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哲学的基本问题》.doc
4页《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摘要]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因为只有辨清哲学基本问题,才能真正地去研究哲学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想史上众多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互相辩驳,在激烈的碰撞中探寻哲学的基本问题[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是研究哲学的一块敲门砖,只有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才能够以正确的视角去深入哲学内部所以本文将讲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史并阐释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内容,以及为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对哲学基本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史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还不具有对于个人身体构造的认知,加之受到梦中景象的影响,人们普遍持“灵魂不死”“灵魂会在身体死后四处游荡”的观念,从而随想出了所谓的神灵,借以慰藉心中对于死亡的恐惧所以,哲学基本问题在原始社会的表现就是“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进入欧洲的中世纪,为了维护宗数的地位,经院哲学用繁琐抽象的辩证方法论证其唯心主义哲学,由此导致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
所以,中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翻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抓住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宗教来进行革命,由此产生了一个争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所以,封建社会末期,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是“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直到近代,恩格斯才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概括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69页综上,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考察经历了原始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末期、近代四个阶段,最终在恩格斯那里得到了答案这也说明,认识是发展变化的,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提高,但它永远没有终点,而是更加接近真理,更加符合不断更迭的人类社会历史潮流二、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往往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它具有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同时,它具有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还含有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即“半截子唯物主义”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唯心主义则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主观唯心主义,它主张人的精神(还有感觉、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它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二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唯物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唯心主义的认块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人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片断(如感觉或概念)加以夸大,使之成为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还有其杜会阶级根源进步的阶级由于其利益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所以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物主义。
反之,反动的剥削阶级由于其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矛盾,所以就要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心主义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大致可以用这三个问题进行概括对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可知论者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而唯物主义者一定是可知论者因为唯物主义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映物质,所以他们属于坚定的可知论者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属于可知论者,他认为先有绝对观念,后有外部世界,绝对观念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是思想内容的内容,即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歪曲成了绝对观念与绝对观念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69页不可知论者属于哲学家中的少部分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休谟和英国的康德休谟认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宗教的存在。
《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版,第2期康德是典型的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表现在他认为认识世界就是认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分为现象和本质,康德片面地认为现象可以认识,而本质不可以认识虽然他的观点有缺陷,但这一观点打破了形而上学的刻板思维,康德因此成为讲述辩证法的第一人这说明不可知论在哲学发展史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启示我们看待事物一定要全面,不能全盘肯定或是全盘否定对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可知论,恩格斯进行了批驳如果要证实黑格尔的思谁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论述,就要将其哲学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他的原则来改造世界,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针对康德的不可知论,黑格尔指出本质决定现象,既然现象可以被认识,那么本质也可以被认识,由此深刻地推翻了康德的观点而机智的费尔巴哈则认为,人有足够的感官去认识世界,同时物质必然会展现出它的本质,从而否定了不可知论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批驳都有漏洞,所以恩格斯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应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他通过茜素的提取过程及方法的变革和日心说的推演证实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可以将“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即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可知论)。
四、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首先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其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再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最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及当代价值》,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同舫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而推动这一基本问题前进的,决不是纯粹思想的力量,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2],社会实践是推动哲学前进的动力这样的一种思想角逐的过程,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思想认识发展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只有不断地探索求新,人类才能愈发地接近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