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S(GPS控制网基线处理流程).pdf
7页1航测遥感设计处GPS 控制网基线处理流程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航测遥感设计处1GPS 控制网基线处理流程图循环计算超限无超限基线数据质量检查超限基线数据质量检查建立 GPS 数据处理项目设置坐标允许偏差值观测数据输入、编辑、修改配置 GPS 处理参数分时段基线自动解算基线数据分析删除不良观测数据、 修改基线处理参数手动处理基线下一时段基线计算LGO 基线数据处理完成11.接受任务根据处策划书或技术室的工作安排,熟悉项目概况、工作内容、主体单位、施测单位、工期要求、基本规定和技术要求及所要提交的成果2.GPS 原始观测数据的检查原始观测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数量、存储格式);GPS 测量手簿的完整性检查(数量、记录是否齐全);检查记录见附表13.基线项目文件建立⑴运行基线处理软件LGO(LEICA Geo Office),建立新项目,输入项目名称(依据工程命名)和项目存储位置;⑵根据GPS 网的测量精度要求和网中基线边的长度,输入不同解之间的平面、高程的最大差值(一般高铁二等网:平面2cm、高程3cm(许总:平面1cm,高程2cm));平均方式:带权时区选择+8:GPS 显示测量时间与国内民用时间对应。
4.观测数据输入⑴在主菜单“输入”命令下“输入原始数据”,不同型号Leica 仪器接收的观测数据直接输入,其他设备接收的观测数据(天宝仪器)应先转换为RINEX 格式后输入;⑵输入数据向工程项目的分配,查看测站开始观测时间和时段长;测站概略经纬度及其他相关信息;修改测站点号及天线高度,删除多余和非正常的观测数据5. 输入数据的查看/编辑根据GPS 观测手簿和实际测量说明或有关天线高度记录进行如下任务:⑴编辑修改外业输入错误的测站点号;⑵编辑修改外业错误输入的天线高、天线量高模式;1⑶在卫星窗口界面,检查测站卫星接收数据,删除卫星不良观测数据;⑷检查卫星接收数据同步观测时间段是否满足相应规范要求6. 配置GPS 处理参数⑴高度截止角15º、 星历为广播星历、解的类型-自动、GNSS 类型-自动;⑵策略:频率-自动或L1+L2、采样率-全部使用、对流层模型-霍普菲尔德、电离层模型-自动;⑶附加输出:勾选DOP 值,方位角/高度角、残差;⑷自动处理:公共时间段数据的最短时间300 秒 (短于5 分钟观测数据不参与基线数据解算)、最大基线长度20 公里(长于20 公里基线将不进行解算);⑸处理模式-所有基线(解算所有已选点之间的基线)、坐标选择策略-时间(按基线计算时间计算点的矢量差)。
7. GPS 基线数据处理GPS 基线数据处理分自动处理和手工处理两种模式,一般项目较小,观测数据较少时,观测数据质量较好,GPS网的等级较低时可采用自动处理,对于等级较高的控制网如二等或三等基线处理宜采用手工处理模式7.1 基线自动处理⑴在打开的项目GPS-处理中,设置处理模式为“自动”,选择需要处理的测站及观测数据;⑵基线解算自动处理,满足残差要求的结果存储;⑶在“查看/编辑”中,检查基线连接状况和点位坐标精度状况,对于点位上出现方框,平均坐标超出坐标允许偏差值点,根据点属性查找对应的点号及观测时段,采用手动解算重新进行处理超限1部分,处理方法见7.2.基线手动处理7.2 基线手动处理⑴在打开的项目GPS-处理中,设置处理模式为“手动”,选择需要手动处理基线向量的测站数据,起点(参考站)数据条灰变红,终点(流动站)数据条灰变绿;⑵选择“处理”基线解算自动处理,选择“存储”,完成基线手动解算;⑶在“查看/编辑”中,检查基线连接状况和点位坐标精度状况,对于点位上出现方框,平均坐标超出坐标允许偏差值点,根据点属性查找对应的基线及观测时段,分析基线解算和卫星数据接收情况,通过删除不良卫星观测数据(卫星失锁、残差较大观测时间段)结合重新配置基线处理参数(高度截止角、频率、对流层模型、电离层模型等), 重新手动解算该基线,使基线解算结果满足自定义限差要求。
进行下一时段基线数据计算,直至整网基线计算完成数据处理过程见附表2对应于项目属性中自定义基线解算坐标允许偏差值,点坐标偏差值较大最终将影响网平差时三维基线向量残差、重复基线和环闭合差的精度,且与基线长度有关1附表1:原始观测数据的检查序号日期12345678910原始观测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数量、存储格式);GPS 测量手簿的完整性检查(数量、记录是否齐全);1附表2:手动基线处理记录表序号基线名称时段采用模型卫星删除情况卫星高度角对流层电离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