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海外华文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影视改编.doc
10页试论海外华文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影视改编姓名:赖颖婷 班级:10对外汉语1班 指导老师:颜敏 职称:副教授摘要海外华文小说的影视改编已成为一个颇值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的来说,海外华文小说的影视改编遵循了简化和去政治化的原则在改编策略上,使用蒙太奇手法,加入了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然而在改编过程中,两种不同媒介在转换时面临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改编之后的电影获得了更广的受众面和更高的审美性,但是却造成了人物在性格塑造上的苍白、单一,甚至是变形;结构的删减以及细节描写的简化则难以体现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关键词海外华文小说 山楂树之恋 影视改编 改编原则 具体策略序言海外华文小说《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对话大多是静秋的原文2010年,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成同名电影《山楂树之恋》在国内上映,取得了1.6亿票房,刷新了国内文艺片记录,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着小说与影视剧双向互动的日益加强,海外华文小说与影视作品“联姻”的情况也引起了研究者注意,渐渐走进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小说的影视改编要遵循什么原则?海外华文小说的语言、结构和叙述方式对影视改编来说是有利因素吗?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实际上都将引发我们对于网络时代媒介互动的新的思考。
海外华文小说与文字、声音、图像、舞蹈、建筑、雕塑等各种媒体相互影响,创造出新的叙事样式——影视作品本论文以《山楂树之恋》的改编为例,尝试从跨媒介的视野对海外华文小说的影视化现象作出细致解读海外华文小说《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篇幅很长,对话也非常多,具有显著的口语化特点里面的人物对话非常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内容上,情节众多,共有48个章节;在语言上,表达都比较拖沓、冗长小说要改编成电影的话,必然要受制于播放时间的长短要想在短短的九十多分钟至一百多分钟内,涵盖小说中所有的内容、塑造好所有的人物,显然不现实;况且在银幕上展现过多的人物,只能给受众带来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的感觉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必须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以及冗长的的人物对话有所取舍,砍去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将最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内容展示出来,使影视作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基于以上原因,小说进行影视改编时要遵循的改编原则,概括起来有二:简化和去政治化一、简化的原则网络华文小说《北京故事》和《山楂树之恋》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部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后,主要对人物角色、小说结构和细节描写这三方面进行了简化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涉及的人物角色都较多,经过改编后,影片中的人物数量大大减少了。
小说中约有80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真正出场的人物也有30个改编成电影后,则删减了一大半,统共只有18个人物,真正出场的人物才15个小说虽然删减了较多人物,但是这些人物中却不乏重要角色,比如江老师、成医生夫妇和“万驼子”万昌盛,他们都与女主人静秋的成长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小说《山楂树之恋》的情节较多,结构较复杂经过改编,电影结构被大大简化,情节复杂性消失了,变得单一小说中的静秋是个美丽善良、懂事乖巧的女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多苦多累静秋都坚持打零工在纸厂打工期间,静秋遇上了“万驼子”万昌盛,一个瘦小驼背、心术不正的工头他想对静秋行不轨之事,调戏静秋,静秋最后只得从墙头上跳下去,逃离万昌盛的侵犯老三得知此事后内心痛苦,十分担忧静秋的安全万昌盛的不轨行为从侧面上体现了静秋的美丽动人,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静秋和老三俩人之间的深切情意和无限关爱:老三担心静秋打工辛苦,也担忧她会受到侵犯;静秋则害怕老三为了自己,一时冲动和万昌盛拼命小说中有关万昌盛的情节,在电影中也都全部删去了原著中关于静秋打零工的情节非常多:挑沙、上油漆、在流水线上做工、办货、运酒糟、打扫工厂宿舍、补破墙、到工厂办黑板报、做地坪以及糊信封,林林总总几乎占了全书的六分之一。
