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与“殿试”新编.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李1****利物
  • 文档编号:236185340
  • 上传时间:2022-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会试”与与“殿试殿试” 张崇琛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一般于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年在礼部举行,故又称“礼闱”;因举行时间一般在二月或三月,故又称“春闱”参加会试者是乡试中榜的举人清代时,因举人赴京趕考由布政使发给路费,故又称入京应试者为“公车”1895 年,康有为联合各省赴试举人联名上书,便被称为“公车上书” 会试前先要对举人进行磨勘与复试所谓“磨勘”,实际是中央政府对各省乡试进行的一次检查乡试放榜的当天,各省便派人将举人的朱卷与墨卷送至礼部,并由礼部组织有关部门的官员进行磨勘,即复查从考生的试卷到乡试的各个环节,都在磨勘范围之内倘若发现朱、墨二卷不符,抄袭,以及文体不正、用词不当等情况,即行斥革功名对不遵传统、混用俚语、不知避讳,或字数超过规定、字迹潦草、平仄失调等情况,则罚停会试一科至三科如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福建举人林元桂,因文内用了“衣钵”一词,即被革去举人头衔而复试是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其试题常由皇帝亲命复试成绩分为四等,一至三等准其参加会试,四等罚停会试一科或数科 会试考场的规矩,如入场搜检、弥封、誊录、对读等,与乡试基本一致。

      会试主考官称“总裁”,一般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同考官即房官,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共十八名,称“十八房官”房官管阅卷,总裁管考试并决定录取的人员会试分三场,分别安排在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每场三日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中式人数没有定额,以清代为例,多则四百余名,少则九十余名会试放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又称“杏榜” 放榜之后,对新贡生也要进行磨勘与复试,由皇帝选派大臣从事此项工作磨勘、复试合格,便取得了殿试资格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会试之后举行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在中国科举史上,殿试是从宋代开始增设的,其目的是要避免主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恩师”与“门生”的特殊关系,而把所有及第的人都变成“天子门生”,只对皇帝感恩戴德基于此,协助皇帝进行阅卷的人也不能称阅卷官,而只能称读卷官读卷官从大学士、六部九卿中选派,负责具体的阅卷工作 清初殿试在四月初举行,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起定为四月二十一日,遂成定制殿试的地点,最初选在天安门外,后改在太和殿前的空地上,如遇风雨,则试于太和殿两侧的屋内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开始,殿试地点固定于保和殿内殿试以一天为限,不准点蜡烛,试卷也不准带出殿外补写。

      不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 殿试内容,只有经史时务策一道,每策包括三至五题试题于前一日由读卷官在文华殿内密拟,经由皇帝确认后再交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当晚印刷,第二日凌晨发给考生试卷用白宣纸裱成,前面是素页,备写履历三代;后面画一红线,接下写策文策文字数少则五六百字,长至千余字殿试第二天即开始阅卷,一般两日内阅卷完毕读卷官先阅自己分得之卷,然后再轮流互阅评卷标准,多偏重书法,甚至苛求于点画之间对于策文内容,无明显错误即可算过清代读卷有五种标识,这五种标识从高到低依次是“O”(圈)、“”(尖)、“”(点)、“丨”(直)、“”(叉)阅完卷后,由读卷官分别标在自己的签名之下最后总核,排出名次 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等次之差,没有落榜之说清代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始,读卷官先以前十卷进呈,由皇帝决定其中的一、二、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二、三名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因其张榜时用黄纸书写,故又称“金榜”,并谓中进士为“金榜题名”宣布殿试结果,要举行一种隆重的仪式,称为“金殿传胪”。

      金殿传胪后的第三天,赐新进士宴于礼部,称为“恩荣宴”,之后还要在孔庙立碑镌名 清代规定,殿试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由皇帝出题,试论、疏、诗各一道朝考第一名称“朝元”一甲三名不参加朝考,他们在殿试结果揭晓后会被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甲第一名的传胪与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一般也要到翰林院任职至于其他进士,则综合其复试、殿试、朝考成绩,选优秀者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其余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及知州、知县等 除常科外,会试和殿试也有过一些制科,即根据皇帝的旨意临时增加的考试如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的“博学鸿词”科即是制科再如乾隆元年(1736 年)的“博学鸿词”以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的“经济特科”,也都是制科 至于庶吉士,即俗称“翰林”者,则还要在翰林院中继续学习,待三年期满后再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或以知县优先外用庶吉士的出路仅次于一甲三名由于明清两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许多大学士又都是翰林出身,所以庶吉士自入翰林院之时即被人们视为储相,而翰林院也被视为储才之地。

      难怪读书人对翰林格外艳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