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改进AHP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综合评价.docx
24页基于改进AHP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综合评价 邱均平+楼雯+屈卫群摘要:借鉴并设计高校图书馆评价体系框架,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和分析综合法等方法,对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图书馆网站进行测评,比较三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整体优劣水平,分析其特色及不足,最终为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网站;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G251 文献标志码:A :10085831(2015)04011508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服务网站图书馆网站作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因此准确客观地评价图书馆网站,对提高图书馆网络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对图书馆网站的评价方法有读者问卷评价法、专家综合评价法、指标体系评价法、形式评价法等,其中以指标体系评价法居多[2]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高校图书馆网站性能,设计高校图书馆评价体系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图书馆网站进行测评一、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现存的图书馆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种类繁多,不够统一、完善,笔者认为比较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当属南开大学中国图书馆网站评价研究组所详细描述的体系[3]。
一)评价指标的设计初步评价指标的确立借鉴南开大学研究组提出的体系,构建了网站的设计、内容、信息构建、服务四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二级、三级评价指标的确立是通过分析三所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再结合上述研究组的体系,对其进行增删改,形成本文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二)评价指标的细化在高校图书馆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第三级指标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定量指标,第三级指标是否能够充分体现上级指标的内涵,将对评价体系能否完全反映网站质量产生关键影响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4]其基本思路和原理是:把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其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分层系列化,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模型;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来构造判断矩阵;通过综合计算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底层(方案层)相对最高层(目标层)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重,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此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容易量化的决策问题,但其存在以下缺陷:(1)各因素的权重值是由人的主观判断得到的,因此,不同的人针对不同情况其得出的判断也将有所不同,导致最终排序结果不一样;(2)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及人的思维的模糊性,用准确的数(1,1/5)来描述相对重要性显得很困难为此,本文对AHP法稍作改进,邀请同行专家5人,分别给出每一因素的乐观值、一般值、悲观值(分别用a,m,b表示),并根据公式:e=a+4m+b/6计算出其权重,对所有专家的权重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后该因素的权重这样,既提高了排序结果的精确度,又将模糊矩阵转化成了精确矩阵,然后,再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进行[5]三、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划归不同层次,从而客观上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6],如此可将各指标划分为目标层(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评价A),准则层(设计B1、内容B2、信息构建B3、服务B4),二级指标层(页面设计C1、网站可操作性C2等),三级指标层(布局风格D1、本馆标识D2、页面色彩D3等),方案层(待评价的图书馆网站E)整个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准则层B二级指标层C三级指标层D准则层B二级指标层C三级指标层D设计B1页面设计C1布局风格D1信息构建B3馆藏书目检索C13索引方式D47本馆标识D2检索方式D48网站可操作性C2页面色彩D3检索结果D49链接D4检索建议D50英文网页建设C3公告栏位置D5古籍书目检索D51网页布局D6非馆藏信息检索C14站内信息检索D52网站技术C4语言D7站内信息检索方式D53弹出式窗口D8站外检索D54网站利用情况C5返回主页D9服务B4基本信息服务C15读者个人信息查询D55站内页面打开方式D10文献传递D56英文版本D11馆际互借D57英文网页质量D12网上预约D58网络安全性D13网上续借D59访问权限D14到期催还服务D60访问量D15传统修改服务C16定期服务D61内容B2基本信息完备性C6本馆概况D16图书馆信息电子邮件订阅D62使命陈述D17读者荐书栏目D63开放时间D18调查D64馆藏介绍D19交互式服务D65部门介绍D20WEB2.0服务C17博客D66 