 γG、γY、γT——分别为堤身自重荷载、静液压力荷载、静土压力荷载分项系数,取值见表5.1.4;γ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值见表5.1.4; SGE——按堤身自重荷载代表值计算的效应值; SGY——按静液压力荷载代表值计算的效应值; SGT——按静土压力荷载代表值计算的效应值;SEGK、SEYK,、SETK——分别为按堤身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水平动液压力标准值和水平动土压力标准值计算的效应值;——组合值系数,一般可取0.65.1.4 对于根本组合,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应按以下规定采用: 1 进展截面强度计算时,分项系数应按表5.1.4采用当构造自重荷载效应对构造承载力有利时,表5.1.4中γG取1.0 2 进展稳定性验算时,各分项系数均取1.0 表5.1.4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敛所考虑的组合γGγYγTγEh堤内满液工况荷载效应根本组合1.21.01.2—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载效应根本组合1.21.01.21.3 注: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