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孟、荀的“思”的学习方法探析.docx
5页孔、孟、荀的“思〞的学习方法探析摘要:基于“思〞的学习方法,孔子、孟子、荀子都各自有不同论述,本文对他们关于“思〞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训练“思〞的学习方法进行阐述,总结“思〞的学习方法特点,并提出他们“思〞的学习方法对我们当代学生学习的启示关键词:思考思维思考方法启示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方法作了全面的阐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习理论体系有的学者侧重于对先秦儒家或著作的学习思想研究,有的学者那么侧重于研究某一位教育家或是论著的学习观,学者们对于“思〞的学习方法多有提及,但是没有人对其专门的研究本文从他们有关“思〞的学习方法论述中,对“思〞的学习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我们当代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一.“思〞的学习方法阐释在学习过程中,孔子、孟子、荀子都重视“思〞的学习方法,但对“思〞的学习方法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见解孔子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孟子强调学习需要深入思考才能获得自己的见解,对“思〞格外关注;荀子认为“心有征知〞,发挥“心〞的功能“知通统类〞〔一〕孔子: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提出了“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他提出“学而知之〞,认为学是求知的手段,提倡多闻、多见、多问以获得广博的知识,在学习的根底上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学与思要结合起来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为政?〕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论述,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徒使人精神倦怠可见,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辩证的关系〔二〕孟子:自求自思自得孟子提出“性善论〞,并将其作为教育理论的根底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那么引之而已矣心之官那么思,思那么得之,不思那么不得也〞〔?孟子吿子上?〕孟子强调“为大人〞就要发挥“心之官〞的作用去思考来扩充善性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读书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迷信书本,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这句话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自己的见解可见,孟子主张学习中要主动深入钻研与思考,才能获得深刻的智慧〔三〕荀子:知通统类荀子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是非常完整而系统的,将学习视为一个由“闻见〞经“知〞到“行〞逐级上升的过程,“闻见〞是知识的来源,是感性认识阶段;“知〞是将感性认识抽象为理性认识的阶段,“行〞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最高阶段。
荀子曰:“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那么可谓大儒矣〞?荀子儒效?他认为学习要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贯〞,即事物的本质与规律1】荀子还提到:“心有征知征知,那么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荀子正名?这里面“征知〞的意思是通过思维器官对感性材料进行区分、分析、抉择、综合、抽象、概括,以形成概念和判断,并提出新的理论和思想2】可见,荀子重视发挥“心有征知〞的功能,以到达“知通统类〞二.“思〞的学习方法训练孔子、孟子、荀子对“思〞的学习方法的阐述不同,他们各自也提出了不同训练学生“思〞的方法孔子提出了“举一反三〞、“由博返约〞、“叩其两端〞的方法;孟子提出了“深造自得〞的内求型方法,“广博与专精〞并重的方法和“疑心与批判〞的方法;荀子提出了“兼陈中衡〞、“虚壹而静〞的方法〔一〕孔子对“思〞的训练方法1.举一反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只有在学生认真思考了很长时间之后,教师再进行启发、开导他,如果学生不能够举一而反三,说明学生没有开动脑筋去思考,教师就不必多讲。
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思考,并且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2.由博返约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这句话简称“由博返约〞,“博学〞是指倡导广泛地学习,以获得宽广的知识体系;“返约〞是指是在博学的知识根底上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形成根本的原理、观点孔子的学生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就在于他善于由博返约,掌握事物的根本原理以此来类推同类事物3.叩其两端子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一点也不清楚我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反问,然后把问题综合起来答复他们孔子还运用了“叩其两端〞的方法去解答关于对人的评价问题,告诉子贡不要片面地看待人的好恶,应该从正反两面去评价孔子以此为例,教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来分析、思考问题,最终得出辩证的结论〔二〕孟子对“思〞的训练方法1.深造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那么居之安;居之安,那么资之深;资之深,那么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娄下?〕孟子认为要想有所收获就需按照“道〞去深入探索与思考,这里的“道〞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思得〞是需以“明物察伦〞获得感性认识为根底的;二是指“思得〞是需以“志、乐、专、恒〞为心理动力因素。
3】可见,孟子既重视感觉器官获得的感性认识对“思〞的根底作用,又重视情感因素对“思〞的激发作用2.广博与专精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是在于融会贯穿后,再把学到的东西概括为简约的思想学习的过程是由广博到专精的过程,也就是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孟子还提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施行时效用广阔,这就是最好的道理可见,孟子强调学习要广采博学,在此根底上深入思考要旨,以获得知识的精髓3.疑心与批判孟子曰:“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不可以盲目迷信书本知识,要用疑心与批判的眼光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有所舍弃〔三〕荀子对“思〞的训练方法1.兼陈中衡荀子曰:“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那么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善与恶、始与终、远与近、博与浅等矛盾,易使人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人们往往受到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蔽塞〞。