规章制度D21RSSD67图书馆馆刊D22标签D68联系信息D23“我的图书馆”栏目D69资源丰富性C7数据库质量D24信息推送服务D70教学参考数据库D25咨询服务C18咨询方式多样性D71学位论文数据库D26电子邮件咨询D72视听资源D27实时咨询D73资源链接D28科技查新D74续表准则层B二级指标层C三级指标层D准则层B二级指标层C三级指标层D学科的广度D29教学参考书系统D75信息严肃性C8语法准确D30下载服务C19常用软件下载D76文明健康D31讲座内容下载D77用户隐私D32网上课程下载D78知识产权D33随书光盘下载D79信息时效性C9最新信息报道力D34学科馆员C20学科馆员联系方式D80更新、维护情况D35学科馆员工作介绍D81信息构建B3组织系统C10组织方案D36学科馆员服务覆盖的学科D82内容层次结构D37学科馆员数量D83学科导航C11学科导航栏目D38远程服务C21校外电子资源访问D84广度D39校外用户栏目D85深度D40远程使用OPACD86更新度D41数据库资源获取程度D87网站导航C12全局导航D42用户指南与帮助C22使用指南D88局部导航D43用户分类指南D89当前位置的导航D44投稿指南D90网站地图D45学术指导网页D91导航条D46(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对高校图书馆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用数值形式给出判断[7],并写成矩阵形式(表2)。
矩阵Bij表示相对于Ak而言,Bi和B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2,…,9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其标度含义见表3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Bij=1,Bij=1/Bji(i,j=1,2,…,n)[8]表2 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AB1B2…BnB1B11B12…B1nB2B21B22…B2n………… …BnBn1Bn2…Bnn表3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标度含义1两指标相比,具有同等重要程度3两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稍微重要5两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明显重要7两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非常重要9两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极端重要2,4,6,8取上述两相邻判断中的中值(三)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整个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各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立,采取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运行笔者编制的程序可以简单、准确地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权重1.第一、第二级指标的权重第一、第二级指标的权重主要是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第一、第二级指标均为定性指标,只能凭主观判断确立孰轻孰重笔者走访了数位专家,根据他们对图书馆网站的了解和多年来对其应用的熟练程度,根据SAATY1-9标度法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出各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权重(表4-表7)。
表4 A-B层判断矩阵AB1B2B3B4WB111/31/51/70.056 9B2311/31/50.121 9B35311/30.263 3B475310.557 9λmax=4.1185 CI=0.0395 RI=0.9CR=0.043 9<0.10表5 B1-C5层判断矩阵B1C1C2C3C4C5WC111/5531/30.134 4C2519730.502 8C31/51/911/31/70.034 8C41/31/7311/50.067 8C531/37510.260 2λmax=5.2426 CI=0.0607 RI=1.12CR=0.054 2<0.10表6 B2-C9层判断矩阵B2C6C7C8C9WC611/3530.263 3C731750.557 9C81/51/711/30.056 9C91/31/5310.121 9λmax=4.1185 CI=0.0395 RI=0.9CR=0.043 9<0.10表7 B3-C14层判断矩阵B3C10C11C12C13C14WC1011/51/71/91/30.034 8C11511/31/530.134 4C127311/350.260 2C13953170.502 8C1431/31/51/710.067 8λmax=5.2426 CI=0.0607 RI=1.12 CR=0.054 2<0.102.第三级指标的权重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专家调查法。
邀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员、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学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工程师共5位专家,对各三级指标进行了两两比较判断图书馆馆员和图书馆学教授既是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者,又对相关的概念理论较为熟悉,其判断结果相对比较合理分别给出每一因素的乐观值、一般值、悲观值,对所有专家的权重值进行加权平均,然后对平均后的值根据SAATY1-9标度法统一化处理,最后建立判断矩阵,采用和积法计算各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相应权重(部分见表8-表11)表8 C5-D15层判断矩阵C5D9D10D11D12D13D14D15WD9131/21/31/51/41/70.046 5D101/311/41/51/71/61/90.024 9D112411/21/41/31/50.07D1235211/31/21/40.105D135743121/20.235 9D1446321/211/30.158D1579542310.359 7λmax=7.2183 CI=0.0364 RI=1.32CR=0.027 6<0.10表9 C12-D46层判断矩阵C12D42D43D44D45D46WD42159730.502 8D431/51531/30.134 4D441/91/511/31/70.034 8D451/71/3311/50.067 8D461/337510.260 2λmax=5.2426 CI=0.0607 RI=1.12CR=0.054 2<0.10(四)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比例CR,以确认权重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从表4-表11的CR值可以看出,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