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设计标准.doc
10页Q/××× ××××—××××ICS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发布2005-11-10实施2005-10-10发布MR7180型系列乘用车整车线束技术条件Q/MRJ 443—2005Q/MRJ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ICS1前 言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技术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MR7180型系列乘用车整车线束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R7180系列乘用车用整车线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MR7180系列乘用车整车线束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196 机动车用橡胶材料GB/T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一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11121 汽油机油GB/T13527.2 软聚氯乙烯管(电线绝缘用)GB17930 车用无铅汽油JB/T6313.1 电工铜编织线 一般规定JB/T6313.2 电工铜编制线 斜纹编织线JB/T6313.3 电工铜编制线 直纹编织线JB/T8139 公路车辆用低压电缆(电线)QC/T238 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QC/T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QC/T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QC/T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n29010-1991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 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n29013-1991 汽车用蓄电池电线接头 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T29106-2004 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要求JJG4 钢卷尺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以下及QC/T417.1中的定义。
3.1 干线电线束中两根或两根以上电线包扎在一起的部分3.2 支线 电线束中电线的末端没有包扎的部分或单根电线3.3 分支点电线束中干线与干线或干线与支线中心线的交点3.4 接点电线与电线的连接点3.5 端子插接件和接头的统称3.6 干区安装在驾驶室、乘员室、行李仓内等部位的电线束不需做特殊防水防火处理的区域3.7湿区除干区以外,电线束需做特殊防水防火处理的区域3.8 刺破连接端子将电线绝缘层刺破与电线导体相连接,达到良好的电接触并具有一定抗拉力的连接方式4要求4.1 电线束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应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4.2 电线束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4.2.1 干线和保护套管长度宜不小于100mm,并为10的倍数4.2.2 支线长度应不小于30mm4.2.3 接点之间,接点与分支点之间距离宜不小于20mm4.2.4 电线与端子连接处需装绝缘套管时,绝缘套管长度不得小于20mm4.2.5 电线束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1规定表1基本尺寸极限偏差 mm电线束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干线支线保护套管≤200+20-10+20-10+10-5>200~500+25-10+30-10表1(续)>500~1 000+25-10+40-10+20-10>1 000~2 000+30-10+45-10>2000~5 000+40-10+55-20±30>5000+50-20+75-204.3 电线束中所有材料和零部件在无特殊规定时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4.3.1 电线的颜色应优先采用QC/T414的规定4.3.2 接头应符合QCn29010和QCn29013的规定4.3.3 插接器应分别符合QC/T417.1、QC/T417.3、QC/T417.4、QC/T417.5的规定4.3.4 电线应符合JB/T 8139的规定铜编织线应分别符合JB/T6313.1、JB/T6313.2、JB/T6313.3的规定4.3.5 软聚氯乙烯管应符合GB/T 13527.2的规定4.3.6橡胶制品材料应符合GB/T2196的规定4.3.7 聚氯乙烯压敏胶粘带应符合QB/T2423的规定4.4 端子与电线的连接应优先采用压接方法,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4.4.1 端子应分别压紧在导体和绝缘层上,导体不应压断,绝缘层不应压入导体压接部分,导线应略长于导体压接部位,但不得防碍插接4.4.2 绝缘层压接部位经不少于3个循环的弯折试验后,在导体压接部与绝缘层压接部之间仍可见绝缘层 4.4.3 采用压接方式的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QC/T29106-2004的要求4.4.4 采用钎焊的方式时,不允许使用腐蚀性焊剂焊点应光滑,不允许存在漏焊、未焊透、焊剂夹杂等缺陷。
4.4.5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其拉力值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表2 拉力值导线公称截面积,㎜2拉力N导体公称截面积㎜2拉力N0.50506.004500.758010.005001.0010016.001 5001.5015025.001 9002.5020035.002 2004.00270≥50.00~120.002700接点或一个端子同时连接两根及两根以上导线时,选择截面较大的电线测量拉力4.4.6 采用刺破连接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4.4.6.1 电线端面应平整,并与电线的轴线相垂直端面处导体与绝缘层应在同一平面上,在连接处电线应不弯曲 4.4.6.2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0.35mm2电线拉力值应不小于50N4.4.7 端子与电线连接处的电压降应不大于表3的规定表3电压降导线公称截面积㎜2试验电流A电压降mV导线公称截面积㎜2试验电流A电压降mV0.505310.0050250.7510516.0060151.0015825.0070181.50201135.0080202.50301650.0090234.00351870.00100256.004020---4.5 接点应符合下列要求:4.5.1 采用压接方法时导体不应压断。
4.5.2 采用钎焊的方法时,不允许使用腐蚀性焊剂焊点应光滑,不允许存在漏焊、未焊透、焊剂夹杂等缺陷4.5.3 采用无焊料焊接方法时焊接处表面不允许出现氧化、断丝、缺损和绝缘层熔化的现象焊接与未焊接过的部位应呈圆弧状,且在导线绝缘层于焊接部位之间可见未焊接的导体端部4.5.4 接点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其拉力值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采用无焊料焊接方法时撕裂力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表4 撕裂力导线公称截面积,㎜2撕裂力,N0.50150.75231.00351.50452.50704.001006.00130选择截面较小的电线测量撕裂力4.4.5 干区和湿区接点表面绝缘应良好,绝缘材料应靠紧在接点部位上,无位移和脱开现象4.4.6 湿区接点的绝缘处理部位经防水试验后绝缘电阻不小于100MΩ 4.6 密封塞在压接时不应损伤电线与密封塞之间、密封塞与护套之间不应有目视可见的间隙 电线和密封塞压接与端子压接后在导体压接部位和绝缘层之间应可见密封塞和电线绝缘层的端部4.7 电线束包扎时,应紧密均匀,不应松散采用保护管套时,无位移和影响电线弯曲现象4.8 电线束中电线与端子连接处的绝缘套管应紧密套在连接部位上,无位移脱开现象。
4.9 电线束中电线及零部件应正确装配,不应有错位现象,端子在护套中不应脱出4.10 电线束中线路的导通率为100%,无短路、错路现象4.11 电线束的耐温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4.11.1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耐低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7、4.8、4.10的规定4.11.2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耐高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7、4.8、4.10的规定4.11.3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QC/T413中3.10.3规定的耐温度变化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7、4.8、4.10的规定4.12 电线束经QC/T413中3.11规定的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表5 工作温度及贮存温度 (℃)项目安装位置装在发动机上的线束装在发动机罩下的线束装在其他部位的线束下限工作温度-40下限贮存温度-40上限工作温度1208565上限贮存温度13095754.13 电线束经受QC/T413中3.12规定的耐振动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9、4.10的规定。
4.14 电线束经QC/T413中3.13规定的持续时间为48h的盐雾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10的规定4.15 电线束进行耐工业溶剂性能试验,其溶剂种类推荐采用玻璃清洗剂、车用无铅汽油、汽油机油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5 试验方法5.1 在具体试验方法中如无其他规定,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稳定2h后进行: 环境温度:18℃~28℃ 空气相对湿度;45%~75% 大气压力:86KPa~106 KPa5.2 电线束尺寸用钢卷尺测量检测,应符合4.2的规定5.3 电线束外观用目视法检查,应符合4.4.1、4.4.3、4.4.6.1、4.5.2、4.5.3、4.5.5、4.6、4.7、4.8、4.9的规定5.4 绝缘层压接部位弯折试验是以轴线为基准折弯30°,再向相反方向折弯60°,然后回到轴线这一过程为一循环5.5 电线与端子连接刺破连接接点的压力和撕裂力试验应用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