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糖与乳糖对力竭游泳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pdf
40页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葡萄糖与乳糖对力竭游泳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姓名:李丕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运动人体科学指导教师:黄元汛20080401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比赛日趋激烈,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使用合理的营养手段,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糖对机体能力的重要性多年前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人和动物体内糖的储存量相对有限,可是许多专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发现,过多或过少及不合理的补充糖,不仅不会提高运动成绩,反而会给运动水平带来不利的影响研究发现补糖的效果不仅和运动的性质和补糖的时间有关,而且由于不同种类的糖各自的理化性质不同,在机体内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所以,科学的补充合适的糖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成绩,还可以延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本研究目的就是以糖作为能量补充的基点,以葡萄糖和乳糖作为实验试剂,以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小鼠分为对照组( 8 只) 与运动试验组( 2 4 只) 运动组又分为空白运动组( B ) 、服用葡萄糖组( G ) 和服用乳糖组( L ) 小鼠自购买后适应性喂养第2天开始给运动组按时按剂量( 2 眺g ) 灌服试剂并称重,然后把运动组的小鼠放入水槽中进行适应性游泳训练,四周后进行断头取血处死,采集的血样测定其血糖、血尿素氮、血乳酸三项指标,记录小鼠力竭的时间。
探讨乳糖和葡萄糖对力竭游泳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补充葡萄糖和乳糖后:( 1 ) 四周的( 2 # e O 乳糖和葡萄糖溶液喂养均对小鼠体重没有造成明显的改变 2 ) 进行乳糖溶液喂养对小鼠都显著性的改善了小鼠游泳运动能力( P O .0 5 ) .饲养4 周以后各组小鼠体重均明显增力¨,其中C 组小鼠体重增幅最大,L 组小鼠体重增长值最小3 实验结果服用葡萄糖组的小鼠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服用葡萄糖组小鼠体重与服用乳糖组小鼠体重相比较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 5 ) 由此可见,运动前补充糖不能使大负荷游泳运动小鼠增加体重,补充乳糖对大负荷游泳运动的小鼠体重无意义3 .3 各组小鼠的血乳酸浓度表3 .3 .1 小鼠血乳酸的浓度( 单位:m g /d 1 )T a b l e3 ·- 3 ·- 1T h eC h a n g eo fB l o o dl a c t i ca c i d组别( g )数量( n )血乳酸浓度( B L A )CBGL3 0 .2 8 + _ 5 23 9 .6 4 ±2 93 5 .1 7 + _ .1 3 木VV3 4 .3 4 ±0 5 木V 丫注:木代表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差异,( P 0 .0 5 ) 。
服用葡萄糖组小鼠血乳酸浓度和服用乳糖组小鼠血乳酸浓度与空白组小鼠血乳酸浓度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 .4 各小鼠的血糖浓度表3 - 4 —1 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单位:m g /d 1 )T a b l e3 - 4 —1T h eG L Uo fe a c hg r o u p注:爿c 代表与空白组相比较存在差异,( P O .0 5 ) 说明补充乳糖和葡萄糖对机体的正常代谢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与空白组体重减与乳糖组和葡萄糖组之间的差异( P 0 .0 5 ) 此外有研究表明1 4 2 l 【4 3 1 ,大剂量的补充糖能导致机体体重的增加,但是合理的运动可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4 .3 