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思想论文古文学论文.doc
18页道家思想论文古文学论文关于“太一”的考证研究摘 要:传世典籍多见“太一”一词,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更有珍贵的道家佚文《太一生水》篇那么, “太一”一词到底何时开始出现?它有什么内涵?后来又有何演变?考察典籍可知, “太一”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是老子开创的哲学概念,其最初的意义为:物体形之大者和时间之最初者,为万物之终极起源首论“太一”思想的《太一生水》赋予了“太一”至上性和绝对性, “太一”因此而被后世附会为神名,后又因神名而附会为星名而将“太一”作为避兵祈福神始于西汉早期汉文帝时期关键词:道家思想;太一;出土文献传世典籍多见“太一”一词,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更有珍贵的道家佚文《太一生水》篇那么, “太一”一词到底何时开始出现?它有什么内涵?后来又有何演变?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一、 “太一”之名出现的时间“太一”之名何时出现,典籍无有明载,以致博学如顾炎武者感叹云:“太一之名不知始于何时?”①丁四新认为, “太一”一词的出现“在《老子》 、 《论语》之后, 《庄子》 、 《楚辞》之前,可能产生于战国初期偏晚、中期偏早之时。
”②说“太一”产生在《庄子》和《楚辞》之前,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为《庄子列御寇》云“太一形虚” , 《天下》云“主之以太一” ,而《楚辞九歌》之首篇题为“东皇太一” 但是说“太一”一词出现在《老子》 、 《论语》之后, 笔者则不敢认同因为《老子》和《论语》的成书皆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在郭店《老子》制作的时代,传世本《老子》还没有形成,而与郭店《老子》丙组抄写在同册竹简上的《太一生水》已经面世郭店一号楚墓的下葬时间,经过考古测定学界多认为在公元前 4 世纪末期 《太一生水》既然随墓下葬,则其抄写时间当亦在公元前 4 世纪末期,而文本的制作时间当更早这样看来, “太一”一词出现时间的下限为郭店一号楚墓下葬时间,但其上限仍需探讨《论语》一书的最早的片段作于孔子生时,但是《论语》一书称曾参为“曾子”者凡 17 见,此种称呼显然是来自曾参的弟子则《论语》成书最早也当在孔子的再传弟子之手日本学者山下寅次撰《论语编纂年代考》认为, 《论语》的编纂年代为公元前 479 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 400 年(子思卒年)之间③那么, “太一”一词是否就出现在公元前 400 年后呢?这有待我们考察。
一)从出土文物看“太一”出现的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考古发现了几件战国至于西汉前期的出土文物,有论者认为与“太一”有关1960 年湖北荆门市漳河车桥战国墓出土了一件戈类兵器,据学者考证为“兵避太岁”戈,其年代当在战国中晚期④1987 年湖北荆门市包山 2 号墓出土了一批占卜类简文,其中有祭祀祷词,涉及的对象包括许多神祇,位列其首的神,李零先生将其名释为“太” ,疑即《九歌》中的“东皇太一” 简文的抄写年代在公元前 318─前316 年,和“兵避太岁戈”年代相近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3 号 汉墓出土了一幅帛画“太一避兵图” ,帛画的抄写时间在公元前 179年─前 168 年之间马王堆帛画“太一避兵图”在主神像中标有“太一”字样,在分题记和总题记中也两见“太一” ,则此图以“太一”神为主题无疑李零先生认为“太岁”即“太一” ⑤笔者对此不敢认同古有岁星纪年法,岁星即为木星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遂以此纪年但“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方便,于是使用“太岁纪年法”: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 ,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 ,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
⑥可见“太岁”乃是一个假岁星而“太一”则不同,按《周易乾凿度卷下》云:“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郑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其星因以为名焉是一实实在在的星名以此而论, “太岁”非为“太一”已明兵避太岁戈”和包山占卜类简文虽然出现在战国后期,从考古结果看,其时间与郭店一号楚墓下葬时间相同但此二件文物与我们要讨论的“太一”或无关,或只能存疑,故不可据以论证帛画“太一避兵图”虽然与我们讨论的“太一”关系极其密切,但是其出现时间在西汉早期可见,从目前所见文物难以考察“太一”一词在先秦何时出现二)从传世典籍看“太一”出现的时间先秦时期,载有“太一”一词的典籍颇多,见于《文子》 、 《庄子》 、 《荀子》 、 《吕氏春秋》 、 《礼记》 、 《楚辞》 、 《鶡冠子》等先秦 时期的“太一”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概念的“太一” ,另一种是神名“太一” 摘录如下:《文子自然》云:“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於天 ”《文子下德》云:“老子曰: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庄子列御寇》云:“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庄子天下》云:“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荀子礼论》云:“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 ”《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 ”《鶡冠子》和《楚辞》皆以之为神名 《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之篇名宋玉《高唐赋》有“进纯牺,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一” 《鶡冠子泰鸿》云:“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故调以宫 ” 上引典籍, 《庄子》 、 《荀子》 、 《吕氏春秋》 、 《礼记》 、 《鶡冠子》 、《楚辞》等,学界皆以之为真文献,考其时间, 《礼记礼运》的制作时间最早,在公元前 390 年左右则“太一”一词最迟出现在公元前 390 年前是没有疑问的但到底还能向前推进多长时间呢?我们考察一下《文子》 1973 年河北定州出土了竹简《文子》 ,此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文子》一书是先秦古籍,非伪而真。
