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docx
6页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时间:2008年11月25日来源:吉首大学学报 作者:游俊,吴正彪 浏览次数:惡441摘要: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为的生态行为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与有效利用因此,开展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也非常必要为此,本文立 足于人类生态行为在田野调查中的实际与运用这一原则拟定了《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并在文中对此 《大纲》的调查操作要求进行了说明,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关键词:生态人类学 田野调查纲要 生态行为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知识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 果之 一(04BMZ032)作者简介:游俊(1958年——),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民族学 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正彪(1966 年——),男(苗族),贵州省三都县人,吉首大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04级硕士研究生,黔南州民族研究所副译审I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生态后果为研究对象,力 图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去阐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所处生态的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便进 一步弄清人类社会与所处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从而找出对付生态环境蜕变的措施,在实践中去探求生 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模式。
很明显,生态人类学是人类社会在 20 世纪末面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背景 下,将文化人类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而资料搜集方法和 资料分析手段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根据几年来的研究实践结合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理解提 出了一个资料搜集的调查大纲,原则性地规定了从事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对象、范围及其生态意义,准备 按照这一大纲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八个点上展开系统的调查,以便验证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理解 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为此,我们特通过本文将撰写拟定的调查大纲和相关说明予以公布,以供学术 界共同参与到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中来,并对我们的调查大纲提出批评建议,使之进一步健全完善,共 同为生态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作出贡献本大纲的制定立足于以下理论假设: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着民族文化的分野,按照不同民族文化建 构起来的社区在生态行为上必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大致趋同的生态行为,肯定会对所处的生态系统 构成一种持续性的社会作用力,这样的社会作用力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一些组成部分发生变异,其中 就包括对生态系统有利的和不利的作用如果这样的作用力处于相关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那么 相关民族文化在运行过程中导致的生境变异仅仅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自然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情况 下,人类社会与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社会和相关生态系统都具有可持续的发 展能力为此,生态人类学调查就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逐一证实当前哪些民族文化在其正常的运行中 能够做到与相关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这是我们所探求的理想的人地关系状况,如果不能 够做到这一点,一旦不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阻滞,还是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蜕变, 都是属于不正常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的田野调查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对资料的系统搜集和归纳排 比,更为深入地查明人地关系失衡的各种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救治对策各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体系,它具有能组织其成员从事有计划的生物资源利用和 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在这种利用与维护的过程中, 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必然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后的生 态系统会因民族文化而异, 并具有了该种民族文化的社会属性.这种经由民族文化引导,通过人为加工的 方式,被赋予了社会属性的次生生态环境,就是该民族的生境民族生境是人为社会与所处自然生态系 统的中介形式,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同的民族生境中获取生命物质和物质能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延 续因此,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对象正是在各民族的生境中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和物质能的转化形式及转 化规模.并将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所处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 从中发现其间生命物质和生物能转化 的差异.将上述调查结果与纯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 便可发现其差异性.而未经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生态 系统,则是数据分析的参照系.通过这些参照系,我们便可利用它去揭示民族生境中生物物种构成、各物 种的生长规模以及各物种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是否已出现了多大的偏离,由此而高 度地关注到民族生境中目前尚客观存在着哪些人力和自然力都难以恢复的自然生态环境创伤,这样的内 容亦将成为我们展开生态维护的重点对象。