补充乳糖和葡萄糖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疲劳是机体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经常性疲劳会使人们进入亚健康状态,若情况持续过久,就会造成机体进一步损伤发生疲劳的原因与消耗能量、血糖下降、乳酸和蛋白质分解产物大量存留体内有关,是体内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变化的应激反应血乳酸是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运用最广、历时最长的一个生化指标如果体内乳酸堆积过多,血中乳酸含量也相应增高,氢离子浓度升高,p H T 降,就会影响到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扰乱体内J 下常代谢,因此乳酸堆积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ⅢJ 。
通过小鼠游泳试验可体现疲劳的程度,因血乳酸作为机体有氧和无氧功能的中间产物,与糖的无氧酵解功能密切相关,乳酸的消除利于疲劳的恢复糖的抗疲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供人体能量,增加血糖供应或加快乳酸的分解,延缓疲劳的出现,加快疲劳的消除有关且有助于肠道有益菌( 双歧杆菌) 数量迅速增加,产生一系列糖苷酶,切断或水解聚合物中| ' 口J 糖苷键,2 44 分析与讨论利于乳酸分解酶的分泌和其活性提高,使乳酸较快分解而减少积累【4 5 J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乳糖和葡萄糖组小鼠的血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而低于空白组乳糖的抗疲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供人体能量,增加血糖供应或加快乳酸的分解,延缓疲劳的出现,加快疲劳的消除有关且有助于肠道有益菌( 双歧杆菌) 数量迅速增加,产生一系列糖苷酶,切断或水解聚合物中间糖苷键,利于乳酸分解酶的分泌和其活性提高,使乳酸较快分解而减少积累另外,乳糖还具有促进人体对C a 、P 、M g 、F e 等矿物资的吸收功能,钙是维持一切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缺少时,C a 2 + 、M 矛+ 、A T P 酶的活性显著降低,钙离子转运能力也明显下降有关抗疲劳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4 .4 补充乳糖和葡萄糖对小鼠血糖含量的影响在1 5 %- - 9 0 %最大摄氧量强度的4 0 分钟持续自行车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增大,肌肉吸收血糖量增多,其主要原因是肌肉血流量增加促进了肌肉摄取和利用的血糖增多I 钓J 。
最初几分钟运动腿肌吸收血糖量风速增多,且随着运动时间延长保持上升趋势在持续3 _ _ 4 小时的6 0 %和3 0 %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中,可以发现,骨骼肌吸收血糖的高峰时间之后,吸收血糖速率逐渐下降,下降速度率与腿动脉血糖浓度的降低呈平行关系运动肌吸收血糖下降可能是肝糖原接近耗竭引起血糖水平下降的结果由于F o s t e r [ 4 7 1 等的早期研究,耐力运动前补糖已经成为运动营养的一个原则,研究认为因运动前摄取糖而导致葡萄糖及胰岛素水平出现紊乱都事暂时性的,而且会被运动产生的代谢反应所抑制,但页确实有少部分运动员对运动前摄取糖出现交强烈的反应通过控制摄取糖的时间或选择一些产生最少血糖/胰岛素反应的糖可以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大部分研究【4 8 1 【4 9 l 【5 0 1 1 5 1 1 5 2 1 表明,补充糖组在耐力运动的后期仍然保持较高的血糖水平,而且脂肪氧化速率较高这对耐力运动项目来讲无疑事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研究【5 3 】1 5 4 】1 5 5 】1 5 6 1 认为运动前补充糖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本研究发现,实验的所有运动组中乳糖组小鼠血糖浓度最高,其次是葡萄糖组小鼠血糖浓度,空白组小鼠血糖值最低。
且由单因素的方差检验分析得知,乳糖组小鼠血糖浓度与空白运动组小鼠血糖浓度相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说明乳糖可以在功能上持续的提供能量其生理机制可能是乳糖在小肠分解后,糖的释放率增加,从而维持较高的血糖水平乳糖组小鼠血糖浓度与葡萄糖组小鼠血糖浓度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说明补充乳糖和葡萄糖对缓冲小鼠的血尿素氮有相同的效果2 65 总结5 总结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5 .1 .四周的2 e , /k g 乳糖和葡萄糖溶液喂养均对小鼠体重没有造成明显的改变,补充提示乳糖对小鼠机体的正常代谢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5 .2 .进行乳糖溶液喂养对小鼠都显著性的改善了小鼠游泳运动能力( P < 0 .0 1 ) ,补充乳糖对改善小鼠的游泳耐力运动能力较补充葡萄糖效果显著( P < 0 .0 5 ) 提示运动f i i i :;l , 充乳糖能够很好的增强小鼠的游泳运动能力,且效果优于运动前补充葡萄糖5 .3 .力竭游泳运动后,运动组小鼠的血乳酸水平都有所上升,相对乳糖组而言,尽管与葡萄糖组之间无差异,但是数据显示乳糖组的血乳酸浓度低于葡萄糖组5 .4 各组小鼠力竭运动后,运动组的小鼠血糖浓度均有下降,空白组下降最为明显,乳糖组下降的程度最少,葡萄糖组相对于空白组血糖浓度偏高( P < 0 .0 5 ) ,且补充乳糖组相对于空白组而言血糖明显要低( P < 0 .0 1 ) 。
