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炎骨延长的治疗及护理.ppt
44页•创伤骨科骨髓炎治疗及护理目录l疾病概述疾病概述l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l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l骨搬移术后护理骨搬移术后护理l出院指导出院指导骨髓炎概述01 概念概念l 骨髓炎是指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而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单纯骨髓发炎l细菌经血液循环开放创口邻近组织感染骨骼骨髓炎病因病因l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本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及白色葡萄球菌,偶有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外在因素:细菌毒力的大小内在因素:全身状况或局部骨骼抵抗力骨髓炎的发生取决于:骨髓炎的发生取决于:致病菌:致病菌:分类n按病程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n感染途径1.血源性2.蔓延性3.外伤性好发部位好发部位l好发于四肢长骨l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穿透性骨损伤部位l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 临床症状n 骨髓炎发病后,轻者发热,局部红肿,疼痛难忍,重者骨质破坏,形成死骨和窦道,经久不愈,导致终身致残或危及生命n 疾病进展n1、 炎症反应与骨脓肿形成n2、 感染扩散n3、 软组织脓肿和窦道的形成n4、 死骨形成n5、 新骨生长n6、 病理性骨折n7、 修复和继续发展急性化脓性骨髓炎0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n1、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主要侵犯四肢长骨的干骺端。
n2、起病急,发热39℃-40 ℃,可有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n3、局部症状:①患肢局部呈持续性疼痛或压痛②当骨膜下脓肿形成或已破入软组织中,才出现明显的局部红、肿、热、痛③脓肿穿破组织可形成窦道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骨质破坏、坏死和新骨形成互相平行,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病理变化病理变化诊断1、早期诊断:骨髓炎诊断性分层穿刺诊断性分层穿刺早期局部溶早期局部溶骨性破坏骨性破坏2、X线检查、CT和MRI:治疗早早!1、全身支持疗法2、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生素3、局部固定4、手术治疗: 方法:切开减压,引流术开窗引流开窗引流置管引流、冲洗置管引流、冲洗闭式冲洗闭式冲洗胫骨上段骨髓胫骨上段骨髓炎钻孔引流术炎钻孔引流术可出现三种转归:1)炎症吸收;2)形成局限性脓肿;3)形成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03慢性骨髓炎n以死骨形成和新骨生成,增生硬化为主n多为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所致n病理特点:1、窦道的形成:、窦道的形成:2、大量死骨形成:、大量死骨形成:症状及诊断1、、窦道窦道::2、、瘢痕:瘢痕:3、、畸形畸形::4、、消耗消耗症状:症状:5、X线表现:、X线表现:治疗要点n治疗的基本原则 彻底清除病灶,消灭残存细菌,积极适时骨组织重建、 修复骨缺损,皮肤全组织缺损修复,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
n以手术治疗为主 如有死骨窦道及空洞等必须手术根治n非手术治疗 无明显死骨,症状只偶然发作,局部无脓肿及窦道,宜用药物治疗及热敷理疗,全身休息,一般一到两周可好转 手术治疗n穿刺吸引及药物灌注术n内固定器取出术n死骨取出术 n松质骨移植术:适用于比较局限的慢性骨髓炎,感染已控制6个月以上n病灶内留置药物链法n骨搬移术n截肢术庆大霉素链珠植入术庆大霉素链珠植入术截骨截骨手术步骤n彻底清创n截骨及外固定架固定n延骨 一般在术后一到两周进行,每天1mm,分四次进行薄雾状骨痂,手风琴样程序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5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外固定架的优缺点n优点:n对骨的血供破坏少n对软组织覆盖干扰少n对开放骨折的稳定非常有效n加压与延长随意调整n感染风险下良好的选择n操作简单n缺点:n固定针穿过软组织n限制关节活动n钉道感染n笨重,病人不能忍受n骨折后期骨成角畸形骨搬移术后护理04术后护理1、专科常规护理2、外固定架的使用护理3、骨搬运的护理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5、功能锻炼1、专科常规护理1、专科常规护理(1)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②伤口渗出液的性质和量,保持敷料的整洁干燥;③患肢的肿胀、疼痛、皮肤的色泽和温度;④有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表现;⑤外固定架有无松动。
