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隐题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4页《灵隐题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方丈对来访客人的前后三次态度变化及原因2、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体会对联艺术形式的独特美3、结合实际,生活中待人接物如何做到谦虚.有礼,学习待人接物之道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方丈对来访客人的态度变化及原因;学习与人交谈时的谦虚和礼貌用语,学习待人接物之道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通过观看《灵隐寺》的视频导入新课二)讲解新课 1、学生默读第三至第九自然段,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方丈是否热情地接待了苏轼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方丈上下打量了苏轼一番,见他一副寻常书生打扮,不像富贵人家,皱了皱眉,抬手说:“坐接着又对小和尚哼了一句:“茶 让学生找出有关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词语,教师板书(坐、茶)教师小结(从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体现方丈对客人不礼貌,以貌取人,这是方丈初见苏轼的第一种态度②苏轼对方丈的态度做了怎样的回应?课件出示:苏轼见他有些怠慢,心生不悦,就站着和他攀谈 ③小组讨论:“他们继续交谈,方丈态度分别又有哪些改变?苏轼又是如何回应的?”让学生回答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方丈:见眼前这人谈吐不凡,知识渊博,就渐渐堆出一副笑脸来,客气地说:“居士,请坐!”又吩咐小和尚说:“敬茶!”让学生找出有关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词语并比较这两次态度有什么不同?教师板书(请坐、敬茶)。
同样都是这个人,为什么两次态度不同?教师小结(因为他见眼前这人谈吐不凡、知识渊博这是方丈对苏轼的第二次态度)苏轼又是怎样回应的呢?(苏轼见他有讨好之意,依然未就坐课件出示:方丈:大吃一惊,原来眼前这个人竟然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轼他连忙双手合十,躬身施礼,说:“请恕老僧眼拙,不识泰山请上坐!”一边命小和尚:“快,敬香茶!”让学生找出有关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词语并比较第三次态度与前两次态度又有什么不同?教师板书(请上坐、敬香茶)为什么第三次的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教师小结(从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体现方丈对苏轼的敬重与崇拜,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方丈对苏轼的第三次的态度)④面对方丈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轼又是如何回应的呢?课件出示:苏轼:见方丈这副模样,越发觉得话不投机,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 2,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9,10两个自然段3, 苏轼告辞了吗?为什么没有告辞呢?(方丈请苏轼留下墨宝作为留念出示课件:苏轼留下墨宝了吗?留下什么墨宝? 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敬茶 敬香茶 教师让学生体会对联艺术形式的独特美。
课件出示)4、 那么这副对联给方丈启发了吗?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5、 教师小结:课文主要讲苏轼到灵隐寺拜访方丈,方丈对来访客人三次不同的态度,苏轼跟据这三次态度的变化留下一副对联让对方感到羞愧的故事四)表演故事(五)总结升华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应该向谁学习呢?学习他的什么? (六)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待人接物的礼貌用词四、板书设计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敬茶 敬香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