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试析以提高有氧能力为训练目的的高原训练模式初探【高等教育专业论文】.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9883107
  • 上传时间:2017-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试析以提高有氧能力为训练目的的高原训练模式初探中国游泳队八、九十年代进行了近 20 次高原训练,获得良好效果,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中国游泳界已将高原训练作为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但是,世界各国高原训练经验表明,高原训练是一匹难以驾御的“烈马” ,高原训练不仅有优点,也有弊端,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许多规律需要摸索本文就朱毅和单莺备战 2000 年奥运会期间的高原训练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以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为主的高原训练模式进行探讨1.基本情况1.1 运动员基本情况1.2 训练情况训练时间为 2000 年 6 月 10 日至 6 月 30 日,共计 3 周;训练地点为云南省昆明市海埂训练基地,海拔 1890 米该基地具有标准游泳池,全套力量训练设备和运动员专用食堂,以及医疗、娱乐、后勤保障等训练和生活必备条件当时气温在 5-250C 之间,非常适宜于运动员夏季训练和休息1.3 科研保障情况本次高原训练为中国游泳队备战 2000 年奥运会最后一期集训的一部分,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非常重视,为本次集训配备了二名科研人员和大量科研仪器设备1.3.1 训练负荷监控、运动员机能诊断在训练课中、训练课后取运动员指血测血乳酸和血 CK 对运动员训练强度进行监控;每周一晨 7:00 取运动员静脉血以及根据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具体情况采血,用血色素、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球压积、血尿素、血 CK、血皋酮等指标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

      1.3.2 仪器设备血常规使用日本产 F820 血球计数仪;血尿素和 CK 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德国产全血分析仪;血皋酮采用天津 DPC 公司提供的放免试剂盒以及美国 WALLAC自动 gammar 记数仪;血乳酸使用美国 YSI-1000 血乳酸分析仪1.4 数据收集和处理用 EXCEL 建立训练计划数据库和运动员机能测试数据库收集并量化高原训练计划数据和运动员机能测试数据,由 SPSS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2 训练模式的确立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但在运动实践中,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一直存有争议运动生理学家也对高原训练引起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理学适应性变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归纳过去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2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数和血色素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 2,3 一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 VOZmax 增加。

      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借鉴以前高原训练的经验教训,结合奥运会最后一期备战时间短,任务艰巨的特点,我们和科研人员一起探讨了一种高原训练模式:将高原训练作为一个训练大周期中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加速进人训练状态的准备期3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掌握高原训练的强度控制是决定高原训练成败的关键强度过低,刺激小,难以收到成效;强度过,刺激深,对适应和恢复不利一般在高原训练中强度的控制可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而定,水平高的强度可大些;训练水平低的,强度则适当减小2)强度安排必须考虑与上高原前,下高原后的强度衔接起来,下高原前要作充分的有氧耐力训练,下高原后平原训练的强度要高于高原3)根据有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阶段来安排训练强度因此,在高原训练期间,应随时进行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监测,以调整训练计划,控制训练强度在上高原前,我们对运动员进行了血乳酸递增强度测试和无氧闭测试,以初步确定运动员无氧阑和无氧阑游速、无氧闭心率结合无氧翔测试,推算出单莺(自由泳)无氧闭游速为 100 米 1.7,无氧闭心率为 27/10";朱毅(蛙泳)无氧 1-9 游速为 100 米 1’12",无氧阑心率为29/10"。

      我们和科研人员一起探讨,统一了思想:将本次高原训练作为一个训练大周期中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加速进人训练状态的准备期制订出在高原训练中有氧训练计划:第一周采用平原无氧闭游速每百米加 3 秒,第二周平原无氧闭游速每百米加 1 秒,第三周采用平原无氧闭游速进行训练科研组随队参加高原训练,对每节课运动员的游速、心率和血乳酸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随时与教练员商讨修正训练计划在训练量的安排上,我们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为:第一周平均课总量为5500 米,第二周为 6500 米,第三周为 7500 米实际完成情况见图 1.我们每天测试运动员晨起心率、憋气时间和体重,这些简易指标能够部分反映出运动员心肺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机体总体代谢水平,对调整每天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具体安排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例如:在上高原初期,由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各有不同,难以掌握在科研人员的建议下,我们将晨起体重停止下降,晨起心率和憋气时间恢复到平原水平等定为运动员基本适应的表现,在这些情况都出现后才进人正式高原训练阶段4 以提高有氧能力为主要训练目的的高原训练效果下高原训练一周后血乳酸递增强度测试结果及乳酸速度曲线(见表 3、图 2,3)表明:高原训练后乳酸速度曲线明显右移,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整个高原训练期运动员无一例过度训练发生,无一人生病,这在以前的高原训练中是没有过的因而认为,这种高原训练模式提高了高原训练的实效,部分避免了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35 小结随着竞技游泳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理论和方法随之也可得到逐步发展与完善,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人但由于高原训练的效果受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训练时间长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高原训练本身又无统一固定的模式,所以,有关高原训练的研究结果,仍会存有分歧和争议总结备战 2001 年奥运会期间朱毅和单莺的以提高有氧能力为主要训练目的的高原训练模式,我们认为,这种高原训练模式充分利用了高原环境对运动员机体有氧代谢系统的有利影响,提高了高原训练的实效,部分避免了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比较适合在一个训练大周期中作为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加速进人训练状态的准备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