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题西林壁》教学课件(通用篇).docx

34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69012906
  • 上传时间:2023-12-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03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4年《题西林壁》教学课件(通用篇)《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篇1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我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

      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