2)卧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置小腿中立位并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利于患肢消肿,以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1、专科常规护理(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4)心理护理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培养患者的耐心,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把具体病情、诊疗方案及护理细节,骨搬运的具体实施计划告知患者,并介绍相同疾病的成功病例5)疼痛护理①此类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疼痛伴随始终入院后即对其进行病痛宣教,教会患者松弛疗法,分散其注意力②遵医嘱给镇痛剂:我科常用地佐辛、喷他佐辛、曲马多、盐酸哌替啶等③超前镇痛+及时镇痛2、外固定架的使用护理(1)勤换敷料,保持针孔处皮肤干燥 (2)酒精纱缠绕在针眼周围3)关注患者针孔处皮肤情况4)每天用酒精进行针眼消毒,好患肢皮肤的清洁护理,保持患肢皮肤清洁3、骨搬运的护理(1)骨搬运的时机截骨术后5-7天进行骨搬运,通过调整外固定架螺丝将骨段向病灶区移位,搬运速度为0.5~1mm/d,分2~4次完成,每次旋转1/4个螺纹2)骨搬运的速度①一般速度搬运速度根据患者年龄及骨质情况决定,青壮年且骨质条件好的,可1mm/d;高龄或骨质条件差的,可0.5~0.75mm/d。
②何种情况应减速?如出现肢体远端疼痛、皮温降低,暂停搬运3d,然后将搬运速度从1mm/d改为0.75mm/d后上述症状能得以缓解(3)骨搬运的注意事项①、每天检查搬运的方向是否正确②、外固定架,针是否有弯曲、松动③、局部皮肤是否有切割等④、同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警惕发生并发症⑤、X线复查2周1次,搬运力线是否正确、骨折端靠拢情况以及骨搬运区的矿化情况,如果与预期有差异,及时进行调整(4)骨搬运的健康宣教①住院期间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旋转螺丝进行骨搬运的方法②经常检查延长外支架螺丝避免松动,或出现弯针、弯腿现象③告知患者及家属骨搬运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影响成骨效果④搬运过程中若出现轻度酸胀或疼痛等症状,告知患者属于搬运的正常现象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1)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主要术后3周内,多由于患肢肿胀同时骨搬运造成骨筋膜室压力增高所致(出现5P征警惕)2)血管、神经损伤:在骨搬运中后期或者如果搬运速度过快,由于血管、神经的延长速度慢于骨延长的速度而受到牵拉,导致血管神经损伤3)感染:如果出现局部红肿、皮温升高,有渗出物,及时测量体温及复查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及时判断是否有感染发生。
4)深静脉血栓: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行有规律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5、功能锻炼(1)术后24h内,主要是等长收缩锻炼,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群的绷紧锻炼;(2)术后2-6天,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的等张收缩锻炼,主要是膝关节和踝关节屈伸活动;(3)术后1周,直腿抬高锻炼;(4)术后2周在床边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进而在患肢不负重的情况下做扶拐坐位起立和坐下的练习;(5)术后1月鼓励患肢带外固定架下地,需用助行器,予半负重行走,负重对促进患肢的肌力恢复,有助于骨痂的生长n注意:运动量以患者无痛为原则,应遵循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如出现肿胀,予按摩及热敷,避免锻炼过度出院指导05出院指导1、定期复查:2周1次2、正确的针道护理方法,预防感染:用酒精消毒外固定架针孔1-2次/d,如有红肿热痛等不适症状及时复诊3、正确的骨搬运操作方法:通过调整外固定架螺丝将骨段向病灶区移位,搬运速度为0.5~1mm/d,分2~4次完成,每次旋转1/4个螺纹4、正确的院外功能锻炼方法:术后3周内卧床进行膝关节及踝关节被动及主动功能锻炼;3-4周后视具体情况扶拐或弃拐行走。
5、不适随诊:如果出现肢体冰凉、疼痛或肢端麻木等病情异常变化随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