乳糖组的血糖水平高于葡萄糖组的血糖水平( P < O .0 5 ) 5 .5 .力竭运动后的小鼠血尿素氮浓度相对安静组均有下降,且进行补充乳糖组后的血尿素氮浓度相对安静组有明显下降( P < O .0 5 ) 2 7湖北人学研究生硕十论文值得注意的问题1 .运动前补乳糖对机体的耐力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乳糖本研究没有进行研究,那么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乳糖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必要进行研究2 .一部分补充乳糖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一部分人体内的乳糖酶不断下降,成人后其酶的活性仅为正常婴儿的5 %.1 0 %乳糖吸收能力降低进而发展成为乳糖不耐受症人体内可分解乳糖的酶有乳糖酶和半乳糖苷酶乳糖酶缺乏是指小肠刷状缘绒毛膜细胞的膜结合酶即乳糖酶活性低下因此,对有乳糖酶缺乏的人来说,在补充乳糖的同时,要结合乳糖酶的补充3 .乳糖除了作用于外周疲劳外,还对中枢神经系统同样有一定作用,有必要引入目前已经确定的一些中枢疲劳因素做进一步的验证,以更好的证明乳糖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4 .乳糖分解后,分解成多种半乳糖成分,如B 一半乳糖、D 一半乳糖等,那么半乳糖对机体耐力运动的能力有怎样的影响呢? 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陈敏雄.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Y .I J ] .安徽体育科技,2 0 0 3 年9 月2 4 ( 3 ) 5 2 .5 4【2 】余清.有关乳糖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 】.卫生研究,第3 5 卷.第3 期3 6 0 - 3 6 2【3 】陆建峰,梁智威.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 9 9 5 ,2 ( 3 ) 2 4 - 3 0【4 】H u g h e sR E ,F l a v o n i d s ,e ta 1 .S o m eF h y s i o l o g i c a la n dN u f r i t i o n a l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B i o m e dP r e s s ,H o l l a n d ,1 9 7 7 ,1 4 :2 8 5【5 】周爱儒.生物化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4 年1 ( 6 ) P 7 7【6 】陈中伟.运动医学【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 9 9 6 :3 3 2【7 】王永盛.现代运动训练[ M I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 9 9 2 ,2 2 3【8 】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M 】.人民体育出版社.2 0 0 5【9 】伊木清.自行车运动员补糖的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 9 9 9 ,1 8 ( 1 ) :7 6 “ - - 7 8【1 0 】王世平.长时问运动中含糖饮料的作用【J 】.体育学科,1 9 8 7 ( 1 ) 4 3 - 4 6【1 1 】赵原.补糖与运动能力【J 】.柳州师专学报,2 0 0 1 ( 1 6 ) 1 :3 1 6 - 3 1 7【1 2 】山灵团.论糖与速度耐力的关系川.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 2 ) 8 0 —8 2【1 3 】陈吉棣.低聚糖运动饮料的人体饮用效果【J 】.体育科学,1 9 9 8 ,1 8 ( 1 ) :6 2 “ - ' 6 6【1 4 】陈吉棣.营养与体能和健康的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1 9 9 8 ,1 8 ( 3 ) :6【1 5 1 庄剑青,施建蓉.运动不同阶段中医辩证论治提高运动能力的实验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 9 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