因此,荀子提出了“兼陈万物而中悬衡〞来“解蔽〞,就是要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以客观的标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取舍2.虚壹而静荀子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荀子解蔽?〕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虚壹而静〞的“虚〞是指不满足已有的知识,要敞开大门学习和接受真理,不因已有的认识阻碍将要接受的认识;“壹〞是指要在“兼知〞中,要有鉴别与选择,鉴别出真知,要善于选择专一正确的“道〞;“静〞是指长时间地坚持正确的选择,坚持“择一而壹〞的成果4】可见,“虚壹而静〞表达了既要动态开展又要坚持真知的辩证综合性思维三.“思〞的学习方法特点根据上文对孔子、孟子、荀子的“思〞的学习方法和“思〞的学习方法的训练的阐释,总结“思〞的学习方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思基于学,学思结合孔子、孟子、荀子都非常重视“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但“思〞是在学的根底上进行的,没有学只有思也是徒劳的孔子提出“博学于文〞来学习间接经验,以及“多闻、多见、多问〞来获得直接经验,以丰富的知识材料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思考孟子虽然非常重视“心之官〞的思维作用,但也主张通过感官来获得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并通过“博学〞去认识客观事物,他的“思得〞是基于感官认识根底之上。
荀子提出“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在感官获得认识的根底上进行思考获得事物的本质规律〔二〕学须有疑,自思自得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所疑问,有所思考,只有深入探究与思考,才能获得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教学原那么,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要认真思考而产生疑惑,只有在学生思之不解时,老师的启发开导才会发生作用,学生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要义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求学生学习时要持有疑心的态度,去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而不能全盘照搬盲目吸收〔三〕由博返约,以约驭博在学习过程中要广采博撷,广泛地获得知识,但也要将广博的知识进行整合,继而务精深,最终获得简约的道理孔子提出“由博返约〞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将庞杂的知识系统化,以获得最核心的认识孟子提出“博学详说,将以反说约〞,其重心在“约〞,即强调精思问题的要旨荀子提出“心有征知,知通统类〞,在“闻见〞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根底上,进行“征知〞、“统类〞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三者都强调由博返约获得事物的本质认识,而获得本质认识目的是“一以贯之〞,无论事物将如何变化,都能够灵活自如地应对。
〔四〕正反结合,辩证统一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学无思,不能只博识而无精约,不能“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要树立“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的思维意识,形成辩证综合性思维孔子提出“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和“由博返约〞、“叩其两端〞的思维训练方法都表达了辩证的学习思想孟子提出“博学详说,将以反说约〞,既注重博学,也注重守约,二者结合才是为学之理荀子认为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能对事物做出全面的分析,他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方法以把握事物关系和其本质,以及“虚壹而静〞的方法来发挥“心〞的思维功能,这都充分表达了辩证的色彩四.“思〞的学习方法启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及开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等早在两千多年前都提出了“学思结合〞、“深造自得〞、“知通统类〞等“思〞的学习方法观点,这对我们当今学生的学习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树立“自思自得〞的学习观念学习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思自得〞的学习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地学习思考,只有主动钻研与思考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信念自思自得〞的核心是“思〞,“思〞是“得〞的前提和关键。
后来的教育家们也非常重视“思得〞,如?大学?的“虑而后能得〞;韩愈的“行成于思〞;周敦颐的“思那么睿,睿作圣可见,树立“自思自得〞的学习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掌握“自思自得〞的学习方法首先,思基于学要广博地学习知识,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通过多闻、多见、多问等方式来获取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前人的书籍来增长间接知识第二,学须有疑在闻、见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寻求解决方法;在阅读别人的著作的时候,要具有疑心精神,敢于质疑与批判第三,由博返约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的根底上,进行思考归纳、分析、概括、凝练,直至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第四,辩证思维遇到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运用正反结合、叩其两端、兼陈中衡等方法,使学习思维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能够对事物做出全面的认识〔三〕注重“自思自得〞的学习实践只有将“自思自得〞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落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发挥其指导作用首先,立志要坚决志向,树立学习的目标,堅定学习信念,如孔子所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第二,乐思乐〞反应了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情感,学习者要保持一种乐思的思考状态,便会促进学习者对事物的思考。
第三,专思在思考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与感悟中第四,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