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样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体系,人类社会的作用力在一定范围内改 变了生态系统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会作出相应的反馈,而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创伤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便可自我恢复,一方面维护了自身的健康、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以提供给人类继续使用各种生态系统 中的生物物种也会在人类社会的干预下获得一系列新的适应能力,使自己不仅在自然状况下繁殖、繁衍 种族,-也可以在人类的社区中生长繁殖,延续种族此外,在人类的干预下,生态系统也可发生相应 的变化,以适应与人类社会共存总之,不同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复杂,自然生 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干预,其反馈也是极其复杂的这种两大复杂系统之间互为作用、互为反馈的偶合 运动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过程,而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展与延续因此,生态人类学的田野 调查就是要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去揭示这种复杂的偶合互动关系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各民族文化在这一偶合的互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能动地位生态人类学的资 料搜集,核心是人的生态行为这种生态行为具体表现为众多的方面比如,各民族选择利用哪些生物 物种,如何利用这些生物物种,如何支持这些生物物种的种群规模扩大,以利于人类的利用。
与此同时, 又必然对不同生物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评估了解到这方面的内容和搜集到这方面的系统资 料,将有助于归纳出相关民族的生态行为特点一旦这样的归纳完成,相关民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面 和负面作用就可以得到一个全局性的了解我们正基于上述理解,总结出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必须查 清的七个方面内容编制进调查大纲中经过 2004年暑假在广西、贵州和湖南三省区的田野调查,凭借 所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满足归纳相关民族生态行为的需要既然是偶合互动过程,那么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自然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如果 按照同样的内容相互作用,这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民族文化社会作用力的变动,随着相关自然生 态系统的改姓,偶合互动双方的作用,反作用都会发生相关的变迁由此,生态人类学的调查不仅需要 满足共时态的资料搜集,而且还需要借助历史文献查对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利用哪些生物物种和 如何利用这些生物物种,其查阅的对象和范围同时也要以本大纲为依据凭借历史上记载的这些残存资 料,再借助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要素整合分析办法,尽可能恢复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行为极其生态 后果对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生态行为进行排比,使我们有可能看到不同生态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生态后果, 在这样的基础上探询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就将成为可能。
通过我们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所开展的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知识'研究”项目调查,可以进一步廓清各民族的资源利用变迁脉络,进而 弄清他们在当前的资源利用的利弊得失人类的社会存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两大损害其一是空间占位性损害;其二是“三废”(废 水、废气、废渣)污染性损害第一类损害包括居民聚落的新建、公共工程设施的建筑,为了使用方便 而实施的自然环境改性等等这些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一方面会占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空间,另一 方面又会阻碍众多生物物种的正常活动,阻碍甚至切断相关生物传种或交配的渠道,扰乱生物种子传播 的方式,切断某些生物之间的生物链等等,使相关生态系统受到暗伤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搜集,生态学 家已经作了详实精审的工作,考虑到这样的生态损伤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因而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 查可以借用生态学家的调查结果,没有必要列入到常规的生态人类学调查内容中去,仅在特殊情况下才 需要对生态学家的工作作补充式的或追踪式的调查即可对于“三废”造成的污染性损害,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化学家都作了大量的调查生态人类学田 野调查也无需作系统的资料搜集,本大纲自然也无需将之列入此项调查的内容,同时所需资料还可借用 其他学科的成果。
然而,不同民族在其传统知识中如何处理好“三废”问题,如何化“废”为“利”, 并存的各民族间如何相互利用对方的生产生活废物,则是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必须搜集的资料在此, 本大纲已把这一调查内容列入到社会管理部分,在调查中若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均需进行全面的、系 统的资料搜集,这是由于其他学科的学者不可能替代我们完成此项调查任务从 2004 年起,我们将连续五年按此 <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 > 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现将此<大纲>及说明 分述如下.II《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一) 生物资源可利用种类调查 此项调查需要详细开列相关动植物的生息背景、在当地的产量和平均使用量,需要准确记录相关动植物的汉语名、少数民族语言名、在可能情况下,还需要记录它的学名,如弄不清学名,则采摘相关动 植物的标本,提供给生物学家进行分类鉴定.一、当地使用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需在开列作物名称在当地共有哪些品种,各种品种的特性及在当地的种植时间、当地种植的规模和 人均年消费量,若当地采集野生植物作粮食,对相关的野生植物要作详细的记录二、 菜肴类动植物在当地有哪些 无论是家(养)栽培,还是野生的,都需要统计统计要求除了粮食类所要的项目外,还需要对使用的季节、使用的部位以及烹调加工办法,特别是消除毒素和异味的加工办法。
三、 作食物添加料的动植物在当地有哪些?包括香料、甜味料、调料、染色料、食物染色料、食物 防腐剂、食品包装材料记录要求与上述两项相同,但需详细记录种植和采收的季节及加工办法四、 当地使用动植物及矿物资源作为燃料有哪些?包括水力、风力和太阳能作燃料资源的有哪些? 除了记录其民语和汉语名外,还要对其使用数量和规模进行详细了解.(二) 纤维类动植物当地有哪些,如何加工?一、 供作衣料的动植物有哪些?需要详细记录该种动植物的少数民族语名、汉语名及学名、记录它 的栽培(饲养)及采集办法、纤维采自动植物的何种部位,如何加工析取纤维,详细记录加工工艺和纺 织工艺,包括采收、析离纤维、漂白、纺渍等等二、 供作造纸原料、包装材料、绳索材料的动植物种类有哪些,详细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民、汉语 及学名),采用的部位及加工的办法,主要用途及其性能(质量)三、 供作染料用的动植物有哪些,详细记录动植物名称,使用的部位和加工办法及主要的用途注 意此项调查应包括作色、材料、漂白用料、酶染料、浆染料、印染用料等等四、 当地使用哪些动植物作清洁剂使用?除详细记录动植物种类部位还需说明用作哪些方面的清洁 剂,如衣物、食具、身体、家具。
此项调查可以包括各种涂料三) 当地种植或出产哪些批量入市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糖料、油料、涂料、香料、淀粉原料、嗜 好品等等,详细记录相关动植物的名称(民、汉语及学名)、使用部位、产出规模,对土地及生态资料 的占用情况,与其它生物资源的产出是否存在冲突与矛盾,当地生产上述产品有哪些特殊的技术和技能, 这些产品在集市上的知名度如何,对当地经济收入的贡献比例有多大四) 生态资源管理(重点在所处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1、 地质、地貌、区位、土壤、坡度、海域、岩石特性2、 气候特点:气温、湿度、气压、日照、积湿、年温差、降水、霜冻、气象灾害、气候常数的波 动值3、 当地植被类型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牧场、村落、人为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