改编成电影后,则选取了了挑沙石和糊信封的情节来表现静秋勤奋艰苦的品质;同时,静秋在打工时期遇到的种种人物,在电影中无一提及,尽可能地将静秋与配角人物的矛盾冲突最小化甚至化为零,为静秋与老三的恋情发展营造足够的表现空间原作中的静秋本是个裁衣缝补的好手,还是乒乓球队和排球队的顶梁柱,毛笔、排笔、大字、小字样样精通,拉手风琴的本领更是家喻户晓这些情节,电影完全没有提及故事情节的简单化,使得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趋向简单化比如,作为配角之一的长林在原著中也占据着相当分量,他爱慕着静秋,因为担心静秋走夜路不安全,所以默默地守在山路口等她;他得知静秋妈妈需要核桃治病,跋涉千里为静秋摘来新鲜的核桃;他担心静秋吃的不好,偷偷地在她饭碗底埋下香肠;他还给静秋家送来劈砍好的烧火木柴长林为静秋做的种种,静秋心底里都明白,她知晓自己无法对长林的感情作出回应,内心不安惶恐,并且常常胡思乱想,纠结难受,最后以织毛衣和做鞋子作为对长林的报答这就形成了“静秋与老三”、“静秋与长林”以及“老三和长林”三者间的矛盾冲突电影虽然保留了“长林”这一角色,但是他与老三之间的矛盾冲突消失了,他不再是静秋的爱慕者,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朋友的角色。
他受老三之托,给静秋家送去核桃、冰糖和钱,充当“跑腿”三角恋”的故事情节最终被导演和编剧所改写另外,长芳在原作中也多次出现通过她,静秋对老三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渐渐地明晰了自己对老三的感情;在长芳的配合帮助下,老三与静秋还得以书信传情这些内容都没有出现在银幕上,只保留了长芳给静秋送钱仅一项情节这么一改编,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则显得不那么曲折了,静秋与老三相处时的谨言慎行也并不那么突出了,与老三的交往也似是比较顺当,颇有些一见钟情的意味 除了主线,小说中旁支的复杂性也消失了小说《山楂树之恋》中,静秋与江老师、成医生夫妇的友好来往、静秋与中学同学张一、静秋到校办农场的生活情节等内容在电影中都一一删去了,电影更多地将镜头放置在静秋和老三的互动上细节描写是网络华文小说最为出彩、容易呈现创作个性和作品鲜活性的重要表达手段,而电影显然删减了大量有表现力的细节小说《山楂树之恋》以主人公静秋的角度展开叙事,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得较多:静秋对家庭困难的担忧;静秋对自身前途的忧虑;静秋对爱情的患得患失和憧憬期待等心理描写关于静秋的心理描写,可以说几乎贯穿整部小说尤其是她对老三的态度变化都是通过她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如:“静秋心里凉了半截,他探亲去了?他是不是已经结婚了?她从来没问过他结婚了没有,他也从来没提过他结婚了没有,长芳从来没说过他已经结婚了,但长芳也没说过他没结婚……想到他已经结婚了,她的心好难受,总觉得他骗了她一样[1]“她盯着那花看了好一阵,觉得心里甜甜的:他还记得我,还记得我想看山楂花,他跑这么远的路,就为了把山楂花给我送来[2]“静秋方才的甜蜜心情一下子被刮得烟消云散,开始发疯一样地思考这事如果老三写了信,他会写什么呢?如果他只说他在追她,她还不那么害怕,被人追追应该不是什么罪过但是她敢肯定老三不会那样写,他一定会把他们之间的事写出来比如说,你还记得不记得那天我们在山上,你让我牵你的手,我把你抱在怀里……”[3]由于静秋丰富的心理活动难以外化表现出来,导演极大地删削了她的心理描写,以至于小说中静秋丰厚的意识活动遭到削弱,性格形象变得苍白和薄弱面对老三的满腔爱意和体贴照顾时,观众无从得知静秋的内心想法我们只看到静秋性子执拗,有点儿爱吃醋,为人不够体贴相反,老三对静秋的关怀、照顾,都能从他为静秋所做的事情一一体现出来:换灯泡、换钢笔、送钱、送胶鞋等等与小说相比,电影中的静秋在爱情活动上显得非常被动,接受得多,付出得少。
总的来说,海外华文小说《山楂树之恋》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较好地遵循了简化的原则,砍去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大大简化了主线和旁支的复杂性,对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删减但是简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变形,心理活动的删减更是使人物变得单薄乏味电影在改编时应当寻求更好的方式来弥补简化带来的缺陷二、去政治化的原则小说《山楂树之恋》的主题是关于纯洁的爱情,然而将这个爱情故事置于某一个特殊的年代,故事本身有了更深重的内涵,主人公的爱情也显得与众不同,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更是令人感慨万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