《文子》一书出自老子弟子文子之手,其思想和言论应该出自春秋末期的老子或文子文子既然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则其所作《文子》即使最后成书不在春秋末期,其思想和言论的主要部分也应是出自文子或老子,尤其是文本中记载的“老子曰”的思想和言论,笔者认为在没有充分可靠的证据能证明为其他人物的思想和言论之前,我们应该认为是出自老子1.《文子》早于《庄子》之证文子是老子弟子,而庄子之学又归本于老子,则老子、文子、庄子、庄子后学之间的学术思想应该有其传承性今本《老子》第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郭店《老子》甲组云:“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简本是比今本更为古老的本子,其所要绝弃的“智、辩” “伪、诈”与老子推崇圣人和恢复“孝慈”的追求并无抵牾之处,显然是《老子》一书的原貌今本《老子》第十九章则是经后人篡改无疑那么是 何人或何流派所改呢?从典籍来看,是庄子或其后学所改 《庄子》书两见对“圣、智、仁、义”的屏弃之语,如《胠篋篇》云:“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今本《文子道德》篇第三章云:君子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经不立,谓之无道。
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今本《老子》说“绝仁弃义”和“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简本作“绝伪弃诈” ,并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一句,《文子道德》则将“仁、义、礼”三者与“德”并列为治国必需之“四经” 《文子道德》第五章云: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故圣人常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者常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这是《文子》记载老子对“圣、智”思想的详细阐述,从内容上看无疑是赞成“圣智”之说本文认为,郭店简本《老子》甲组“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正是《文子》 “圣、智”说的思想来源文子是老子的嫡传弟子, 《文子》书是《老子》书的传、疏,则思想上老子、文子、庄子、庄子后学应该一脉相承如果今本和帛 书本《老子》中被庄子或其后学篡改的“绝仁弃义”和“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制作于《文子》成书之前,那么《文子》书就不应再提出“德、仁、义、礼”为治国之“四经” 据此可知, 《文子》一书制作时间当在《庄子》书之前2.《文子》早于《孟子》之证柳宗元认为《文子》是驳书的理由是“窃取它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 。
本文认为,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是《孟子》等书袭取了《文子》中的内容屈原《楚辞渔父》记载了一首古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首歌又见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这首歌何时出现,史无明载但按孟子所记,当在孔子时开始为人传诵,则此歌出现时间不会距离孔子太远,或许为孔子同时人所作,而为孺子传诵关于此歌, 《文子上德》也有记载:“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约之为缟也,或为冠,或为袜,冠即戴枝也,袜即足碾之 ”《文子》说的“混混之水浊……泠泠之水清”乃是泛泛而论,并不像《孟子》和《楚辞》那样有了具体的水流之名三者文辞相比, 《孟子》和《楚辞》更相接近,而与《文子》相距更远,且《文子》所记比前二者更古朴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再佐之 以孔子初听此歌后评论之语,则此歌最初出自文子是没有问题的以此而论, 《文子》的制作时间在《孟子》之前3.《文子》早于《尸子》之证《尸子分》记载:“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尽情,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
”《韩非子扬权》也云:“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王先慎先生认为《韩非子》 “执一以静”的思想来源于《尸子》 ⑦那么尸子这一思想又是来自哪里呢?本文认为来自《文子》 执一” 、 “无为”是《文子》阐述的重要的治国思想,屡见于该书之中 《文子九守》 “守弱”章云:“是以圣人以道镇之,执一无为,而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勿有,法于江海 ”“守弱”之一法即是“执一无为” 那么,从哲学上来说什么是“无为”呢?“无为”即是《老子》所说的“清静” , 《文子道德》也云:“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尸子生年据钱穆先生考证为公元前 390 年,卒于公元前 338 年⑧, 《尸子》书当成于其卒年之前又, 《文子》思想既能为《尸子》所援引或概括,则《文子》制作当在《尸子》之前我们在前面已经考察了《文子》书早出的情况,若再具体到载有“太一”一词的《文子自然》 、 《文子下德》两篇,情况又是如何呢?4.《文子自然》早出之证 昭帝元始六年,西汉政府召开了盐铁会议在会议争辩中,贤良文学之士引用了出自老子的言论。
《盐铁论本议》云:“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燥也 ’”老子此说,不见于今所见各种《老子》版本,但相关内容却见于今本《文子自然》第五章:“老子曰……故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有余者,非多财也,欲节而事寡也 ”简本《文子》随墓下葬于公元前 55 年,盐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